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天”升空 美媒拿“龜兔賽跑”對比中美航天發展

  【環球時報赴文昌特派記者 樊巍 範安琪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王逸 柳玉鵬】“中國距離全面建成空間站更進一步。”半島電視台24日的評論稱。北京時間7月24日14時22分,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約495秒後,問天實驗艙與火箭成功分離並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之後,問天實驗艙按照預定程序與天和核心艙組合體進行交會對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進入問天實驗艙開展工作。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這一成就立即引發國際媒體大量關注。從聚集在文昌發射基地的中國航天迷們到中國航天技術“正在(與美國)對等”、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是快還是慢……中國的“航天雄心”再次被外媒熱議。中國空氣動力學家、航天技術專家黃志澄2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並不想和任何國家進行太空競賽。中國空間站是開放的,要開展大量國際合作。但中國空間站的發展確實改變了世界載人航天的格局,世界上出現了“雙空間站”時代。未來,世界載人空間站將會有更新的發展,我們將拭目以待。

  航天迷們歡呼雀躍

  中國空間站又名天宮,是中國獨立自主建造運營的載人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三個艙段構成,整體呈T字構型。其中天和核心艙於2021年4月29日發射升空,迄今為止已接待三批中國航天員;問天實驗艙是中國空間站第二個艙段,也是首個科學實驗艙;而夢天實驗艙計劃將於今年10月發射升空。

  “在一個陽光明媚、温暖的早晨,成羣結隊的中國航天迷們聚集在中國南部海南島火箭發射區附近的海灘上。其他人則擠在海濱酒店的屋頂上。”《紐約時報》24日的報道稱,26歲的航天迷張靜怡(音譯)和約30人在酒店屋頂上架起相機。她4個月前預訂了酒店,這是她第19次“追逐火箭”。“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她説。

“問天”升空 美媒拿“龜兔賽跑”對比中美航天發展

  7月24日14時22分,搭載問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新華社)

  《環球時報》記者24日在發射現場看到,儘管8月的海南文昌中午的室外氣温達到34攝氏度,但是依舊難抵各地民眾前來觀看發射的熱情。發射場附近的海灘被認為是觀賞發射的最佳地點,許多民眾和攝影愛好者甚至凌晨兩三點就來到這裏,搶佔最佳觀賞點。通往航天發射場的道路一度還因為前來看發射的民眾太多而出現堵車。

  與民眾的熱情成正比的則是火箭發射的壯觀程度。14時22分,長征五號B火箭準時點火升空,託舉着重達23噸的問天實驗艙直入蒼穹。伴隨着巨大的轟鳴聲,現場許多民眾揮舞着國旗為之歡呼吶喊,發出讚歎聲。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雖然前來觀看發射的民眾很多,但海南當地的防疫毫不放鬆。對於外地來海南觀看發射的民眾,出機場後需要進行一次核酸檢測。而在文昌市內出入旅館、飯店等公共場所都需要提供海南健康碼。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民眾是帶着孩子前來觀看發射的。因為正值暑假期間,許多機構也以兒童夏令營的方式組織青少年前來觀看發射活動。一位夏令營活動組織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空間站“太空課堂”等活動在許多青少年心中種下了“航天夢”,而到現場看發射無疑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走近航天、親近航天的機會。許多孩子通過觀看火箭發射,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以及祖國的強大,“這無疑是最好的愛國教育”,該組織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

  美國“太空”新聞網24日稱,“問天”的字面意思是“對天提問”,這是中國計劃建成的空間站三個模塊中的第二個。中國航天員之後不久將在問天實驗艙舉辦科學講座直播。

  三位航天員“搓手期待大房子到來”

  地上的人鼓掌祝賀,“天上”的人也在“搓手”等待——24日同樣在觀看問天升空的還有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的三位航天員:陳冬、劉洋和蔡旭哲。他們專注又興奮地觀看問天實驗艙直播的照片感染了不少網友。據瞭解,與天和核心艙相比,問天實驗艙更重、更大,配置了與核心艙一樣的航天員生活設施,將來可以與核心艙一起接受兩艘載人飛船輪換期間6名航天員的生活。因此,24日不少網友開玩笑説,三名航天員正在“期待大房子的到來”。

  法新社等西方媒體24日第一時間報道了問天實驗艙發射成功的消息。報道稱,這是中國空間站建設的關鍵一步。對已在天宮中的中國航天員來説,問天實驗艙與天和核心艙的對接是一個挑戰,因為它需要連續的、高精度的操作。報道引述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天文學家喬納森·麥克道爾的話稱:“這是中國第一次將如此龐大的飛行器對接在一起,這是一個微妙的操作。2022年稍晚,中國還會發射一個新的實驗艙。最終,中國空間站的能力會大大增強,有足夠空間和動力進行更多的科學實驗。”

  據俄羅斯“生活”新聞網報道,俄羅斯十分關注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的成就。俄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航天工業立法監管專家委員會副主席瓦連京·烏瓦羅夫24日向中國同事表示祝賀。他表示,中國航天計劃成功的關鍵在於具有前瞻性和豐富的經驗。

  路透社24日的報道説,問天實驗艙的發射是中國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空間站建設的最後任務之一。(上接第一版)“建成後的中國空間站約是國際空間站質量的1/5,將成為中國人的驕傲。”印度報業托拉斯稱,中國未來可能成為唯一一個擁有在軌空間站的國家。“現有的國際空間站是多個國家的合作項目。觀察家們説,一旦國際空間站在未來幾年退役,中國天宮可能成為唯一在軌的空間站。”

  美媒對比中美航天事業:“龜兔賽跑”?

  “快節奏的太空計劃”,法新社24日稱,中國在追趕美國和俄羅斯方面取得長足進步,這些國家在太空探索方面擁有數十年的經驗。報道引述專門研究中國航天計劃的分析師陳嵐(音譯)的話説:“中國空間站將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內完成建設,這是歷史上模塊化空間站建設的最快速度。相比之下,俄羅斯‘和平’號和國際空間站的建造分別花了10年和12年。”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晚於美國和蘇聯,這是客觀事實。但《紐約時報》24日的報道對中國既貶低又忌憚。報道引述太空書籍作家納姆拉塔·戈斯瓦尼博士的話説,中國太空計劃在複雜程度方面已經超過俄羅斯,在月球和火星探測計劃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另一方面,報道引述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瓊·約翰遜-弗里斯的話説,中國在太空做過的事都是美國已經做過的,“但它正在達到技術對等,這是美國非常關注的問題”。與美國這隻“野兔”相比,該專家將中國的太空計劃比作一隻“烏龜”,“儘管近年來烏龜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黃志澄2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將中美載人航天事業發展比作“龜兔賽跑”顯然是不正確的。我們在載人航天上的發展速度遠遠快於美國,從2003年神舟五號將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到今年年底建成中國空間站,不超過20年。而美國從第一個宇航員上天到建成國際空間站大概花了將近50年的時間。世界上載人航天技術遵循着共同的發展規律,中國避免了國外的許多彎路,吸取了他們的經驗教訓。此外,中國空間站有後發優勢,在許多關鍵技術上有所創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41 字。

轉載請註明: “問天”升空 美媒拿“龜兔賽跑”對比中美航天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