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謝陶 每經編輯:劉豔美
2012年,歐洲“智慧歐洲”計劃總設計師傑里米•裏夫金(Jeremy Rifkin)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中,第一次提出“能源互聯網”概念。
在他看來,能源互聯網同信息互聯網一樣,“能源互聯網是把互聯網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相結合,在能源開採、配送和利用上從傳統的集中式變為智能化的分散式,從而在全球建立起能源共享網絡。”
能源互聯網不僅孕育着跨行業、跨領域的巨大變革力量,還關係到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基礎能力的提升。那麼,能源互聯網究竟呈現出怎樣的發展特徵?未來有哪些重點方向?帶着這些疑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進位於成都天府新區興隆湖畔的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與能源互聯網試驗檢測中心技術質量主管楊先龍進行了一場深入探討。
該中心已建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能源互聯網分室,取得CNAS認可實驗室資質,承擔過國家發改委、國家科技部以及國家工信部等重大科技攻關及平台建設項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4月26日,該研究院將帶着其能源半導體可靠性檢測與分析創新平台亮相2021成都新經濟“雙千”發佈會提升產業功能區創新基礎能力專場活動,與眾多權威科研機構、頂尖企業共同探討產業功能區如何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的基礎能力,促進經濟更高質量發展。
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楊先龍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謝陶 攝
我國能源互聯網起步晚 發展迅速
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出台《關於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能源互聯網是一種互聯網與能源生產、傳輸、存儲、消費以及能源市場深度融合的能源產業發展新形態。
那麼,能源互聯網究竟具備怎樣的發展特徵?“從概念可以看出,能源互聯網在傳統能源網基礎上引入了互聯網理念,具有開放、互聯、以用户為中心、分佈式、共享和對等的新內涵。”楊先龍表示。
以開放和互聯為例,楊先龍介紹,開放是能源互聯網的核心理念,而互聯是開放的重要表現,包括多類型能源的開放互聯、各種設備與系統的開放接入、各種參與者和終端用户的開放參與、開放的能源市場和交易平台、開放的能源互聯網生態圈等。
能源互聯網在我國的起步時間較晚,不過,楊先龍表示:“6年多以來,能源互聯網發展迅速,多能互補集成系統、分佈式能源系統、新能源微電網以及綜合能源系統在內的相關示範項目不斷湧現,引起了業界廣泛關注。同時,中國將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和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作為了我國能源發展首要任務。其中,能源互聯網是基礎,在積極做好支撐貢獻的同時,也必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
2019年,我國全社會碳排放約105億噸,其中所涉及能源活動碳排放約98億噸,佔比87%;從能源活動領域看,能源生產與轉換所佔比重為47%。楊先龍指出:“不難看出,我國高碳比的能源結構對雙碳目標實現帶來了極大挑戰。因此,控制能源生產和消費碳排放是實現全社會碳達峯目標的關鍵。”
談到未來,我國能源互聯網的重點方向,楊先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是深化綠色協調發展理念,全面推進碳中和、碳達峯目標;二是加強政策框架研究,持續塑造能源市場體系,重構能源治理體制,建立綜合性的新興能源市場業態;三是構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統,突破傳統能源電力系統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統轉化中的關鍵技術難點;四是加強多種能源互通互濟程度,深化多能集成系統的理論研究和技術開發;五是推動能源轉型進入數字化智能創新階段,破解能源系統“物理隔離”、“信息孤島”難題。
成都發展能源互聯網擁有三大優勢
與能源互聯網走在前沿的沿海城市相比,成都有哪些提升空間?
楊先龍建議:“目前成都發展條件日趨成熟,未來應着重加強頂層設計和落地實施並重——建立區域能源互聯網協同發展機制,構建能源互聯網科研產業聯動網,搭建區域能源互聯網發展交流平台,加速區域級能源互聯網創新試點示範。”
在他看來,成都發展能源互聯網有三大優勢,一是擁有堅實的能源產業基礎;二是擁有較為完備的能源生態圈。15個產業生態圈中的多個產業生態圈與能源互聯網關係緊密;三是優質的創新資源集聚。成都正積極謀劃在國家科學中心承載區加快建設天府實驗室、集中佈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及研究基地集羣、前瞻佈局一批前沿引領技術創新平台、集聚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國家級科研機構。
不過,楊先龍以能源半導體可靠性測試為例,指出這一領域存在的難點與挑戰。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能源半導體的很多關鍵技術資源仍然掌握在國外公司手中。而電力電子化與能源數字化離不開半導體技術的支撐,我們依然面臨許多壁壘。”
“對成都乃至四川而言,首先要解決的是能源半導體測試平台有無的問題。這不僅僅影響到能源半導體技術的驗證,還將影響到諸多本地半導體器件、芯片設計廠商乃至本地半導體行業的發展進程。”楊先龍表示。
最後,在談到如何更好地應對未來城市智慧化發展所面臨的能源共性問題時,楊先龍認為:一是提前佈局,加強頂層設計,充分結合國家碳達峯目標,做好城市能源-環境-經濟協同發展模式研究,避免將能源供給與社會經濟發展矛盾堆積到運行實施階段;二是健全體制機制,引導城市能源供給和消費朝清潔化方向發展;三是將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與交通設施、工業設施以及數字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統籌規劃考量;四是穩健實施,綜合考慮區域能源互聯網動態演化過程和能源生產方、服務方、消費方以及社會多方利益主體,設計合理的商業模式,佈局先導性試點應用,打造示範樣本,由點到面逐步擴展。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