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城市有多恐怖

自律的城市有多恐怖

圖片來源攝圖網

編者按:本文來自半佛仙人(ID:banfoSB),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01

我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段子,講的是一個電梯在超重的時候,會自動關閉,既不上也不下,但是人少的時候電梯是不會超重的,只有滿員的時候才會超重。

也就是説,一旦超重,就是一大堆人擠得滿滿當當的,像罐頭裏的沙丁魚一樣,在裏面無助的等待救援,而且要等那些專業的電梯維修人員過來,往往一等就是十幾分鍾半個小時,缺氧又悶熱。

這個電梯被冠上一個十分中二的名字——人類誘捕器。

這種邏輯總讓人感覺哪裏不太對的產品,實際上在以前的城市生活中隨處可見。

比如裝了寬帶,還要自己額外加裝路由器,路由器讓號稱不懂網絡的人也能上網,但要自行設置網關,不懂網絡的人不會設置網關數據,要上網查,但是又沒網,直接成了個死循環。

還有像醫院掛號病歷本只收一元現金,不設找零,沒帶零錢的可以去大堂取款機取錢,取款機只能取一百的,最終還得想辦法把錢破開,又是一個死循環。

許多人會覺得,我們的科技發展太過緩慢,時至今日我們依然沒有發明出時光機,星際旅行也遙遙無期,任意門到現在也還沒出現。

好像現在的科技水平跟十幾年前比起來,大差不差。

但很多時候,科技的發展和提升,藏在就潛藏在生活中。

生活便利程度的提升和民眾幸福感的提高,才是時代和科技進步的體現。

如果你讓一個人從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回到過去,別説一兩千年前,就是回到十年前,即使是回到一個超一線城市,那生活難度也是煉獄級別的。

沒有現在便捷的外賣,出入都要帶一堆卡和現金,手機也還是3G網,很多城市都沒有地鐵,出入除了公交就是打的,醫院掛號要自備零錢現金。

你讓一個習慣了手機點外賣,出入無現金,上網就是5G,出門就網約車的人怎麼活? 

人是科技發展的受益者,科技發展的好壞,不止反映在GDP和城市高聳的鋼鐵叢林上,也反應在城市自身,以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生活上。

02

移動支付、外賣軟件、網約車、智能地圖這些智能化的工具的出現讓大眾的城市生活越來越便利,而這也是科技進步的體現。

科技的進步並不是大多數人想象中的那樣呈爆炸式出現,一發展就是亞光速飛船,就是身上裝粒子炮,就是天網降臨機器造反。

正相反,科技的發展是悄無聲息,緩慢融入的。

雖然從外在上看,現在的生活跟十年前好像沒有什麼兩樣,大樓還是那些大樓,路由器還是那個路由器,電梯還是那個電梯,醫院還是那個醫院。

但其內在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就拿路由器來説,十年前的路由器從外觀上跟現在的智能路由器差不多,但它要設置網關,要設置各種參數,要拿個牙籤戳住開機鍵重啓。

而現在的路由器,一鍵化操作,手機連接設置,插上線就能用。

讓人的使用成本降低,這就是差別。

如果要明確感知這種的差別,只能依靠跨代的信息差。

比如以前我們説“打電話”這件事的時候,會用手比一個“六”的手勢,而現在的年輕人説“打電話”的時候,是比一個平直的手掌。

為什麼?

因為剛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很多沒有經歷過固話座機是主流,以及用貓上網的年代,在他們成長起來的年代,他們只見過直板式的手機,再年輕一點的,他們覺得手機天生就是一塊板。

當這種跨時代的差別被放在一起時,你才會發現科技的發展有多麼迅猛。

我們現在所在的城市中的生活也是如此。

智能硬件和互聯網的發展,把我們的生活不斷的向前推進,但這種變化難以被立刻感知。

就像大多數人看到的那樣,硬件還是那些硬件,人還是那些人,城市還是那座城市,好像沒有什麼特別大的改變。

但是,如果你以十年為單位進行對比的話,你會發現這些由同樣的城市、同樣的人、同樣的硬件構成的生活已經完全不同。

03

這種不同,帶來了一種新的城市生活模式——“智慧城市”。

所謂智慧城市,就是把信息技術運用在城市的各行各業中,實現城市管理的精細化和動態化,以此提升城市管理成效並改善市民生活質量的一種城市形態。

説白了,就是在科技和管理的雙重加持下,將城市的功能提升,以讓城市管理更加人性化,提高城市為人服務的功能點,降低城市生活的成本。

像各種智能設備的使用,城市共享單車、無現金化、在線掛號、智能地圖導航等本質上都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

也就是説,現在許多的城市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城市”了,而是我們所説的“智慧城市”。

