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裏,一旦出現了危機,無論大小,肯定都不是好事。
但我們也聽説過一句話,“不要浪費任何一場危機。”
在中國人的辯證思維裏,危機危機,有危,也有機。
事實也告訴我們,有的時候,危機並不一定是壞事,相反,它可能是一件好事,這就是所謂的“危機紅利”。01危機是自我糾偏機制
很多信奉自由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危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是經濟系統裏很重要的自我糾偏機制。
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肯定是因為經濟系統中的某些環節存在問題,而且問題很大,到了不可持續的地步,所以才發生危機。
也就是説,危機是失衡到達極致後的反應。過程當然很痛苦,但這恰恰是經濟系統恢復到正常狀態必須付出的代價。
就像是一個人熬夜多了,免疫力下降,就容易感冒發燒,這是提醒你要注意身體了,等身體好了,要少熬夜多鍛鍊。
其實大自然也有自我糾偏機制,比如山火。
森林發生火災,好像是因為我們人類管理不當啊,其實森林火災年年發生,這是森林在自我調節,維持生態平衡。
如果森林沒有火災,樹木就會一直瘋長,生態平衡就會被打破,通過火災,燒燬了部分樹木,抑制某個勢力的增長。02危機後留下的遺產,是下一次經濟騰飛的基石
如果我們再仔細去觀察歷史,就會發現有的危機不僅讓經濟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上,它還帶來了額外的好處。
危機之後,經濟發展的層次反而得到了提升,或是經濟運行的機制有了改善。
2000年,持續十多年的美國網絡泡沫崩潰。
在泡沫破裂之前,互聯網投資熱潮席捲美國,幾乎所有的人才、資金、技術都湧向互聯網行業。
互聯網的發展,肯定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建設。
要普及互聯網,肯定要先修電纜,而且要修很多很多的電纜,才能把網絡鋪起來。
鋪電纜要花很多錢,這些錢能不能收回來,取決於有多少人願意花錢上網。
直到2000年,全美國也只有5?家庭安裝了寬帶,絕大多數電纜都是賠錢的,根本沒人用。
除了花錢修電纜,還有很多資源用在了製造服務器、在網上搞促銷、做廣告這些事情上。
有一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是花錢請人上網,每上網兩個小時就能拿一美元的報酬。
雖然這些事都在賠錢幹,但不重要,所有人對互聯網都充滿了信心。
當時只要跟互聯網沾邊的企業,股價就很容易出現瘋漲。
結果大家是知道的,最終泡沫破裂了。
2000年開始,互聯網公司的股價快速下跌,兩年時間跌去了80?大量互聯網公司、投資者,破產了。
美國經濟也受到了重創, GDP增速從2000年初的5.3?降到不足1?span>
這場危機,是實實在在的危機,對美國的經濟是傷筋動骨的。
但危機後留下了什麼?
電纜、服務器、企業家收發郵件的習慣、體驗過網購的消費者的記憶。
雖然在互聯網泡沬崩潰的時候,死掉了一大批企業,但還有一批企業踩在它們的屍體上站了起來。
最早投資電纜,甚至花了巨資投資海底電纜的投資者,把電纜鋪好了,自己卻破產了,他們留下來的這些基礎設施,就只好廉價處理,於是,後面的企業就撿到了便宜。
以中國的電商為例,京東成為巨無霸,用了十多年,但拼多多隻花了三年。
那是因為拼多多是站在已經非常完善的基礎設施上——用户已經習慣網購、快遞網絡發達、最大的社交工具微信幫忙推廣。
因此,沒有互聯網泡沬的破滅,就不可能有後來這一大批劫後餘生的互聯網企業快速崛起。
後來崛起的這些互聯網企業也是越做越大。
美國四大科技巨頭之一——臉書,是在2000年之後成立的,現在它的市值大概是7000億美元左右。
我們繼續往回看,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最重要的兩項基礎設施,鐵路和電報,都是這麼來的。
鐵路曾經吸引了一大批投資者,但最後,鐵路修好了,可是,貨運量和客運量沒有跟着起來,很多人都血本無歸。
可是,要是沒有當初的泡沫,就不可能有那麼多投資湧進來,也就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建成鐵路網絡。
正是泡沫破裂了,鐵路的運費下降了,後來才出現了鐵路貨運和客運的繁榮啊。
電報的普及和鐵路網絡的建設,都是在一場巨大的投資泡沫中出現的。
後來泡沫破裂了,經濟受了重創,但這些基礎設施留了下來,並且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經濟運行邏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03經濟持續發展和升級,需要樂觀,甚至是過度樂觀
所有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危機,它在爆發前,都只會讓你看到泡沫。
而且這個泡沫定跟某種新技術有關。
我們知道,任何技術想要普及,前期都需要大量人力、資本的投入。
但這些投入從短期回報來看,很難評估收益。
甚至如果你硬是去評估,那你應該得出悲觀的結果才對,就像現在很火的5G和新能源,只要你用理性去想,得到的肯定是悲觀的結論。
如果大家對新技術都持悲觀態度,那新技術怎麼落地生根呢?
這時候,就必須有一種大範圍的樂觀信念去支持它,讓更多的人和投資者參與到其中。
我們必須承認,只有激情才能成就偉大的事業。
這種激情不能只來自於某個人,而是要來自整整一代人。
可是要是有了大範圍的激情,那很可能就會讓人們過度樂觀,而過度樂觀,就容易導致泡沫啊。
從微觀邏輯來看,當新技術出現的時候,你的最佳策略是觀望。
要是你衝在最前面,很可能不是成了先驅,而是成了“先烈”,“壯烈犧牲”了。
從宏觀邏輯來看,這些“先烈”的存在是有價值的,他們的激情帶動了投資,帶動了基礎設施的迅速建成。
在泡沫時期瀰漫的樂觀信念,也促使人們願意改變生活方式,願意享受新技術帶來的便利。
這才是危機紅利的底層邏輯。
也就是説,那些已經投入了大量技術、人力資源,並且點燃了一代人激情的危機,最有可能帶來紅利。
而人們對新技術改變生活的樂觀信念,正是紅利產生的根本原因。
現在5G和新能源,還有不斷上馬的芯片項目,你説有沒有泡沫?
百分百有,肯定有。
但我們需要這樣的泡沫,需要這樣的激情,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大量資金進去建設基礎設施。
泡沫破裂後,留下什麼?
不説虛的吧,最少你也能留下一批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和組織管理人才,這批人日後不就是新經濟起飛最好的人才庫了嗎?
我們來總結一下危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危機是經濟系統的一種自我糾偏機制,經濟持續健康運行,離不開小毛病的爆發。
危機留下豐厚的遺產,這些遺產會從更深遠的層次改變人們的生活,這就是危機紅利。
泡沫背後的底層邏輯,是全社會對某項重大技術的樂觀信仰,進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等泡沫破裂後,留下的基礎設施和人才庫,推動下一次新經濟起飛。
5G、新能源汽車、芯片,都會給中國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毫無疑問,這裏面有泡沫,但高興的是,我們距離下一次技術革命不遠了——泡沫破裂後的重生,就是中國科技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