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疫情防控形勢向好,為提振消費、激活經濟,各地紛紛啓動了各式消費季活動,有的線上發放消費券,有的搞直播賣貨,還有的推出定時秒殺。雖説也有純線下活動,但總不及線上的花樣多、力度大。
網購火熱,尤其疫情期間更“催紅”了直播帶貨,消費季大做線上文章是必然的。然而,若考慮到各年齡羣體的消費習慣,有些活動似乎又有些輕重失衡,過於依賴線上,過於花裏胡哨。今年4月發佈的數據顯示,我國網購用户規模已達7.1億,數字經濟持續蓬勃發展,可在全體網民之中60歲及以上羣體佔比僅6.7%,網購者自然更少。誠然,我們身邊可能有一些“新潮”老人,五花八門的App用得飛起;但更大的現實恐怕是,許多老人不會甚至剛會手機支付。對於習慣了商場簡明促銷信息的他們,要領取散落在各個平台的優惠券、或是參與各種算法疊加的優惠活動,簡直如同走迷宮。
“銀髮經濟”藴含巨大潛力,據《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年-2050年間,我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4萬億增長到106萬億元左右,成為全球老齡產業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許多老年人的消費結構也呈現出品質化、多元化、個性化、便利化趨勢。各大消費季花樣多多,也得多考慮方便“銀髮族”參與。降低技術門檻,讓活動更加友好,誠心為老人服務,有助於激活經濟復甦的一池春水,也助於把握老齡化社會的新機遇。
曾有人通過觀察日本社會的老年業態,得出抓住老年消費市場商機的關鍵,在於解決他們的“不安、不滿、不便”。縱觀中國社會,這三種問題並不少見,比較顯著的便是技術進步帶來的“數字鴻溝”。許多老人可能都遭遇過“玩不轉”的尷尬:因不會獲取健康碼出行不便,因不會自助掛號就醫不便,因不會使用網約車平台打車不便。日新月異的社會,凡事多想一步,不讓老年人感到“掉隊”,讓他們生活得更便捷舒適,不只是市場藍海所在,更是一個社會的温度所在。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户端|評論員 胡宇齊
編輯:胡宇齊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