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果殼 (ID:Guokr42),作者:人馬座A,編輯:Steed,原文標題:《核工程師看:三千核彈炸燬月球?辦不到!》,頭圖來自:《流浪地球2》
有一説一,《流浪地球2》拍得是真好,在史詩般的敍事和中國式的正能量面前,漫威滅霸打響指那一套頓時顯得過於小兒科、索然無味了。
不過,喜歡歸喜歡,既然好話都讓你們給説了,作為一名核工程師,咱再錦上添花也沒啥意思,只好拿上放大鏡吹毛求疵一下,挑挑它的“小毛病”。
(友情提示,以下內容涉及輕微劇透。)
《流浪地球2》裏的核聚變
有沒有發現大劉很喜歡核聚變?《流浪地球2》的主要設定幾乎都與核聚變有關:
太陽氦閃就是一種核聚變;
用來推走地球的行星發動機,靠得也是重核聚變,才能產生150萬億噸的推力,大到只有亞歐大陸和美洲大陸才能承受;
後來在月球上引爆的3614枚核彈,有不少是核聚變原理的氫彈;
關鍵是,這些核彈還引發了月球核心的聚變,炸碎了月球,從而拯救了人類!
核聚變是多個較輕的原子核結合成一個較重原子核的過程。
比如,太陽上的核聚變,就可以籠統地認為是四個氫原子核聚變成一個氦4原子核(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構成)。
由於氦4原子核的質量比四個氫核加起來更輕,虧損的質量轉化成了能量,所以太陽內部的核聚變能夠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太陽持續不斷地發出光和熱。
至於後來的氦閃,則是三個氦4聚變成一個碳12原子核。
太陽的能量來自於太陽核心發生的核聚變 | 《流浪地球2》預告片截圖
核彈中的氫彈以及可控核聚變裝置裏發生的則是氘氚聚變。氘氚也屬於氫元素,但氘核是一個質子加一箇中子,氚核是一個質子加兩個中子。
氘氚聚變會形成一個氦4和一箇中子,同樣可以釋放出超級多的能量,所以氫彈爆炸的威力特別大,遠遠超過了原子彈。
氘氚聚變過程,生成一個氦4和一箇中子,並釋放能量
在《流浪地球2》這一大波核聚變中,最靠譜的當屬人類製造的那3000多枚核彈,是真的能爆炸,貨真價實,童叟無欺。
而行星發動機的重核聚變和更驚人的月核聚變,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把上帝搬來也難做到!
好吧,相信很多人會認為我的腦子被智子給鎖死了(現在《三體》電視劇也很火),但在當下的物理規律下,我只能得出這麼個結論。
行星發動機
《流浪地球2》中的行星發動機 | 電影預告片截圖
先來説説那12000座無比壯觀的行星發動機,如果沒有它,地球就無法啓程去流浪。
行星發動機應該是有史以來科幻小説中描述過的最強大的發動機了。大劉能想象出這個東西,電影能把它拍得讓人信服,筆者真的是很佩服!
而在科學原理方面,行星發動機基本上也能説得通。行星發動機燃料用的是石頭,石頭裏佔大頭的成分是硅,硅原子核可以通過聚變生成鐵原子核,同時釋放出能量。
那位看官問,為什麼不用氘氚或者氫來當燃料?這些都可以從海水裏提取。原因是行星發動機的消耗量太大,地球上的海水都不夠燒的…… 所以,還是石頭好,遍地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原著小説裏沒有細説行星發動機的結構,只提到它的高度達到了11公里,底部直徑達50公里。一輛輛卡車從進料口將石頭倒進去,發動機頂上的噴口會向上噴出巨大的等離子噴流。
電影《流浪地球》和《流浪地球2》卻在銀幕上再現了這些巨大的發動機,而且細節滿滿。筆者推測,行星發動機應該源自現在的磁約束可控核聚變裝置,即托克馬克。
