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之所以敗給思科不是敗在技術上,這次失敗也讓任正非學到不少

華為在九十年代其實就已經有了將企業推向國際化的意思了,而華為國際化的道路上最大的攔路虎就是“美國”,上一篇提到了美國思科與華為之間的戰爭,但是這兩個大公司之間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並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説清楚的,搜史君就自己瞭解的一些資料,稍微梳理一下這場世紀商戰,裏面的內容肯定不全面,只是説自己的看法。

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我所寫的僅僅代表自己的觀點,如果觀點不同,可以下方留言,但希望大家不要盲目pen。

華為之所以敗給思科不是敗在技術上,這次失敗也讓任正非學到不少

一、不捧也不毀,只是可觀看待

任何一個企業想要實現國際化的目的無非就是想要將自己有價值的產品或者技術轉移到國外市場,來實現創造價值的最大化,這個就是搜史君個人認為企業國際化的原因。

華為在九十年代或許還不那麼被人熟知(至少不是華為涉及的領域中,很多人還不知道華為)華為的初心是讓“中華有為”而他所代表着的這個含義,讓它不再是一個“普通”的企業,就是因為這個含義,華為已經成為了很多人心中的一個民族象徵。

華為最初做交換機的時候,很多普通人根本就接觸不到,而讓華為走進普通人的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智能手機的普及,再加上它是“國貨之光”,在同樣的產品中華為的性價比高,這兩點結合起來,才造就了今天的華為。

不要説什麼情懷,我説這句話可能很多人不喜歡,而我在這裏也不需要討好誰。

華為之所以敗給思科不是敗在技術上,這次失敗也讓任正非學到不少

説到情懷,清朝末年國內手工業受到外來工業的打擊一眾人喊着“振興國貨”最後手工業延續了嗎?

沒有,這就是現實,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就是要生存,就拿當年的布匹來舉個例子,同樣一批布,我們當年沒有工業的時候全靠婦女織布,效率自然比不上外來的機器生產,相比較起來“洋布”性價比自然就高了,如果你的生活就是為了生活,你會選哪個,搜史君相信大家心裏已經有答案了。

前面舉了一個例子,其實華為和思科的戰爭也是因為性價比,華為靠着技術和價格打開了國外市場,思科作為本土企業肯定要着急,這就最根本的原因。

接下來咱們進入正題……


二、世紀商戰的開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個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懂,任正非也知道當年美國幾乎聚集了世界一流的知識、理念和科研成果所以1993、1999華為分別在美國設立了兩家研究所,那時的華為還沒有進軍美國市場,而在07年華為完善完歐洲的業務流程機制後,幾乎整個歐洲的運營商都成了華為的合作伙伴之後,在08年華為才開始逐步將目標放在美國市場(雖然02年時華為在美國已經有了子公司)。

華為之所以敗給思科不是敗在技術上,這次失敗也讓任正非學到不少

思科作為美國電信巨頭最開始對華為的確不怎麼注意,但是華為憑藉着自己的性能和技術以及產品性價比等這些優勢,讓思科在美國的地位受到了威脅時思科開始打擊華為了。

因為同樣的產品華為比思科在價格上要低20%左右,不要説什麼國界就因為性價比,任何國家也不能拒絕,因此華為在美國人氣大漲,為了對付華為,思科開始製造“華為威脅論”兩方開始正式角逐。(一些內容大家可以參照前幾期瞭解一下,之前介紹的今天就不細説了。)


三、思科vs華為——戰起

思科狀告華為產品侵權,而華為為了息事寧人,暫時不和“地頭蛇”交惡,在一定程度上做了退讓,思科卻得寸進尺。

我們常説防人之心不可無,華為沒有侵權,但卻做出退讓,這才使得思科得寸進尺,他們認為“退讓”是因為“做賊心虛”。為此任正非要求研發部副總裁費敏對華為的所用產品進行嚴格把關。

