新造車開啓搶人大戰,摳門零跑如何應對?
技術研發正在成為造車新勢力競爭的關鍵維度。
近日,蔚來宣佈受芯片短缺影響停產五天時間,讓人為造車新勢力“卡脖子”遭遇心頭一緊。向前追溯,理想也曾受限於芯片供應商Mobileye的算法不夠開放,從而毅然轉向英偉達陣營,小鵬則一度與特斯拉發生過自動駕駛算法“代碼”糾紛。
本質上,對軟硬件研發的話語權,是造車新勢力必須邁過的關卡。尤其是在經過此前幾年的造車資格賽篩選後,剩下的幾家成立於2014年前後的倖存者,眼下正進入新一輪競賽,這就是技術研發大戰。
成立於2015年的零跑汽車,在近日B輪融資超募十幾億,並且新車銷量逐漸企穩,意味着其已通過造車資格賽。那麼,在新一輪技術研發競爭中,向來堅持“自主研發”的零跑能否回到自己的主場?
上牌桌,最初的打法各不相同回顧造車新勢力的發展,會發現牌桌上的每個玩家,在最初成立時選擇的打法各不相同。
比如,蔚來高舉高打,將人才引進、技術研發、渠道拓展、服務建設等全面推進。理想首先專注於理想ONE的打磨,此後才逐漸擴大技術研發人才招募工作進軍智能駕駛等領域。小鵬選擇第一款車G3進行試水,然後在第二款車P7上面重金投入30億元進行研發,最終立起“深度全棧自研”的旗號。
與“蔚小理”不同,零跑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一直以“技術自研”低調前行。
近日,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表示,零跑和特斯拉一樣,戰線很長。這是指,零跑在技術研發方面,自研了電驅總成、自動駕駛輔助系統、智能網聯繫統、雲平台,是造車新勢力中最像特斯拉的公司。
公司員工的背景也説明了這一點。零跑是一支由IT人和傳統汽車人組成的造車團隊,根據朱江明透露,在零跑公司團隊中,80%是研發人員。
如此高的佔比,在造車新勢力中並不多見。截至2020年6月底,小鵬汽車披露公司員工共有3676名員工,其中43%為研發人員。
現在看,零跑堅持技術自主研發的路線,也在被造車新勢力認同。
幾家頭部造車新勢力,目前均在朝着特斯拉的自主研發道路上狂奔。比如,最早選擇使用供應商自動駕駛方案的蔚來、理想和小鵬,最新款車型研發中,開始親自涉足自動駕駛感知算法等軟件層面的研發。
那麼,天生帶有技術研發基因的零跑團隊,究竟做出了哪些成績,是否能與頭部造車新勢力
一搏?
深度佈局,覆盤零跑技術研發之路零跑在技術研發這條道路上已經佈局多年,取得的成績也可圈可點。
截至2020年底,零跑科技已經獲得申報專利1004項,其中發明專利458項,佔比超過45%。其他造車新勢力的專利數量大多為500項左右,發明專利佔比約為30%。
目前,零跑自主研發的產品主要包括:T、S、C三大整車平台;三電總成——Heracles海格力斯電驅總成;凌芯01芯片等。
基於上述產品,零跑研發了零跑T03、零跑S01、零跑C11三款新車,同時在三電技術、智能駕駛系統等領域交出了不錯的答卷。
以智能駕駛為例,2020年10月,零跑還正式發佈了其自主研發的凌芯01芯片,這款芯片將首次搭載零跑C11上。零跑官方表示,這款車將配備了“Leap Pilot智能駕駛系統”,可以實現近L3級智能駕駛輔助功能。
據此推測,零跑將成為繼特斯拉、蔚來和小鵬後,又一家能夠實現領航輔助駕駛的功能的造車新勢力。
篤定技術研發,最終讓零跑成為通過資格賽的少數玩家之一,並拿到了新一輪技術研發的入場券。
在上一輪融資大戰中,不燒錢的零跑獲得獲得多輪融資。
零跑先後在2018年1月、2018年11月和2019年8月完成了Pre-A輪、A輪、A+輪融資,共融資達27.6億元。今年1月,零跑正式宣佈獲得B輪融資,融資金額43億元,超募逾10億元。
新車銷量數字説明,零跑日益獲得市場的認可。截至2021年2月底,零跑汽車的累計交付量為10841台。其中,零跑S01累計交付2479台,零跑T03累計交付8362台。即將上市的零跑C11,自今年1月開啓預售後,累計訂單量也已突破4181台。
以上種種跡象,均説明零跑堅持技術自研的做法取得了初步成果,與頭部造車新勢力的距離也在一點點拉近。
技術研發決定新一輪競爭走向進入2021年,各家造車新勢力都在將技術研發擺在了重要位置,技術研發成為新一輪競爭的核心戰場。
比如,今年2月,理想宣佈將在上海成立研發中心並招募2000人。蔚來、小鵬也已啓動新一輪人才招募工作,其中,小鵬計劃到2021年年底將研發人員數量增加之前的一倍。就連新入局的恆大汽車、寶能汽車也先後成立研發中心,定下千人規模量級的技術研發人才招募計劃。
造車新勢力之外,科技公司華為入局智能汽車業務、百度造車等,同樣也將科技巨頭對於技術研發的重視展現的到淋漓盡致。理論上,華為希望將自身在ICT領域的技術研發優勢提供給汽車業,百度Apollo則希望將其在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領域的技術研發成果開放給百度汽車和更多車企。
這些均體現了科技公司對於技術研發的重視,同時會對整個汽車行業帶來示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技術研發的競爭也許要比融資大戰更加激烈。畢竟,如果説在造車新勢力資格賽階段還可以燒錢,技術研發大戰階段則是真正的人才決戰,它不能通過燒錢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長時間地真刀真槍地研發投入和量產驗證。
在這一背景下,對技術研發堅守了六年的零跑,也許將因此成功打下新一輪競爭的基石。
零跑曾提出,將在2023年進入造車新勢力TOP 3,2025年獲得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10%的市場佔有率。一定意義上,智能電動車的新一輪技術研發大戰,對於零跑來説正是自己的主戰場,未來三年,便是零跑技術研發兑現落地的真正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