《流浪地球2》裏建造中的行星發動機 | 電影海報
即使是門檻較低的氘氚聚變,也需要苛刻的條件。這是因為原子核都帶正電,而想要引發聚變,需要讓它們靠近到10-15米的距離,比一根頭髮絲兒的千億分之一還要小。正所謂同性相斥,原子核所帶的電荷會在這麼短的距離上產生巨大的排斥力。
要想克服這種排斥力,需要極高的温度才行。在地球上實現氘氚聚變,需要大約1億℃的高温,甚至比太陽中心還要高。
太陽中心温度僅1500萬℃左右,它能實現聚變是因為核心的壓力特別高,質量還特別大,即使温度低導致聚變發生概率低,但其巨大的質量使得聚變總功率依舊很大。
在1億℃的高温下,沒有哪種物質還能保持固態,都變成了等離子體,也沒有哪種材料製成的容器能夠裝下這些等離子體,所以需要用磁場來約束,不讓等離子體直接接觸容器壁。
托克馬克裝置就將等離子體約束在環形的真空室內進行聚變。目前正在建設的國際熱核試驗堆ITER就是一個托克馬克,能夠實現聚變產生能量是輸入能量的10倍,但現在還沒有哪個可控核聚變裝置能實現核聚變能量的持續輸出。
建造中的國際熱核試驗堆 | ITER
假如行星發動機實現了持續而可控的硅核聚變,還需要克服一大難題,即如何把能量轉化為等離子噴流的動量。
現在的托克馬克裝置真空室內的燃料密度很低,即使温度達到上億度,壓力也不高,目前最高的也只有2.05個大氣壓。就這點兒壓力,想要產生行星發動機那樣的高速噴流,是不可能的。
所以行星發動機必須要實現極大密度和極高壓力下的核聚變,要想控制這樣的高密度等離子體,需要超乎想象的強大磁場,還不能讓進料和噴流破壞等離子體的穩定性。這個難度,以現有的科技能力是想都不敢想的,也許未來的人類能夠做到。
但這種硅核聚變,真的能在地球上實現嗎?
重核聚變
考慮到行星發動機燒的是石頭,也就是硅原子核的聚變,這種比較重的原子核聚變,要比氘氚聚變的條件更加苛刻,因為原子序數越大,攜帶的電荷越大,排斥力也就越強。
在太陽內部1500萬℃就可以發生氫核聚變,甚至還可以更低,但要發生氦閃,也就是從三個氦4聚變成一個碳12,則需要1億~2億℃,還得像恆星晚年那樣積累大量的氦4才行。
對於現實中的太陽來説,這一條件至少還需要幾十億年才能達成,所以不用擔心會像《流浪地球》的設定那樣,100年內就迎來太陽氦閃危機。
而要發生兩個硅原子核(14個質子+14箇中子)的聚變,電荷之間的排斥力要比氦聚變大得多,可以想象會有多難。
比硅的原子序數小得多的兩個氧原子核(8個質子+8箇中子)直接聚變,需要15億℃的高温和每立方米1000萬噸的高密度才行。
要實現兩個硅原子核的聚變需要多高的條件,這方面的文獻較少,有文章説需要30億℃,倒是一種合理的推測。
因此就算是在恆星內部,從硅原子核再向更重核的聚變也不是簡單地把兩個硅核加起來,而是要不斷地吸收氦4原子核,每吸收一次增加2個原子序數,一共進行7次加法,才能聚變到鎳56原子核。這個原子核很不穩定,會很快衰變成鈷56,再衰變成穩定的鐵56(26個質子+30箇中子)。
大質量恆星內部聚變形成鐵56的過程
但這樣的過程我們的太陽是實現不了的,需要質量超過太陽8倍的恆星,才能最終產生鐵56。
也就是説,《流浪地球》中的行星發動機,需要模擬比太陽還要大幾倍的大質量恆星內部環境,才有可能燃燒“石頭”,實現硅的聚變。但問題是,地球上沒有那麼多氦,氦氣資源一直很稀缺的,可不像石頭那麼好找。
所以,行星發動機必須得實現15億~30億℃的高温和難以想象的高密度,使硅原子核和氧、鎂,或者它自身去聚變。
這個條件,你覺得在地球上能實現嗎?
就算假設它真能實現,接下來還會迎來一盆冷水,那就是——從硅聚變成鐵,並不能釋放出很多能量!