華為之所以敗給思科不是敗在技術上,這次失敗也讓任正非學到不少

而在03年年初,思科又在美國起訴了華為,反覆強調華為侵犯了思科的知識產權、專利、權版權,任正非知道思科並不是為了錢,而是想要遏制住華為在美國的發展。

在沒有被思科抓住任何把柄的情況下,任正非依舊決定將華為的十幾種產品撤出美國市場,但是這樣並沒有讓思科停止打黑槍,反倒讓思科認為這是華為心虛了。

於是任正非決定開始和思科較真。

任正非和員工“約法三章”:

(1)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實施“以毒攻毒”的防禦。

(2)摒棄“中庸”的處事風格,以攻為守,以戰圖存。

(3)學習毛澤東在革命鬥爭中的戰略。

因為華為和思科都是世界知名企業,這兩家企業一旦開戰,必然引發全世界的關注,這時候就需要藉助媒體的力量進行有理有據的反擊。

任正非派出以費敏為核心團隊應對訴訟,同時也將數據產品的研發、市場調研、企業公關、知識產權和法律應訴的資料都整理了出來。

任正非也知道在國內和思科打官司,對全世界的説服力並不大。所以華為當時不僅在深圳開闢了一個戰場,在美國聯邦法庭也有一個戰場。

這一場世紀商戰頓時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華為之所以敗給思科不是敗在技術上,這次失敗也讓任正非學到不少

錢伯斯(思科代表)指責華為侵權,要求進行賠償。而任正非則從華為的立場出發,表明

“自己沒有上市,公司上税、守法,對客户和員工負責就可以了,華為不需要拋頭露面,針對外界的各種説法華為也從不解釋”。

任正非當時以為華為和思科在這一場戰鬥中可以打成一個平手,但是他卻低估了思科的公關和外交,再加上當時美國的輿論,雖然有理,但是卻發現到頭來被市場孤立起來的卻是華為。

其實在開庭之前,思科花費了1.5億美元為自己的形象打廣告,到今天思科在美國的公關能力依舊強大,當然在美國跟思科打官司,自然是有很多劣勢的。

美國政府和商界自然是力挺思科的這個肯定不用質疑,是令人想不到的是當年有很多中國媒體也站在了思科一邊替思科説話,這就令華為十分尷尬。

華為之所以敗給思科不是敗在技術上,這次失敗也讓任正非學到不少

而且當時華為也沒有去做一些廣告進行推廣,國內很多人也並不瞭解華為,其中導致了華為在這場戰鬥中處於被動狀態。

這時思科繼續在華為身上做文章,宣傳華為的技術開發能力有問題。(在當時的條件,華為和思科的確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很多產品的確是華為自主研發的,思科利用人們的慣性思維,讓大家覺得華為在很多技術方面根本就比不了思科)美國的一些媒體當時也在製造一些輿論去支持思科,這就讓華為十分被動。

最終導致華為失敗,華為的這次失敗並不是因為他的司法公關能力不強,也不是因為華為的產品有問題而是沒有太注重當時的輿論。

華為之所以敗給思科不是敗在技術上,這次失敗也讓任正非學到不少

所以華為的這次失敗,不是敗在缺乏司法應變能力上,也不是敗在產品上,也不是敗在當時的人力調配上面,而是敗在發展中國家具有的媒體輿論能力上面。

全球化經濟的發展體制下,相比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所以才導致了華為的失敗,用簡單的一句話來説,就是華為當時一家企業,孤軍奮戰、孤立無援,又怎能輕易取得勝利呢?

也就是這次失敗讓任正非意識到了:如果企業要走向國際化,不僅僅需要優化自己的產品,更需要加強和媒體之間的聯繫,在全球範圍內找到盟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面對對手的時候才能從容應對。

本文旨在説明自己的可觀看法,大家有什麼不同觀點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09 字。

轉載請註明: 華為之所以敗給思科不是敗在技術上,這次失敗也讓任正非學到不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