聽起來好像很高級,但其實智慧城市只是城市形態的“現在時”許多城市已經完成了從傳統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轉變,並摩拳擦掌準備往下一個形態發展。

智慧城市的下一個形態,叫數字城市。

而第一個邁出這一步的城市,是上海。

04

“數字城市”是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大規模存儲三大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紐帶,用遙感、全球定位、工程測量、VR等技術手段把城市的全部內容通過連網進行數字化虛擬實現的城市運作系統。

數字城市是在智慧城市以信息+人工的方式完成城市的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的為全面信息化自動化,用信息技術來完成城市功能的整體協調,使其成為更為便利高效的形態。

和智慧城市相比,數字城市在強調“功能”的前提上,提升了整體的“協作”和“效率”,是智慧城市的plus版本。

05

像我們一開始説的電梯的段子。

許多新型電梯已經具備了,誤觸取消、智能屏幕、智能中控系統、AI語音控制等人性化功能,而上海正在推行的智慧電梯平台則是在此基礎上配備了遠程監測裝置。

目前上海全市已經有約4萬台電梯配備了遠程監測裝置。

系統上線後,累計監測到各類電梯故障約121.68萬次,不文明乘梯行為約1109.81萬起,困人事件5977起,成功的將電梯事故應急救援平均時長縮短至7分鐘左右。

通過與物業,保險服務平台等系統的對接,和二維碼的推廣,累計生成電梯維保工單308336個。

這種升級不止是單個電梯功能上的升級,而是電梯這個產品整個系統的全面數字化,通過數字化、系統化的方式,高效的達成電梯維護和安全監控的目的。

還有像醫療、急救這種重中之重的民生問題,也能夠在數字化的加持下變得更加高效便利。

比如大多數人看病時都會關心的醫保門診結算問題。

因為城市、區域的限制常常會導致我們看病時醫保無法同步結算,或者結算困難。

比如你家在蘇州,上海工作,用的是上海的醫保,放假回家一旦生病,去看病就會遇到異地醫保無法結算的問題,往往是買了醫保卻只能自費。

但在數字城市中,這種問題將會逐漸得到解決。

2018年,在上海市牽頭下,長三角三省一市開始搭建異地門診結算平台,到2020年已經實現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的門診直接結算。

長三角地區居民在長三角區域內就診,可以用醫保卡“一卡通行”,直接結算,無需事前墊付和事後報銷,大大的降低了居民的就醫就診成本。

截至今年的11月30日,長三角8102家聯網定點醫療機構,已經累計結算257.86萬人次,涉及醫療總費用6.4億元,其中醫保基金支付3.64億元。

這個全國首創的異地結算系統,給全國醫保的異地門診直接結算的探索,提供了一個成功且可借鑑的經驗。

異地結算是用來為大多數患者節省就診成本的,而新型的院前急救系統則是直接的救人性命。

上海上線的新型院前急救系統,是在5G的普及和5G醫療設備的應用上搭建的。

新院前急救系統在患者上救護車後,隨車醫生會利用5G醫療設備第一時間完成一系列急救檢查,將患者相關病情數據、檢查結果等信息實時同步回傳到醫院端的“應急醫療保障平台”。

不僅讓醫院端的醫生可以快速瞭解患者體徵信息和車內情況,指導搶救,提高診斷效果和醫療質量,同時也為院內醫生的急救準備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時間。

大家都知道像哮喘、心臟驟停、內出血等急性病症和傷痛都是有所謂的“黃金搶救時間”的,響應時間越短,信息越充分,戰勝死神的機會就越高。

真正的救人於水火。

06

這種高效不止體現在面對民生問題的解決上,也體現在對城市內部整體運行效率的提升上。

比如在社區管理上,上海上線了“社區雲”系統。

通過統一入口、大數據歸集和多系統協作助力居村幹部減負增能。

這套社區雲系統對社區管理的提升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統一的平台入口,讓居村幹部可以一套賬户切換所有系統,根據崗位分工獲取不同權限,高效的同時不失安全;

其次,社區人、户、房等基礎數據統一歸集,自動化導入數據,減少人工錄入,提高工作效率;

然後,在面對居民服務方面,統一了社區民情管理,利用新開發的社區基礎信息管理模塊,方便居村委實時掌握社區內信息和羣眾需求,以大數據支撐社區的精細化治理和精準化服務,實現“信息找人”的智能化治理;

同時,統一為民服務的知識庫,以數據和過往案為基礎,建立一個集成了“12345熱線”、“全崗通”等服務模塊的“社區治理”知識庫,為社區工作者服務羣眾提供便捷查詢;

