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創業“地標”突圍 逆境中釋放新活力

中關村創業“地標”突圍 逆境中釋放新活力

  中關村創業大街外象徵創新之路的“Innoway”標識。 記者 任超 攝

——這是一條僅200餘米長的步行街,6年來,這裏走出了3841家創業團隊;

——這曾是一座遠近聞名的圖書零售集散地,6年的轉型發展,這裏已成為創業者的共同家園,創業團隊總融資達770.32億元;

——這曾是一批“北漂”來京打拼的第一站,一杯咖啡開啓了創新創業新篇章。

中關村創業大街位於我國創新資源密集的中關村核心區,是我國的創業“地標”之一。

創新創業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這條百米長街如何釋放藴藏在社會之中的創新力,如何連接創新斷點、打通創新堵點?記者走進這裏,探訪創新創業的新動向、新活力。

千家圖書城變雙創“編譯器”

寓意“創新之路”的“Innoway”標識豎立在中關村創業大街入口旁邊,不長的街道上,各個創業機構、投資機構、孵化器的標識懸掛在街道兩側。行人們來來往往,有的為了一杯咖啡,有的為了一個夢想。

這條百米長街的“創業味兒”從一杯咖啡開始。

這些年來,有創業夢想的人們拿着創業計劃書來到這裏的一間間“創投咖啡廳”,他們彼此分享着創業點子,與投資人聊着未來計劃,籌劃着一個個新應用、新模式、新業態。

曾經輝煌的“圖書一條街”,在互聯網的興起和價格戰的爭奪中謀求轉型。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創業公司,讓這條街煥發出嶄新生機,成為北京城市轉型升級的代表性區域。

6年來,累計孵化外籍和海歸團隊436家,累計舉辦創新創業活動6300餘場。中國-斯洛伐克創新企業交流對接活動、匯聚中韓科創力量的“創新中國路”加速營活動、瑞士知名企業諾華與中國創業團隊對接活動等在中關村創業大街先後舉辦。

從創業團隊入駐到大企業入駐構建創業“朋友圈”,從創業要素物理集聚到創新生態化學反應,從被動掃清創新創業堵點到主動促成創新創業落地……創業的孵化模式也在不斷升級,將一些“不可能”變為“可能”。

寬衍科技創業團隊是中關村創業大街“翼計劃”企業,專攻機器視覺在隧道檢測中的應用。“這本被視為科研機構做的事,我們團隊亦對這個領域充滿信心。”團隊相關負責人表示。

“硬科技”項目離不開資本的支持。據寬衍科技團隊反饋,正是因為該領域技術難度大,團隊技術儲備夠,會讓公司在該領域形成高壁壘,此外硬科技項目用户依賴性強、落地後持久穩定等特點,適合做長期投資。

《中國創投市場發展報告2020》顯示,創投市場進入整合發展期,創業企業不能僅僅停留在技術的簡單升級或者商業模式的複製疊加層面,對企業獨特核心價值的要求正逐步提升。從地域分佈上來看,北京、上海、廣州正成為國內股權融資事件的最活躍區域。

中關村創業大街也是我國創投領域資本生態的縮影:在這裏,“雙創 產業 資本”形成閉環服務模式。這裏集聚的創業大街資本、聯想之星天使基金、北大創投基金、亞傑天使基金等一大批創投基金,通過資本手段加快企業成長。

據統計,中關村創業大街獲得融資團隊累計達到1212家,總融資額770.32億元,融資比例超過30%。

目前,聯想之星將前沿科技、醫療健康作為兩條主要投資軸線。“做投資就是要‘與週期共舞’。”聯想之星總經理王明耀認為,作為專業的投資人,要具備深刻的行業認知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擁有長週期投資佈局的心態。

如今,中關村創業大街已成為整合各類資源的“編譯器”。中關村創業大街總經理聶麗霞表示:“我們不僅僅要做對接‘政產學研用’的平台,更要深度嵌入創新鏈條中,‘編譯’各類主體的優勢資源與創新訴求,讓不同創新主體在一個話語體系裏溝通。”

“坡越陡的時候或許也是上升最快的時候”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於不少創業團隊來説是一次“生死劫”。供應鏈不穩、市場低迷、融資受阻……“雙創”在逆境中尋求突圍

據中關村創業大街集羣註冊統計,今年月均申請36家,通過審核25家,實際入駐20家。去年月均申請27家,通過審核20家,實際入駐18家。雙創團隊數量“不減反增”,近一年累計近500家申請入駐。

