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再好,也不能“一刀切”

日前,廣州市人大常委會社會工委公佈《廣州市養老服務條例(草案)》(下稱《條例》),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建議。其中明確,公共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在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日常生活時,不得強制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網絡預約等智能技術,在各類老年人日常生活場景中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

科技改變生活。近年來,智能技術如一股強勁新風,吹向方方面面。僅以智能手機來説,老年人“觸網”早已不是新鮮事了。動動手指,在家可知天下事;面對鏡頭,記錄個人的日常生活――從獲取信息、休閒娛樂到直播、網購,一部手機讓不少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得。B站最高齡的視頻博主江奶奶、火到海外的阿木爺爺,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當然,不可否認,智能技術在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給一些人特別是老年人帶來困擾。手機支付無處不在,可用現金的“場景”越來越少;預約就醫早已普及,現場掛號變得不易;公交線網愈發“密集”,可沒有“健康碼”還是上不去……所有這些,讓不少老年人犯了難。

怎麼辦?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去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強調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條例》正是積極貫徹、主動落實之舉。廣州,一座超大城市,老齡化程度高、老年人口多。此外,作為一座現代化大都市,廣州是新技術、新應用爭相落地的“熱土”。這也意味着,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保留,絕不意味着“倒退”。説到底,技術是為人服務的。而服務,必然要以滿足需求、要以羣眾滿意為出發點、落腳點。至於採用哪種方式、是否使用智能手段,只是形式問題。如果因為形式而給部分“用户”添堵,這無疑得不償失。眼下,《條例》明確,電力、水務、燃氣、通信、公共交通以及城市基礎設施服務等公共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要保留傳統服務方式。保留,可能意味着人力、時間等投入。各部門各機構必須意識到,智能化再好,公共服務也不能“一刀切”。確實,自助設備看起來高端酷炫,遠程辦理高效便捷,但它們並非與傳統服務方式水火不容。保留,就是要提供多種選擇,兼顧不同羣體。這絕不是退步,而是進步。

保留,提升城市温度。“城,所以盛民也。”城市是人的聚合,不同羣體需求不一,習慣各異。站在城市治理的角度,近年來我們一再強調精細化。而精細化,就是要直面不同羣體的需求,考慮不同人的使用習慣、接受程度。在城市裏,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辦事,點滴細節,直接體現着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29 字。

轉載請註明: 智能化再好,也不能“一刀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