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問蒼穹 創新鑄國魂

6月23日,我國北斗三號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衞星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新華社發(趙欣玉 攝)

6月23日上午,伴隨着巨大的轟鳴聲,北斗全球衞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衞星騰空而起、扶搖直上。蒼茫星空、亙古宇宙至此完整擁抱中國人30多年潛心打造的59顆閃亮“星星”。北斗系統也有望成為中國建立的第一個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務的重大空間基礎設施。聯合國外空司專門發來視頻,讚賞北斗系統在和平利用外太空、參與聯合國空間活動國際合作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

對於北斗衞星導航系統而言,這是一顆“收官之星”,但是對於中國衞星導航產業來説,這是一個嶄新開始。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導航系統,是保障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而隨着5G商用時代的到來,北斗正在與新一代通信、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速融合,未來將會為新模式、新業態、新經濟創造更大藍海。毫無疑問,在衞星導航領域,中國已經迎來了高光時刻。

30多年的時間裏,59顆衞星環繞全球,組成了蒼穹之中熠熠生輝的星網,離不開四個字:自主創新。最讓國人自豪的是,作為全球第3個成熟的衞星導航系統,北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衞星單機和關鍵元器件國產化率達到100%,能做到這點非常不易。核心部件原子鐘可以看成是導航衞星的“心臟”,北斗系統採用了自主研發的新型氫原子鐘,這項突破讓導航系統的時頻精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對於整個系統來説,這樣的創新數不勝數。

自主創新從來不是一件易事。北斗問天之路,濃縮着幾代人的奮鬥、不屈,讓中國航天人的奉獻精神和求實作風閃耀星空。這一路走來,也不斷夯實我們對自主創新的信心和決心。面對技術的封鎖、強大的對手,我們一點一點摸索、一點一點突破,這是一個何等艱苦的過程。北斗成功組網給了我們兩點啓示:核心技術買不來、等不來、要不來,基礎領域的重大原始創新沒有捷徑可走,惟有依靠長期投入、實打實積累,逐漸從量變實現質變;對於“卡脖子”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我們應該有充分的自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任何人、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只要堅定信心、持之以恆、踏踏實實、凝神屏氣、一心一意,終能為人類科技進步作出自己的獨特貢獻,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更是如此。

科技贏得未來,創新未有窮期。從兩彈一星到東風-41,從復興號高鐵到天宮二號,一個個大國重器凝聚的是科研人員刻苦鑽研自主創新的心血,彰顯的是中國人迎難而上奮發圖強的志氣。放眼當今世界,誰牽住了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誰下好了核心技術這步“先手棋”,誰就能搶得先機、贏得優勢。自主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核心技術對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歷經北斗問天路,我們更加堅定了走科技強國、創新強國之路的決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斗系統研發以及產業鏈分工過程中,浙江的企業、科研機構深度融入其中,北斗問天的背後也湧動着浙江的創新力量。對浙江而言,要建設“重要窗口”,更要以人才強省、創新強省為首位戰略,依託浙江大學、之江實驗室、西湖大學等高能級科創平台和一批實幹型企業,繼續在科學前沿領域拿出有分量、叫得響的重大成果。

“天回北斗掛西樓,金屋無人螢火流。”當年李白在夜色中仰望星空之時,一定沒有想到一千多年之後,中國人會親手把幾十顆“星星”掛上天空。正如北斗人自己常説的那樣,衞星導航的應用僅受人類想象力的限制,北斗的未來擁有無限可能。不畏艱險、勇於創新,中國的未來同樣擁有無限的可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05 字。

轉載請註明: 北斗問蒼穹 創新鑄國魂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