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圈”不僅與粉絲、明星、社交平台等直接相關,其衍生問題也牽涉社會方方面面。資料圖。圖文無關。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5月8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網信辦介紹了2021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有關情況,再次提出要嚴厲打擊引發網絡粉絲羣體非理性發聲應援等行為,並在隨後答記者問時,就此前被輿論熱議的粉絲“倒奶打榜”事件表態,明確要加強“飯圈”研究,引導理性追星。存在既久的“飯圈”問題,由此再次被納入公共治理視野。
非理性“飯圈”衍生的問題,已屢見不鮮。此前有某明星粉絲引發的風波餘音未了,今又見粉絲為選秀“倒奶打榜”惹爭議,更因追星造成羣體的盲從與撕裂,各種謾罵互撕、人肉搜索、造謠攻擊,讓網絡空間烏煙瘴氣、充滿戾氣。而超出能力的非理性應援、集資和消費,傳遞出的炫富拜金氣息,也誤導和侵蝕着青少年的“三觀”。國家層面對此開展專項整治,可以説是勢在必行。
事實上,針對非理性“飯圈文化”的批評,一直是輿論場中的主流聲音。近日發生的粉絲“倒奶打榜”事件,在讓人大跌眼鏡的同時,也讓公眾的不滿情緒有了一個集中的爆發。而國家層面也始終對此保持着高度關注,就在去年7月,還開展了為期2個月的暑期專項整治,重點整治了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飯圈”互撕等價值導向不良的信息和行為。教育部等六部門隨後也印發通知,特別強調要加大對“飯圈”等問題的治理力度。這些,無疑都是為淨化未成年人網絡空間、營造清朗健康網絡環境的努力。
對於非理性“飯圈文化”,不僅公眾多有批評,國家層面也始終保持着高度關注。資料圖。圖文無關。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但是,由於其相對獨立的“圈子”特性,“飯圈”似乎成了一個“結界”,“飯圈”亂象也因此輕易就死灰復燃、捲土重來。這就提醒,整治“飯圈”非理性行為,要有針對性舉措,從根本上剷除其“非理性”土壤。
如,“飯圈”常見的謾罵互撕、挑動對立、刷量控評、教唆過度消費甚至大額消費等不良行為和現象,源頭分別來自於非理性的粉絲、職業黑粉、惡意營銷號,以及渾水摸魚賺取流量的網絡平台。為此,除了要加大對“飯圈”的理性引導和規範外,還需細化、落地相關懲戒措施,痛打敢於挑事、縱容亂象的職業黑粉、惡意營銷號和網絡平台。
與此同時,“飯圈”較為集中的網絡平台,也應切實履行起負責和管理的責任,建立粉絲社羣管理機制,對不良賬號、不良信息及時處理。視頻網站平台開設“飯圈”類節目時,應遏制利用飯圈非理性行為的“氪金”衝動,譬如設置“花錢買投票”環節,否則節目可能遭受停止播出等處罰。在此方面,就需有關部門加強對平台的日常監管,壓實平台的主體責任。
實際上,“飯圈”問題還不僅是一個“圈子”問題,而是一個綜合問題。比如,“飯圈”不僅與粉絲、明星、社交平台直接相關,同時也與明星經紀公司和團隊、節目贊助商、視頻網站平台等有關,其衍生問題甚至牽涉社會方方面面。因此,紓解“飯圈”問題,也需各方羣策羣力、綜合施策,將各自的利益小算盤放一邊,將社會責任和公共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力爭治本治源,才能讓“飯圈”真正走向健康、理性。
説到底,以“清朗”系列行動為抓手,對“飯圈”的非理性、無底線等問題進行常態化治理,讓其在法律法規、公序良俗,以及社會主流價值體系之下規範發展,不僅是營造風清氣朗網絡環境的需要,也是為青少年健康成長護航。
編輯:何睿 校對:劉越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