最後,大家都知道社區工作是包含了大量的走訪登記類工作的,而這個系統也統一了社區工作者的移動應用,為其移動辦公、走訪登記等工作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另一方面,作為一款社區管理工具,社區雲系統自然不是僅僅面向居村幹部的,居民也可以通過“社區雲”內的“居社互動”平台進行線上民意表達和參與社區治理,讓居委有更多的渠道收集民意、溝通民情。

截止目前,“社區雲”的數據初始化工作僅僅基本完成時,上海全市就已經有16個區、6101個居村參與社區雲的使用,18萬餘名黨員在社區雲上進行工作,接受監督,錄入的社區居民信息多達2759萬。

07

電梯、醫療、社區,這只是數字城市中的關於公共設施、民生、日常管理的三個典型案例。

實際上,上海在數字城市的建設中對於信息化的運用是全方位的。

包括農業、民生、交通、醫療、建築規劃等在內的所有城市行業組成,都將通過信息化、數字化的方式進行優化,全面提升城市的運行效率, 以此讓上海從一座現代的智慧城市,真正的轉型成一座面向未來的數字城市。

讓上海成為一個現標杆,為未來更多城市的發展指明方向。

08

智慧城市並不少,科技的發展也讓物理距離不再成為技術的侷限,但為什麼是上海在率先開展這樣一個數字化轉型的嘗試?

因為資源。

這個資源並不是指簡單的土地資源、人力資源或者財富資源,更準確的來説,這個資源是城市所擁有的綜合資源。

打造這樣一個數字城市,需要有大量的B端行業的支持,像電梯系統的升級,要整合物業、電梯行業乃至地產商;

院前急救系統的升級要整合醫療硬件資源,道路規劃,乃至電子業務流。

全行業的數字化,需要的是全行業的B端的支持。

需要有大量不同行業尤其是信息技術行業的人才供給,信息技術整合、不同硬件不同系統的跨平台調度、硬件工業的調整,這些都需要人來完成。

需要有優秀的貿易政策,以完成這些系統搭建過程中的資源需求。

需要高效的金融清算、結算系統,以完成大量的資金調度和跨平台跨地區的結算調度。

需要有靈活的工業扶持策略,以協助B端市場上不同行業、不同商家在協調搭建上遇到問題可以順利解決。

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和人口基礎。

所有的系統完成之後都需要大量民眾、消費者來使用以完成測試;建設完成之後也需要一個巨大的市場來消化,你不可能花費大量人力、資金去搭建一個系統後僅僅服務一小撮人。

政策、產業、人才、市場,綜合下來你能找到的最沒有短板的答案,就是上海。

09

有條件是一回事,但要不要做是另一回事。

但凡上過班的應該都經歷過這樣的情形,老闆交代一件新工作,問有沒有人要做的時候,底下的反應往往是鴉雀無聲,一堆人轉過頭去避免跟老闆有任何眼神接觸,唯恐這事落在自己頭上。

為什麼?

因為吃力不討好。

日常工作也就算了,新工作,意味着沒有經驗可以學習,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複製,更重要的是,一旦失敗了,就會背上“浪費公司資源”的名頭。

同樣的,上海做數字城市這件事上也是如此,一個新的城市形態意味着過往沒有成功案例可以學習,上海是成了別人的經驗了,可他自己的經驗哪來?

純粹靠自己。

城市規劃跟打工人的工作還不一樣,你工作沒做好最多就是浪費公司資源,城市規劃,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旦沒做好面對的不僅是浪費納税人資源的惡名,和人們的不滿,還可能是好幾年都不一定收拾得完的爛攤子。

所以做這件事情,需要的,不僅是“能力”,更是“勇氣”。

做這樣關於一個超大型城市的城市規劃,影響長遠的事情不僅需要大量的成本、需要長期持續的投入,也需要在沒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鑑,所有的舉措在短期內看不到有效成果的情況下,敢於投入的勇氣。

敢於規劃,更要敢於背鍋。

而上海的付出,體現出了這樣的勇氣。

心細,但膽大。

10

生活的變化都隱藏在細微之處。

在電梯裏,在醫保卡里,在你家小區的線上留言板裏。

這些細微的變化,是科技在讓我們的城市生活變得日漸輕鬆。

但,要讓大多數人活得輕鬆,必然需要有部分人在後面揹負壓力。

“輕鬆”是結果,而不是過程,在這座數字化的城市背後,在那些我們看不見的角落裏,那些一次次的規劃統籌,一次次的取捨和抉擇,才是過程。

數字化,是科技的具象體現。

但科技是中立的,讓科技造福於人的,必然是使用科技的人。

刀本無功,有功者,以刀禦敵之人。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187 字。

轉載請註明: 自律的城市有多恐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