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的通知》,定於2020年至2022年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消息一出,受到各方關注。科技日報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相關部門負責人及專家。
摸清我國災害風險隱患,這次普查意義重大
“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將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科學佈局和功能區劃提供科學依據,也將為我國開展自然災害風險防範應對工作提供重要支撐。”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技術組組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青海師範大學校長史培軍説。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佈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在全球氣候變化、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等背景下,亟待開展綜合性的普查,為防範化解風險提供權威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信息。
國務院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表示,開展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是客觀認識全國和各地區災害綜合風險水平,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全社會災害風險意識的重要途徑,能有效增強廣大羣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掌握所在區域災害風險特點。
首次實現自然災害風險要素的“全集”調查
史培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此次普查有3個基本目標:摸清全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區域抗災能力,客觀認識全國和各地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水平。
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氣象災害、水旱災害、海洋災害、森林和草原火災等在歷史上都給我國多地帶來過沉重打擊。通過此次普查,瞭解孕育和導致主要自然災害發生髮展的基本因素,瞭解各不同區域可能承受自然災害打擊的對象情況,是各方的期待。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通過普查,有望獲得自然災害風險主要組成部分的詳細信息,可以為開展主要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和綜合風險評估以及防治區劃制定奠定基礎,瞭解和評估各地防災減災救災的能力,包括各級政府、社會和基層三方面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確定全國和各地區自然災害風險的大小、發展的趨勢、空間的格局和相對的位置等。
遙感等新技術將得到充分應用
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覆蓋的災害種類多、涉及部門多、成果形式多、任務綜合性極強,被認為是一項極其艱難的任務。“我們將充分綜合運用多樣化的技術手段保障任務實施。”史培軍説。
他介紹,在調查過程中,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將得到充分應用。如運用高分辨率遙感影像,輔助各類調查和評估;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展示和管理功能,開展各類空間信息統一管理、分析評估和製圖;搭建雲計算環境,構建風險普查大數據管理與處理系統,實現全國調查和評估工作的實時在線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