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經常收到投訴,説剛剛在微信裏聊到什麼,就在其他app裏看到這個東西的廣告,是不是微信在出賣我的聊天記錄給廣告主。其實並不會。我們從來不會去分析用户的聊天記錄,即便因此損失了很多廣告收入。”
昨晚,張小龍在微信十週年的公開課Pro上講了這段話。
微信到底會不會看用户的聊天記錄呢?在我們生活中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場景1: 這邊在微信跟朋友聊過的iPhone12,扭頭打開電商軟件發現已經精準出現了iPhone12的推送。
場景2: 剛剛在瀏覽器搜索了剛弄明白的理財知識點,轉頭媒體軟件已經開始推送基金軟文了。
場景3: 現實中跟朋友聊到晚上想吃炒米粉了,打開外賣軟件就發現了米粉店被置頂,並且右下角還顯示着兩個小小的字:廣告。
這些信息泄漏的行為屢見不鮮,然而真的是微信在監視我們的數據,並共享給別的平台來牟利嗎?
“我們確實不會看聊天記錄,如果看聊天記錄會被開除的,我們確實也不保存聊天記錄。之所以在微信裏的內容隨後出現在廣告中,是因為你的信息會出現在很多地方,並不是只有微信。”“從這個出發點我們技術同時聊到為什麼不自己做輸入法,如果你信得過微信的隱私保護就應該信得過微信輸入法的隱私性和安全性”員工查看聊天記錄的行為當然性質惡劣,開除是必然的,但張小龍説到不保存聊天記錄數據,這就屬實有些扯淡了。
根據《網絡安全法》第二十一條(三)項:採取監測、記錄網絡運行狀態、網絡安全事件的技術措施,並按照規定留存相關的網絡日誌不少於六個月。
也就是説如今互聯網企業的數據留存必須不少於六個月,以供維護網絡環境安全,微信做到不泄漏數據已經是能做到的最大限度了。
那麼導致我們信息泄漏的元兇到底在哪呢?張小龍提到了一個重點,“輸入法”。
第三方輸入法往往會讓你覺得越來越好用,這是許多人選擇第三方輸入法的原因。
尤其是在用户使用一段時間後,即使輸錯了幾個字母,系統也能把錯誤糾正為用户平時輸入頻率高的詞彙,甚至能做到在你沒輸入之前,就把接下來你可能要打的詞彙自動聯想好,並放在選擇框內供你選擇。
以搜狗輸入法的隱私條款為例:
條款中包含了眾多的數據調用,其中有一項關鍵數據叫做設備識別碼,也叫IMEI。
設備識別碼通常是企業用來定位用户的利器,用户也許可以更換微信、QQ、淘寶之類軟件的賬户,但是往往終端設備短時間是無法頻繁更換的。那麼此時唯一的設備識別碼就派上用場了,只要你還在這個設備上使用,我只需要匹配識別碼,就可以精準匹配到消費者,並且成功完成用户畫像,根本用不着監視聊天數據。
資本的介入使我們幾乎赤裸如今所有的互聯網公司幾乎都與頭部資本公司藕斷絲連,比如被大家熟知的阿里系或者騰訊系公司。在投資者與被投資者之間,數據往往更容易被共享。
阿里騰訊18年投資版圖
像騰訊,如今投資了800多家公司,總計市值接近9000億元。其中囊括拼多多、美團、京東、金山、b站、搜狗輸入法這些耳熟能詳的公司。
在這之間起重要作用的就是進入APP前或者登錄時需要你同意的隱私條款了。
這些隱私條款往往繁雜臃腫,被縮小隱藏在登錄的界面。一些無良APP甚至設定了登錄自動同意的邏輯。而正是這些不起眼的文字使得企業可以光明正大地拿走你的數據,並被共享到合作公司中去。
如今隨手打開一個APP都可以發現各種神奇的條款:
首頁上的表達還是比較含蓄的
接着就有點不對勁了
越是敏感的信息越是顯得繁雜
一些情況下可以不需要個人同意使用隱私數據
最後就是幾乎所有APP的殺手鐧:不同意就拜拜
應對措施:雖然我們無法抵抗各種霸王條款,但我們仍然可以為我們的隱私權利做一些努力。
在IOS系統,我們可以在:
設置—隱私—跟蹤 關閉一些請求跟蹤用户活動的APP
設置—隱私—Apple廣告 可以將個性化廣告關閉 來減少手機平台的精準廣告
而安卓領域對隱私的保護依然不夠完善,目前做的比較好的也只有小米剛發佈不久的MIUI12系統:
小米的照明彈功能
國產數碼領域有人牽頭,希望隱私領域的風氣也能越來越好。至於張小龍的微信輸入法是否真的能對隱私有所貢獻,也只能交給時間來決斷了。
編輯於 2021-01-20 17: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