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老年人推開智能生活便利之門

近期,筆者遠在山東的老母親體檢後,收到短信告知可查驗電子報告,但需要下載一款手機應用,並進行詳細註冊後方能查詢,鼓搗半天也沒成功,在筆者遠程視頻協助下,方才成功看到體檢報告。

移動支付、線上約車、網上掛號……隨着我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應用越來越廣泛。年輕人“玩轉”智能生活,享受着科技帶來的便利,不少老年人卻因不會使用智能設備,在購物消費、日常出行、看病求醫等“剛性”需求方面遇到諸多不便,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日益凸顯。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我國60週歲及以上人口超過2.5億人,人口老齡化有加重趨勢。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提供的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4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7.0%,但就年齡結構而言,60歲及以上網民羣體佔比僅10.3%,明顯低於其他年齡段。究其原因,老年人運用智能設備存在困難,主要體現在:隨着年齡增大,老年人在辨識、操作等方面的能力有所下降;一些智能應用註冊、登錄、操作流程複雜,老年人不會用不敢用。此外,對智能生活的陌生感,催生不安全感。比如有的老年人在利用手機辦理銀行轉賬業務時,擔心按錯鍵,交易不安全等因素,仍然到櫃枱排隊辦理。

隨着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幫助老年人推開智能生活便利之門,不讓老年人成為“門外漢”,事關老年人羣體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政府做好規劃引導。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要求圍繞老年人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推動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更加普遍。在12月18日,北京市“回顧‘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之健康北京建設專場發佈會上,北京明確要加快探討和建立適應老年人的智能化生活模式,提供更多的適老化智能產品和服務,讓老年人能用、會用、敢用、想用智能化手機。在做好智能化改造的同時,政府還要完善傳統服務方式,比如通過保留人工服務、設立老年人專用通道等措施,做到“兩條腿”走路,確保老年人能夠享受到相關服務。

相關企業對智能應用和終端進行“適老化”改造。相關智能產品設計要充分考慮老年人需求。近來,北京市老齡辦、市老齡協會發出智慧助老行動倡議書,呼籲社會通力合作,幫助老年人跨過“數字鴻溝”。其中就有呼籲智能產業研發者參與智能產品的適老化改造,開發大屏幕、大音量手機和大字體、簡易化的操作系統,提供“長輩模式”的服務應用。現實中,一些支付平台設置“親友代付”,打車軟件等設置“他人代約車”等功能,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老年人享受智能生活的門檻。

年輕人出力“幫一幫”。 很多老年人,不情願、有牴觸,是出於對未知的疑慮甚至恐懼,倘若家人、相關社會組織的工作人員加以引導、協助,不少老年人會去學習瞭解使用。

老年人也要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趕時髦“學一學”。有不少地方,老年大學開設使用智能手機培訓班,老年人報名踴躍。

只有政府、相關企業、家庭和老年人各方攜起手來共同努力,老年人才會更快更好更滿意地享受到智能生活帶來的便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50 字。

轉載請註明: 幫老年人推開智能生活便利之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