這是因為,原子核的比結合能不同。
比結合能是把一個原子核完全拆散成核子,平均每個核子需要的能量。比結合能越高,説明原子核越穩定。
不同原子核的比結合能
從氫或者氘氚聚變成氦4,比結合能增長極快,因此釋放的能量非常多,但從氦4再一路向上聚變到鐵56,比結合能增長很慢,釋放的能量很有限。
為了這部分有限的能量去實現大質量恆星核心處那樣的極端條件,就算真能夠做到,恐怕也得不償失。
核爆月球
説完了“燒石頭”的行星發動機,再來聊聊《流浪地球2》中的炸燬月球。
這個腦洞開得實在是大,令人不得不佩服編劇的想象力,畢竟原著小説中只是推走了月球而沒有把它炸掉。
但要炸碎月球,僅靠3614枚核彈顯然是不夠的。電影中也提到,這些核彈爆炸產生的能量,只有摧毀月球所需能量的10億分之一。因為月球雖然比地球小得多,卻仍然很大,直徑達到3476公里。即使有上萬枚核彈,對月球來説也只是撓撓癢癢,激起一片塵埃而已。
所以電影中的設定是,把這些核彈佈置在一座巨大的環形山中組成陣列,通過精確引爆核彈陣列,引發月球核心的聚變,繼而炸燬月球。
引爆月球 | 《流浪地球2》預告片截圖
這些核彈只起到一個“扳機”或“引信”的作用,有點兒像氫彈的原理:即用一顆原子彈來充當引信,引發氘氚的聚變。
但氫彈的引爆過程中,原子彈並不是直接靠高温來引發聚變,而是利用爆炸時產生的X射線來壓縮加熱聚變燃料,從而達到核聚變條件。
月球外殼主要也由石頭構成,不利於X射線的傳播,所以筆者推測可能是想用核爆產生的衝擊波,實現對月球中心點的瞬間壓縮,來引發月核聚變。
推理到這兒,一切都還算合理,但接下來就離譜了。因為月球和地球一樣,擁有一個鐵核,即月核的主要成分是鐵56。
前面説過月球的體積並不算小,比冥王星還大,所以它的內部會發生元素的分異。在月球誕生初期,內部物質處於熔融狀態,因此重的物質不斷下沉,輕的物質不斷上浮。由於鐵等金屬類物質比較重,它們會逐漸向中心“下沉”形成金屬內核,主要是鐵,還有少量的硫和鎳。
月球內部結構
鐵56在宇宙中的名聲極為響亮,它的比結合能最高,結構比任何其它原子核都要穩定(氫除外)。從鐵56再向上聚變不會再釋放能量,而是需要吸收能量,並且需要難以想象的極端條件——例如,在超新星爆發瞬間大質量恆星外殼向內坍縮撞擊內核時,或者是兩顆中子星合併時。
地球上比鐵原子序數更高的元素,例如金、銀、鈾等,大都是在這種極端條件下形成的。
中子星合併瞬間示意圖 | University of Warwick/Mark Garlick
區區3000多枚核彈,能夠形成這樣的條件嗎?顯然不能!
即使真的陰差陽錯,以特別特別小的概率,使某個點上的一丟丟鐵56發生了聚變,由於這種聚變是吸能反應,也不會產生猛烈的爆炸,核爆衝擊波的能量直接就給吸收了。
有人説,月核聚變也可以看作是超新星爆發,因為超新星爆發前也有鐵核。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
超新星是大質量恆星在壽命末期的一次大爆炸,爆發原因並不是因為鐵核聚變,恰恰是由於大質量恆星把能聚變的東西都燒完了,剩下的鐵核不聚變了,失去了抵抗引力坍縮的力量,在巨大引力作用下,恆星外殼轟然墜落在內部的鐵核上,這才引發了大爆炸。
超新星爆發示意圖/資料圖
因此超新星爆發的能量來源是恆星本身的引力勢能,而不是鐵核的聚變。月球這麼小的星球,根本不需要靠聚變去抵抗引力收縮,也就不可能發生超新星爆發。
所以説,想要炸燬月球?就是把這3000多枚核彈交給上帝,他也只能雙手一攤:實在是做不到呀!
話又説回來,《流浪地球2》作為一部科幻電影,就是需要腦洞超大的想象力,科學上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在所難免。只要能滿足劇情需要,推動劇情發展,邏輯上講得通就行!
就好像筆者這樣,雖然挑了這麼多毛病,在電影院看電影時仍然興致盎然,看完了還意猶未盡,絕對稱得上是科幻電影的巔峯之作了。
不多説了,這就二刷去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果殼 (ID:Guokr42),作者:人馬座A,編輯:Steed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繫[email protected]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