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鋒
稍微瞭解互聯網發展史的人,都應該記得本世紀之初那次互聯網泡沫。沉浸在上世紀90年代個人計算機普及和互聯網推廣所展現的美好願景中,以美國網景公司為代表的眾多互聯網企業受到資本極大追捧,在拉開互聯網繁榮序幕的同時,也埋下了泡沫隱患,並從2000年下半年開始很快就被戳破,導致大量互聯網公司倒閉。
儘管近年某些與互聯網相關的行業也曾出現將“豬”吹上風口、轉眼又跌落下來的慘痛案例,但回顧這段歷史不是為了談互聯網泡沫經濟的問題,而是讓人聯想到在當時看似由泡沫引發行業短暫衰退背後的新基建。在行業繁榮景象吸引大量資本的推動下,僅1995年-2000年5年間,美國的電信公司通過華爾街募集了超過1.6萬億美元的資金,共修建了8020萬英里的光纖電纜,佔到了當時全美總光纖電纜的76%。
以今天的概念來理解,這些大量的光纖基礎設施,足以稱得上是當時的“新基建”。雖然大量互聯網公司的倒閉引發了短暫的行業衰退,但公認的是,受益於那些光纖新基建,寬帶使用成本下降超90%,為互聯網在更大範圍內的普及和新興公司的成長創造了有利條件,算是為後來發展埋下了生長的“種子”。這也就啓示我們,無論是繁榮景象時代,還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着眼於產業變革和技術應用需求方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實際上就是為未來的發展投資。這也是從概念上理解新基建之“新”的關鍵。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新基建成為熱詞。人們注意到,近期,從中央召開的多次會議,到廣東、上海、浙江等省市部署的重點項目中,以5G基站、特高壓、工業互聯網、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車充電樁、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等七大領域為代表的新基建被屢屢提及。4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強調,加快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一業帶百業”,既助力產業升級、培育新動能,又帶動創業就業,利當前惠長遠。
倘若認為新基建是由疫情催生,主要是為了抵禦疫情對經濟增長的衝擊,恐怕就太過短視。實際上,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時,就提出“要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今年1月3日,國務院年度首次常務會議在部署促進製造業穩增長工作時,再次提到“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出台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在這樣的政策推動大背景之下,應該深刻理解到,疫情的發生更像是為新基建按下了“加速鍵”而不是“開始鍵”。從政策本源上説,新基建與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的發展佈局密切相關,而不是單純意義的“用投資帶動就業、拉動增長”。
新基建概念火熱,引發各方關注。結合各地的部署規劃,有估算認為當前的新基建規模已經高達30多萬億元,使不少投資者看到了新機遇。不過,相比於投資者從新基建中尋找資本發展的商機,從未來的產業結構角度來審視新基建所藴含的新機遇,重點要解決怎麼投、怎麼發展的問題。於前者,要避免政策利好下的一哄而上、盲目跟風建設,進而導致華而不實或新的產業過剩;於後者,必須抓住“一業帶百業”這個關鍵,積極拓展新型基礎設施應用場景,圍繞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做強做大相關產業,激發釋放產業潛能,才能使新基建真正轉化為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