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未成年人觸網年齡更早,微信漸成未成年人社交第一平台

9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了《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0)》。

京滬未成年人觸網年齡更早,微信漸成未成年人社交第一平台

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

“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狀況調查”課題組對全國7歲至18歲的在校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調查顯示,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已達99.2%,顯著高於我國總體互聯網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互聯網的人數比例達到78%,首次觸網的主要年齡段集中在6歲至10歲。對比2017年和2020年的數據發現,8歲前開始接觸互聯網的未成年人增多,表明未成年人網絡“原住民”的特徵越發明顯。伴隨網絡接入手段的日益普及和網絡運用便捷程度的不斷提升,城鄉之間未成年人的網絡普及率已幾乎沒有差別,“全民上網”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的顯著標籤。

在使用設備方面,手機仍是未成年人上網的主要設備,超過80%的未成年人使用手機上網。隨着智能家居和人工智能設備的發展和普及,12.4%的未成年人開始使用智能機器人(小度音箱、天貓精靈、Alpha蛋等)上網,使用智能手錶上網的未成年人達19.9%。

超五成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流行語

調查顯示,累計超過五成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流行語(經常使用+較多使用+有時使用,62.2%),僅有9.8%的未成年人“從不使用”網絡流行語,使用網絡流行語的未成年人佔大部分。如果按照量表進行加權計算,未成年人生活中使用網絡語言的整體得分為40.5分(百分制),也就是説,生活中未成年人大約有四成會使用網絡語言。而另一項數據表明,只有三成(33.2%)未成年人從不模仿網上的行為,五成未成年人學唱網上流行歌曲,近兩成(19.5%)未成年人會模仿網絡説話的方式。而對網上流行的娛樂活動、網上流行的東西、網絡遊戲中的人物、網上流行的新玩法等,部分未成年人會模仿或購買。調查顯示,網絡流行文化對未成年人的日常語言和行為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超過半數(55.0%)的未成年人表示熟悉一些網絡用語。在眾多網絡用語中,未成年人熟悉程度較高的為娛樂綜藝方面用語,如“cp”(36.5%)、“skr”(22.4%);其次為社交方面用語,如“養火花”(17.8%)、“擴列”(17.5%),此外,15.8%的未成年人熟悉源自漫畫《七龍珠》的詞語“戰五渣”。

北京上海兩地未成年人觸網年齡更早

藍皮書指出,北京和上海作為超大規模城市,經濟、文化、社會、教育和網絡建設等均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這些地區的未成年人在社會見聞、教育資源方面也具有更大的優勢,研究分析這些地區未成年人的互聯網運用數據,可以其他地區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的發展起到比照和引領作用。

通過對北京小學生和上海中學生互聯網運用狀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兩地未成年人觸網年齡較全國平均年齡更早,且“出生越晚,觸網越早”的趨勢更加顯著。京滬地區的中小學生互聯網運用狀況雖然和全國基本相似,但在網絡學習、搜索信息等主動運用網絡能力方面要高於全國水平。以參與網課為例,儘管北京小學生不參加網課的比例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參與網課學生平均上網課時間更長,在英語和編程科目的學習水平上也顯著高於全國水平。而上海中學生無論參與網課的時間還是比例都高於全國中學生平均水平,每週參與網課八小時以上的比例更是全國水平的近5倍。同時,京滬地區未成年人對網絡安全的認識水平更高。北京小學生在互聯網上發言更為謹慎,考慮自身言論對他人影響、隱私保護和設置高安全級別密碼的比例也更高。

微信漸成未成年人社交第一平台

藍皮書指出,微信漸成未成年人社交第一平台。在社交媒體的使用種類方面,以騰訊QQ、微信為代表的即時通信類社交媒體最受未成年人青睞。調查顯示,微信已成為未成年人最常用的社交軟件,佔比為55.8%。其次是QQ,佔比33.2%。由此可見,微信相較傳統社交平台騰訊QQ的優勢逐漸明顯,選擇的人數比例高出22.6個百分點。

年級因素與未成年人使用騰訊QQ或微信的選擇偏好存在顯著相關。在偏好使用微信的未成年人中,小學高年級的未成年人佔比最多,佔80.0%;在偏好使用騰訊QQ的未成年人中,初中生佔比最多,佔43.8%。由此可見,小學生比中學生更青睞微信,微信這一新興社交媒體的使用呈現低齡化趨勢。

來源:北京日報客户端

流程編輯:u008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62 字。

轉載請註明: 京滬未成年人觸網年齡更早,微信漸成未成年人社交第一平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