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現代,汽車機械與智能融合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有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發生,從而促進社會文明以及技術的進步,而工業革命便是其中之一,説起工業革命,相信人們都不會陌生,每個人上學的時候都學過。它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時至今日,一共發生了三次工業革命。
但是在時代前進的腳步中,不管是工業革命還是其他的方面,傳統文明與現代文化的碰撞總是一個不過時的話題,雖然在每一次的碰撞中都極具爭議,但每一次碰撞出的火花終將助推着人類社會發展的進步,這種碰撞在如今的汽車行業中體現的就較為明顯,
我們都知道,汽車從最開始誕生,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人們出行代步的機械工具,在老一輩人買車的消費觀中,汽車三大件的品質是否可靠是影響他們購車的最大因素,當然這並不是説在年輕一輩中就不看重了,只是影響程度的重與輕。其實同樣作為年輕一代消費羣體的我來説,汽車三大件的好壞對我並沒有產生多大影響,不知道各位年輕的讀者朋友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在你們買車時候,對於汽車的三大件就只是初略的瞭解,更多是在乎汽車的智能科技是否豐富,例如車機系統使用是否流暢,有沒有自動駕駛輔助功能等等。
除了汽車消費主力人羣的改變導致消費需求的變化,車企們對於如今汽車產品的宣傳也開始側重於智能科技的配置以及汽車更多豐富的使用功能,最簡單,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車內屏幕越做越大,裝備了語音交互和一堆豐富的應用程序,配置了一些常規的輔助駕駛功能,而這些都被統稱為 “智能”。
但其實我們現在所説的智能,並不是我們認為的那種 “智能”,看過科幻電影的朋友都知道,其中的汽車所展現出的非凡能力或許才是“智能汽車”最終的歸屬,作為一款終端產品,“智能汽車”其實要做到的就是如今的智能手機一般,以“軟件”體驗為主導,硬件設施為輔助,而“智能汽車”也要做到軟件設計與傳統機械屬性相融合之時,成為主導汽車的產品定義及用户體驗的重要部分,那麼此時的智能汽車或許才能與我們所認知的傳統汽車在架構上由此分道揚鑣,並且在使用體驗和方式上才會有質一般的飛躍。
雖然目前來看,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汽車產品都已經向“智能汽車”方面去慢慢定義,除了我們前面所説的各種科技配置,如今許多車企的汽車架構就能夠在不改變硬件的前提下,通過軟件層面的持續優化,對需調動動力、底盤、車身等系統的FOTA(固件升級)來滿足用户對“新”的高頻需求。但我們仔細觀察市場不難發現,雖然宣稱“可實現整車OTA”的產品多如牛毛,但多數升級只侷限於中控和信息娛樂系統或者涉及部分輔助駕駛功能。
【寫在最後】
其實以目前汽車行業的技術實力來看,我們自然不能要求現在的汽車產品能夠達到科幻電影中的那種級別,但汽車們對於傳統機械與現代智能進行的初步融合已經為我們的汽車使用體驗帶了很大的提升,那麼隨着時間的車輪在不停的滾動,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個時代,我們真的能夠用上科幻電影中的汽車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