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調查(以下簡稱流調)報告泄露事件在此輪疫情中備受關注。有媒體梳理發現,從去年11月以來,石家莊、成都、瀋陽、杭州等地至少出現10起流調泄露事件,甚至還有泄露“疫情應對演練”流調報告的荒唐事。僅進入2021年,就已有3起此類事件公佈。
流行病學調查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對個人信息、社會關係、行動軌跡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找出涉疫風險點,及時中斷病毒傳播渠道,是疫情防控的重磅武器。可是,流行病學調查的信息涉及個人隱私,一旦泄露,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精神壓力,而失去控制的網絡暴力也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極大困擾。“那時手機被打爆,逼得我想跳樓”“我們是病毒的受害者,沒想到又遭到了網絡人肉這樣的二次傷害,感覺精神已崩潰。”這樣的事件一再發生,不僅僅暴露出我國數據保護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更值得引起足夠警惕的是,如果密接者與確診者對流調信息安全性產生懷疑,而選擇不配合調查或隱瞞信息,會對疫情防控造成極大的隱患。
春節即將來臨,疫情防控又面臨新一輪考驗,絕不能讓流調信息安全破壞疫情防控工作大局。如果説前期一些流調信息的泄露,是因為疫情突如其來,倉促應對出現失誤可以理解。如今,疫情防控已進入常態化階段,個人信息的採集被應用於越來越多的生活場景中。對於這類信息應儘快建立標準化管理流程,在統計、採集、彙總、披露的各個階段嚴格管理,落實信息保護的權利和義務,並對泄露、丟失、濫用等情形嚴厲追責。
每個人都應當樹立信息安全人人有責的理念,才能防止手機變成“手雷”。只有守好公民個人信息安全防線,才能讓信息數據更好地服務於防疫大局。
(譚敏)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