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人奮戰中秋

今年“十一”恰逢國慶和中秋兩個節日,地上的人們忙賞月,而天上的月亮也正等待着中國探測器的再次造訪。“十一”期間,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我國計劃年底前發射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已經進入發射場準備階段,正在同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一起,進行發射前的總裝和測試。

有這樣一羣航天人,為了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目標中“回”的關鍵一步,正在為實現嫦娥五號任務的“探月夢想”奔跑向前。這個假期,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沒能和家人團聚,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

作為火箭系統的“01指揮”,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部的黃兵是對火箭最熟悉和了解的人之一。不管是整流罩轉運還是火箭廠房測試,他總要在現場陪着這位“胖五兄弟”一起,走完每一步。

在發射場裏,記者第一次見到他時,這個愛跑步的航天專家就像一名戰士,不顧海南的高温和熱浪,絲毫不敢落下腳步,緊跟在火箭身後,小心翼翼地守護着。

“對於執行這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而言,從立項之初就是用於將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到月球上去。”黃兵説。

“長征五號火箭就像我們的家人一樣。”黃兵坦言,經歷過長征五號第二次發射的失敗,再到第三次發射的成功,我們整個團隊對火箭的認識都在提升,整個系統也越來越成熟。通過後續的幾次發射,包括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成功首飛和“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我們現在對“胖五”更加充滿信心。

回憶起長征五號失敗後再次發射前的幾天,黃兵説:“那時的自己真正感受到了什麼叫緊張,在操場上一圈一圈地跑,一直跑了20多公里,直到精疲力竭……”

“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黃兵告訴記者,不僅是用於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發射,長征五號作為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代表型號,從誕生起就瞄準着更廣闊的宇宙,它的肩上還將承擔起中國航天執行更多重大任務的使命。

按照計劃,嫦娥五號有望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其中,如何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是擺在中國航天人面前的一道難題。放眼世界,美國是通過載人登月的方式,從月球表面人工採樣帶回地球,而中國要實現的則是在月球表面通過探測器自主完成月壤的採集。

“我們整個團隊從十年前就開始預研,攻關各種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為的就是能把月壤成功帶回來。”此時此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鑽取子系統技術負責人王國欣和同事們仍在堅守,一次又一次地面試驗,為的都是能夠最終通過月球上的考驗。

這個假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依舊很忙。她是嫦娥五號探測器研製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也是正在月背探索的“玉兔二號”月球車的主要負責人,更是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副總指揮,常常要奔波往返於北京、上海、文昌等多地。

“整個嫦娥五號任務預計持續23天左右,要把月面採樣、月表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這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像一部太空大片一樣一氣呵成,背後的難度和挑戰可想而知。”張玉花説。

“航天是人類不斷向外探索的領域,我們要去的往往是原來還沒到過的遠方,所以代表了一種探索精神、創新精神,也代表着英雄情結。”張玉花説,自己此生能有幸從事航天,每一次仰望星空都能看到自己的付出和心血,這種經歷無與倫比。

在張玉花眼中,深空探測和月球探測本身就十分有價值,探索的過程就意味着人類好奇心的驅動和科技的進步。她説:“幹航天就得有跑長跑的勁兒,這個週期很長,每一秒都得咬着牙不能停。”

對張玉花和嫦娥五號探測器試驗隊隊員們以及所有為中國探月事業而堅守奉獻的航天人來説,新的長跑正在開始,嫦娥五號蓄勢待發。

(據新華社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3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航天人奮戰中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