《中國創業型中小微企業創新行為調研報告》顯示,有接近半數的案例企業創始人或高管反饋疫情的影響不是很大,有些甚至從中看到機遇,而這些企業的商業模式大多側重藉助線上或互聯網的技術手段。

科技硬實力有效化解疫情給創業型中小微企業帶來的意外衝擊,也強化了其發展韌性。

疫情期間,前百度研究院院長林元慶創辦的愛筆(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迎來了新突破。在各大購物中心關閉線下服務的時候,林元慶和他的團隊們正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購物中心、品牌門店,幫助他們將銷售“搬到”線上。

記者打開團隊開發的“VR購”平台,可以在屏幕前瀏覽商場的各個商品。據瞭解,在將商場數字化模擬後,還可以繼續開發數據價值,為日後的商場精準推薦、停車場自動泊車等智能化服務打下基礎。

400多人的團隊,其中80%為技術研發人員,“硬科技”創業越來越成為時代的驕子。

“我們要應對的是‘挑戰中的挑戰’。”林元慶表示,作為科技領域初創團隊,他們受疫情的直接衝擊較小,但是其所賦能的客户正在經歷“極端挑戰”。此時最需要形成合力,共渡難關。

創業本身就是一場充滿變數的冒險,或許每天都會經歷不確定性事件。“在極端的考驗下,創業者要敢於接受挑戰、在變數中尋求穩定的勝利。”林元慶説,“坡越陡的時候或許也是上升最快的時候。”

鋭意改革的創新、勇於開拓的創業、敢於失敗的冒險,創業者們在這裏做着“或許是世上最難的事”。

移動互聯網時代,拿個電腦就可能創業,大學生在宿舍裏也能創業。如今,技術門檻提高,互聯網等基礎設施與人工智能等疊加,技術產業的革命帶來創新創業新態勢,走出去、引進來等全球資源聯動也正成為創新創業的新方法。

聶麗霞表示,如今我們迎來建立“創新創業生態”的新時代。“創新意味着開放,要以兼容幷包的心態,吸收各方面甚至全球的研究成果,有效地集成應用,並向社會推廣。”聶麗霞説。

沉浸在創業大街的氛圍裏,交流中不時蹦出創業的新“點子”,合作中不斷摩擦出創新的新“火花”。

業內人士認為,戰“疫”背景下,創業會更加聚焦在“保基礎”“保戰略”“保民生”領域。聶麗霞表示,大企業與小團隊的合作將更加緊密,創業團隊“一招鮮”的技術或服務將更被市場認可,也需要大膽開闢新賽道、新路線。

開放創新 攜手打造“未來世界”

咖啡“涼了”、創業頹了,本就是“九死一生”的創業事業見證了各類創客的起起伏伏,創業的內涵與途徑也不斷與時俱進。

從創業1.0到3.0時代,這條街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0時代,這裏是創新創業要素集聚區。

2.0時代,這裏逐步建立起創新創業服務體系,落地項目輻射全國。

3.0時代,這裏放眼世界,以開放的格局,服務全球的技術和資本。

來自格魯吉亞的郭凱赫(Gogiashvili Kaha)已經把這裏當作自己的家。他從去年開始在中關村創業大街專職工作,可以熟練運用7國語言,幫助來自不同國家的初創團隊啓動項目、對接投資。

郭凱赫第一次來中國是在2015年,當時他是一名交換生。一個學期之後,他被這裏創新創業的氛圍所吸引,“愛上了中國!”郭凱赫説,“在中國,發展變化的節奏很快,半年時間發生的變化在其他地方也許要好幾年。人們對新技術更加開放,渴望改變自己的生活。”

畢業後,郭凱赫最終選擇到中關村創業大街工作。在他看來,這裏是名副其實的創新創業中心,在一條街內,初創公司能以快捷、簡單的方式得到辦公場地、投資等各方面的支持,可以專注於項目本身,免去後顧之憂。

據介紹,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全球創新社區已與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餘家國際創新機構建立創新合作,對接國際項目超過200個,為100多個全球項目提供孵化服務。

中關村管委會與相關部門相繼推出外籍高層次人才“綠卡直通車”等政策,為外籍人才提供包括企業註冊、知識產權等一系列支持,使得這裏也成為不少全球創客來華創業的“第一站”。

創業沒有止境,沒有終點。一條街道見證了無數創業者的汗水,承載了無數創業者的夢想,也讓各國創業者在此地擁有了融入感。(記者 蓋博銘 謝昊 任超 郭沛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29 字。

轉載請註明: 中關村創業“地標”突圍 逆境中釋放新活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