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距拍攝在智能手機上並不新鮮,過去就有不少單攝、雙攝手機加入了這一功能。隨着多攝像頭的發展,微距拍攝也有了新的變化,有的手機通過超廣角鏡頭實現,也有一部分手機搭載獨立的微距鏡頭,鏡頭素質各有不同。這樣一來,我們不禁產生了一個疑問,究竟是融合式的微距拍攝效果更好,還是獨立的微距鏡頭表現更出色?在高像素的主攝像頭上,通過裁切獲得的“微距”效果如何?帶着這兩個疑問,我們專門用5款不同配置的手機進行了一番實戰。
手機微距功能硬件比較
在微距功能的體驗裏,我們總共選取了5款不同配置的手機,其中A機型、B機型定位旗艦,C機型定位中高端,D機型和E機型則面向主流。它們承擔微距功能的攝像頭各有不同,分辨率也有高有低,上到4800萬像素,下至200萬像素。在對焦距離理論參數方面,最近的B機型為1.5cm,最遠的E機型則需要距離主體4cm以上。至於光圈大小,這5款手機都差不多,從f/2.2到f/2.4不等。
此外,也有一部分旗艦手機並沒有加入微距功能,這主要是考慮到手機攝像頭像素猛增,較近距離拍攝的畫面通過裁切也能實現和微距功能相當的效果。作為對比,我們將A機型的廣角鏡頭納入體驗環節,裁切出和A機型超廣角鏡頭微距模式相同取景範圍的部分進行對比。
在這裏,我們需要先普及一下微距攝影裏的兩個重要參數:最近對焦距離和放大倍率。在手機業界裏,廠商通常用最近對焦距離來衡量微距能力,但在專業相機上,放大倍率才是微距能力的指標。放大倍率即在感光元件上形成的影像與原物體尺寸的比例。例如這枚鏡頭的放大倍率是1∶1,那麼現實中1cm的對象,就會在感光元件上形成1cm的影像;另一枚鏡頭的放大倍率是1∶2,那麼現實中1cm的對象,就會在感光元件上形成0.5cm的影像。放大倍率越高,微距近攝能力越強。
放大倍率是由焦距和最近對焦距離共同決定的,同樣焦距的鏡頭,最近對焦距離短的,放大能力更強;同樣對焦距離下,焦距長的放大能力更強。加入AF自動對焦功能的超廣角鏡頭具有最近對焦距離短的先天優勢,可以在很近的距離上進行對焦,但焦距較短;目前出現在手機上的獨立微距鏡頭成本低廉,放大倍率不高。在現有的資料中,不論是通過超廣角鏡頭還是獨立的微距鏡頭拍攝手機微距功能的放大倍率通常為1∶2或1∶3,還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微距。
▲不同放大倍率的單反鏡頭最終成像效果
花草小品拍攝
在日常生活中,手機微距功能常常被用於花草的拍攝,突出主體的細節,展示植物的形態。拍攝過程中,大家或許也和我一樣遇到同樣的問題,由於鏡頭和花草距離太近,微風吹過,花草搖曳,微距模式下很容易出現對焦不準的問題。對於獨立的微距鏡頭而言,由於硬件的不足,可能需要多次調整對焦點,或是先遠離拍攝主體再次湊近才能對焦。而在搭載雙OIS防抖功能的旗艦手機上,素質較高的超廣角鏡頭在這時候能夠較快地實現再次對焦。
從實際拍攝的樣張來看,這5款手機的表現各有差異。在A機型的主攝上,我們以4800萬像素高清模式進行拍攝,經過多次的對焦,最終能夠合焦的距離約為10cm。裁切成和A機型微距模式相同的取景範圍後觀看,畫面亮度略微不足,且沒有微距模式的景深感;切換到微距模式後,使用的是4800萬像素IMX586超廣角鏡頭,而拍攝所得的樣張為4000×3000分辨率,可見它運用了像素4合1技術進行微距拍攝,帶來了更好的感光能力,畫面亮度更高,色彩更亮麗。
▲A機型廣角主攝在約10cm距離拍攝、裁切與A機型微距模式相同取景範圍、原始尺寸顯示局部7cm×5cm細節
B機型的最近對焦距離為1.5cm,但在這個距離上拍攝的樣張幾乎是對焦模糊的,只有在4cm以上才能準確地合焦,可用狀態下的取景範圍和E機型相當,在微距拍攝中容易導致主體不夠突出。C機型和D機型的取景範圍基本一致,光圈略大一些的C機型能夠在單位時間裏獲得更多進光量,畫面亮度和色彩表現也就更好一些。
細節方面,我們選取了各機型照片以原始尺寸顯示,對焦點中心的7cm×5cm區域進行對比。A機型主攝畫面裁切後約為400萬像素,對焦位置細節丟失嚴重,有明顯的模糊感。A機型微距拍攝所得是1200萬像素,花絲頂端的絨毛保留了較多細節。B機型由於對焦距離較遠,在原始尺寸顯示時看到太多細節,但是和花瓣在同一焦平面的花蕊依然比較清晰。
