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賣」貨到「造」貨,新零售的春天來了

編者按:本文為專欄作者新商業情報NBT授權創業邦發表,作者 | 馬堯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螺螄粉與青團的跨界,不僅讓盒馬名利雙收,更給零售圈帶來一大啓示——商品力已是零售商的核心價值。有了創造力的商品,營銷和渠道,水到渠成,四兩撥千斤。

今年清明節,盒馬新出的一款螺螄粉青團刷爆朋友圈,網紅與傳統的碰撞,迅速收穫了市場關注,這款青團短短几天內就賣出40多萬份。

關鍵的是,憑藉這款青團,再次奠定了盒馬網紅製造機的圈內地位,深藏功與名。在此之前,盒馬還曾推出過奈雪聯名粽,喜茶聯名青團,蟹黃爆珠月餅……跨界手段玩得是爐火純青,屢試不爽。

近年來,一場關於傳統美食的跨界風席捲零售圈,新零售企業紛紛拉上餐企,推成出新的同時,不斷刷新着消費者的認知。

零售企業走向上游,用商品引流的做法,也揭示出一個更大的行業變化——商品力的競爭已經成為未來零售圈的重要賽道,消費者不僅僅希望在超市買到方便和健康,更希望能買到獨一無二、性價比高的商品。

01越來越日常的網紅商品

五年前盒馬剛亮相時,幫它快速打響知名度的爆款是波士頓龍蝦、帝王蟹等進口大海鮮。在當時的市場上,這類大海鮮在市場上極度稀缺,因此引來很高的關注度,它們在短期內為盒馬的門店吸引來人氣,並幫助盒馬快速完成了早期的品牌教育。

此後幾年,隨着盒馬在全國市場上的擴張,其網紅產品的特點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它們變得更加接地氣了。其中多是像青團、鳳爪、豬油、八寶飯這類與消費者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產品。

它們與幾年前的進口大海鮮形成鮮明對照。例如,清明節前夕爆紅的螺螄粉青團,它就是比帝王蟹更日常、消費頻次更高,而且價格更低,也更加貼近中國本土消費文化的產品。

這個對比突出了整個零售行業在商品層面正在發生的變化——提供符合中國人日常消費習慣的商品變得越來越重要,商品的價值也更加回歸其本身。特別是去年的疫情促使這個趨勢逐步明朗,在此期間,滿足人們一日三餐需要的食品的重要性被凸顯。

從「賣」貨到「造」貨,新零售的春天來了

與此同時,像盒馬一樣不斷走向上游創造商品,越來越成為行業共識。眉州東坡、花家怡園、西貝等知名餐飲企業也紛紛與零售企業合作,推出自己的半成品菜式,搭上新零售的快車。

02激烈競爭凸顯商品的重要性

種種跡象表明,新零售逐步突破了傳統零售中“賣”商品的模式,轉而邁向“造”產品的階段。

零售業為何突然經歷如此鉅變呢?

原因是消費品的三大基石——商品、營銷、渠道,近兩三年來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渠道而言,電商在過去十年高速發展,相繼出現了生鮮電商、前置倉,而今天的探索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社區團購。在渠道千變萬化的今天,作為零售企業,誰都不能僅靠一種單一模式,支撐起長期的發展。

同時營銷端的變化更是打破了傳統,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像病毒一樣侵入我們的生活,一款商品會以讓人想象不到的方式突然爆火,甚至不用打什麼廣告。而且這個生態,仍在瘋狂繁榮中,明年會出現什麼新玩法,新物種,沒人知道。

在這樣的背景下,決定最終成敗的主要因素其實是零售的本質——商品本身。就像盒馬的螺螄粉青團一樣,以“臭”為體感的病毒式營銷,引起朋友圈的快速傳播,大量的段子、測評接踵而至,賣斷貨也是遲早的事。在這件事上,盒馬扮演的並不是一個產品的銷售者,而是擁有渠道、營銷、產品的全鏈路玩家,這三個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並轉化成品牌效應,吸引一批忠實的用户。

所以我們認為,商品正在重新定義營銷和渠道,成為零售行業的核心。零售企業應該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琢磨產品,參與到源頭去定義產品,各種“頭腦風暴”,找尋這個產品的“賣點”,而不是單單作為一個被動的消費渠道。

同時,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傳播專家啊,消費者口碑會通過自媒體快速擴散,最好的營銷是做好產品本身。有了富有創造力的商品,營銷和渠道,水到渠成,四兩撥千斤。

從「賣」貨到「造」貨,新零售的春天來了

03“造”產品的能力決定競爭格局

毋庸置疑,自有品牌成為商超流量的最大入口,零售商更是不惜一切代價,鍛造商品力。

根據官方數據,今年我國零售企業自有品牌比重約為3%,和去年僅1%相比有所提高。雖然跟歐美企業差距較大,但讓國外的生產商給中國品牌做貼牌的逆潮流已經逐漸出現。

一個更直觀的體現是,會員制倉儲超市的模式近兩年來在國內的興起。山姆、Cotsco、盒馬x會員以“最佳商品性價比”的商品,圈粉無數。

從「賣」貨到「造」貨,新零售的春天來了

某種意義上講,會員模式在國內的大火,代表着獨有商品對零售企業的意義,那麼打造自有商品的關鍵因素在哪?

其實,有賴於中國高度發達的產業鏈集羣,各種分工非常明確,你想做啥,供應鏈上的廠家都能給你弄出來,最核心是:你如何抓住消費者打造出他們想要的商品? 

在這個背景下,具有數字化能力以及供應鏈資源的零售企業,具有天生的優勢。

與傳統的零售企業比較,具有數字能力的企業,能夠通過消費數據去分析消費趨勢,預判消費需求,從而摸清這個產品“未來模樣”。

同時,隨着物流技術的發展,開店的地理位置已經不再那麼重要,對消費者洞察的數據才是零售業的核心,是零售終端之於整個產業鏈最大的資源。

總之,中國擁有着龐大的消費市場,這個規模決定了未來國內的消費市場還會進一步分層,在這個過程中只要零售商抓住核心目標人羣的消費需求,並快速做出響應,就還有增長空間。

在接下來這一程的競爭中,誰優先具備有強勢的“造”產品能力,將決定未來零售業的競爭格局。

©新商業情報NBT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21 字。

轉載請註明: 從「賣」貨到「造」貨,新零售的春天來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