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4 月 15 日消息 據中國科大網站,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等採用不同的理論方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設備無關的量子隨機性擴展,為設備無關量子隨機數的實用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文無關
IT之家瞭解到,相關的研究成果近日分別發表於《自然・物理學》和《物理評論快報》上。
據介紹,潘建偉團隊和合作者於 2018 年首次實驗實現了設備無關的量子隨機數產生,文章發表在《自然》(Nature) 雜誌。但是在此實驗方案中,隨機數產生過程中消耗的隨機性遠遠大於產出。隨機數產生的不可持續性阻礙了其在實際應用中的推廣。
針對這一問題,潘建偉團隊及其合作者們設計並實現了設備無關的量子隨機性擴展。他們與約克大學 Roger Colbeck 教授合作,在基於熵累積理論的實驗中,約在 19.2 小時內實現了 2.57×108 比特的隨機性淨增加。英國 Bristol 大學的 Paul Skrzypczyk 博士在《自然・物理學》的 News & Views 欄目撰文評價該工作“毫無疑問提供了最高質量的隨機數,是量子技術快速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同時,潘建偉團隊等與清華大學馬雄峯教授團隊合作,在基於量子概率估計方法的實驗中,約在 13.1 小時內實現了 1.08×108 比特的隨機性淨增加。該工作被《物理評論快報》審稿人給予高度認可,評論為“量子隨機數產生 / 隨機擴展領域中的開創性工作”。
中國科大表示,兩項研究成果分別使用不同的理論方案各自獨立完成,為未來設備無關量子隨機數的商業化與實用化奠定基礎。
文章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0-01147-2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6.05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