▲▼A機型超廣角微距模式拍攝、原始尺寸顯示局部7cm×5cm細節
C機型攝像頭像素是三款使用超廣角微距鏡頭中最低的,但效果很不錯,和A機型微距模式的區別在於,A機型的對焦範圍較小,能夠突出焦點細節、營造大景深效果,C機型則在拍攝時進行多點對焦,整個花蕊都能在焦平面上呈現出細節。在使用獨立微距鏡頭的D機型上,花絲部分還保留着細節,但花瓣噪點明顯增加。E機型的表現更加糟糕一些,處於對焦中心的花絲模糊不清,難以分辨。
▲▼B機型超廣角微距模式拍攝、原始尺寸顯示局部7cm×5cm細節
從樣張中,我們也能略微看出各機型微距模式的放大倍率。原圖中,A機型和C機型把花朵拍攝的更大一些,D機型次之,B機型和E機型的畫面出現了更多背景。
▲▼C機型超廣角微距模式拍攝、原始尺寸顯示局部7cm×5cm細節
▲▼D機型獨立微距鏡頭拍攝、原始尺寸顯示局部7cm×5cm細節
▲▼E機型獨立微距鏡頭拍攝、原始尺寸顯示局部7cm×5cm細節
靜物細節呈現
這一環節中,我們置身室內拍攝桌上靜置的個性鞋帶,看看手機微距功能能不能很好地呈現織物的質感。和上一環節不同,室內環境下拍攝主體不再受氣流的影響,手機也通過三腳架固定,能夠儘量避免對焦不準的問題出現。
結果沒有出乎意料,融合微距功能的超廣角鏡頭整體表現比獨立的微距鏡頭更好一些。作為旗艦手機,A機型的廣角主攝素質很高,但在高清模式下進光量略顯不足;超廣角鏡頭擁有較大的感光面積和單像素尺寸,還搭載了像素4合1技術,即便室內光線略微暗淡,也能獲得充足的進光量,色彩明亮鮮豔。
▲▼A機型超廣角微距拍攝、原始尺寸顯示局部7cm×5cm細節
B機型畫面色彩與真實相近,但是對焦距離和理論參數依然出現了偏差,亮度相對A和C而言較低一些,和A差不多。定位中端的C機型沒有在官網中標明超廣角鏡頭的型號和更多參數,但畫面亮度和色彩表現都比較出色,僅次於A機型。在使用獨立微距鏡頭的兩款手機中,D機型的鏡頭素質顯然比E機型要更好一些,進光量更多,色彩鮮豔。
▲▼B機型超廣角微距拍攝、原始尺寸顯示局部7cm×5cm細節
細節上,我們能在這一環節中看到更明顯的差距。A機型通過主攝高清模式裁切的畫面細節,依然不如A、B、C機型微距模式豐富;超廣角鏡頭微距拍攝的織物纖維根根分明,紋理清晰,但焦點僅限局部區域,其他地方會產生模糊;B機型放大倍數不高,但藉助鋭利的成像風格,也能呈現出不少紋理細節;C機型攝像頭像素低於A和B機型,但細節保留較多,有不錯的表現。到了攝像頭像素更低的D和E機型上,已經沒有辦法分辨出纖維紋理,織物的質感較差,細節損失較多。
▲▼C機型超廣角微距拍攝、原始尺寸顯示局部7cm×5cm細節
▲▼D機型獨立微距鏡頭拍攝、原始尺寸顯示局部7cm×5cm細節
▲A機型廣角主攝4800萬像素近距離拍攝、裁切與A機型微距模式相同取景範圍、原始尺寸顯示局部7cm×5cm細節
▲▼E機型獨立微距鏡頭拍攝、原始尺寸顯示局部7cm×5cm細節
寫在最後
在這一次的微距拍攝體驗中,我們明顯感受到手機微距功能的巨大差異。在中低端手機上,獨立的微距鏡頭細節較少,只能應付朋友圈分享等日常使用,效果甚至不及旗艦手機通過高像素廣角鏡頭裁切的畫面。旗艦手機對待微距功能則各有不同,有像A和C機型一樣深入打磨微距算法,優化微距功能下的色彩、邊緣細節;也有像B機型一樣具備微距功能,但在曝光、對焦距離等方面還需要繼續優化;甚至一部分旗艦手機基於成本考慮,超廣角鏡頭不具備AF功能,無法進行微距拍攝。
▲外接鏡頭能夠發揮主攝像頭的更多功用,但是攜帶不便,使用相對繁瑣
綜合5款機型而言,超廣角鏡頭集成微距功能有不錯的表現,但手機微距依然有提升的空間。一方面,超廣角鏡頭存在邊緣畸變的特性,需要AI算法優化。另一方面,相比起超廣角鏡頭,主攝像頭更適合用於微距拍攝,但需要解決最近對焦距離不夠短的問題。
對於使用着沒有微距功能手機,又暫時不打算更新換代的用户來説,想要實現微距也不是沒有辦法。如果手機主攝像頭足夠強悍,可以通過高清模式裁切後的畫面實現“微距”,缺點是沒有明顯的背景虛化效果,解析力不足。或是購買外接的微距鏡頭配件,雖然攜帶和使用上都存在不便,但能夠完全發揮主攝像頭的性能,效果會比裁切放大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