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百人會企業家“問道”長興暨後疫情時代·2020中國電池新能源產業鏈生態健康發展企業家論壇現場
20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全年總產量37.9萬輛,銷售33.1萬輛,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彼時,中汽協副秘書長許豔華曾表示,多年前中國就已經是全球傳統汽車消費第一大市場,當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雖不似傳統汽車般成為“萬國汽車博覽”,但本質上卻並無分別,市場大而不強。
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已連續5年全球第一,同時構建了全球最完備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體系,特別是鋰電池及材料供應鏈,但仍需在科研領域下功夫,改變新能源車領域大而不強的局面,在產品技術上增強國際競爭力。
中俄新能源材料技術研究院院長王慶生
“在新能源領域,國內工廠規模是一流的、產品技術是二流的、核心技術是三流的,不論在材料技術、電池技術、裝備技術核心創新技術基本都是舶來品。”中俄新能源材料技術研究院(下文簡稱:中俄研究院)院長王慶生進一步表示,我國在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各個領域投入力度都非常大,不亞於美國、日本,在新能源的技術投入和產業規模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國製造也正不斷地湧現在世界各地,但高含金量的自有知識產權技術中國創造的卻相對不多。
中俄研究院是中俄雙方聯合建立的中俄科創平台,是“俄羅斯聖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學”中國科教基地,致力於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藝、增材製造與梯度材料、智能腦控的研究與應用,在化學、電化學、熱電化學、材料物理化學、材料合成、分析檢測、優化改性、評估驗證等領域開展相應的科研工作。
中俄研究院擁有一支來自海內外強勁的國際化團隊,在高端科研儀器方面投入近2億元,擁有TOF-SIMS、TOF-Q、ALD、PLD、等離子射頻爐、氣質紅外聯譜等近200台套科研裝備;設立了“材料合成與改性實驗室”、“理化分析實驗室”、“工藝品控實驗室”、“電子電控實驗室”、“增材製造實驗室”、“新能源電池實驗室”、“裝備製造加工中心”、“熱電化學實驗室”,達到國際一流水平。研究院先後與國內外科研單位合作建立了多個科研平台:與俄科院、俄聖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學、俄遠東聯邦大學、中科院、浙大、哈工大、浙工大、湖南大學、奧地利STARD、德國ZOZ、NETZSCH等先後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中俄功能材料國際聯合實驗室》、《一帶一路功能材料研究中心》、浙江省《國合基地》、《納米粉體研究中心》、《新能源工程技術中心》、《博士後工作站》,俄科教部授予設立《新材料材料與增材技術科教中心》、浙江省《綠色電池創新中心》,與科技部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合作建立了《新型動力電池及系統聯合實驗室》,與中關村新型電池創新聯盟成立《新型電池技術創新中心》。
中俄研究院立足於基礎科學、應用科學與實驗科學的有機結合,圍繞着科技創新轉化,打造開放共享、共建、共贏的具備國際一流的科研平台和創新載體,成為國際產學研用合作平台的典範。
在推動“產、學、研、用”的結合方面,王慶生表示,技術要服務於企業,產品要適合於市場,研究院圍繞着企業亟需與企業家開展多方面交流,讓企業家瞭解研究院具備的能力,把基礎科學與應用需求連接起來,做好高校與企業間最後一公里的工作,在三元材料改性、集流體塗覆預處理、功能型電解液開發、複合陶瓷隔離膜應用、固態電解質、相分離多孔電極製備、準固態聚合物鋰離子動力電池技術的產業化、pack集成熱成像分析與系統設計等方面與國內外行業企業展開廣泛交流與合作,集中資源優勢、專業優勢致力於行業前沿技術與共性問題攻關,解決企業卡脖子難題。
在產業轉型提質技術推廣轉化方面王慶生講並不是易事,目前在國內大大小小近3000多家電池企業,技術方面五花八門,參差不齊,面臨市場競爭大家也知道問題所在,但是對於花錢改造接納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大家心態基本為左顧右盼、霧裏看花、得過且過、投機取巧、心有不甘、發奮而為、奮起直追、坐觀天下等類型;對新技術的認知度不高,需求度不迫切不捨得投入的企業,多以老企業為主流,傳統產品技術為主線市場的企業,另是新技術企業,對技術有了解有需求,自己組建了科研隊伍對自己的科研實力寄予厚望,但成效不佳;再是與資本運營商合作投資取巧的企業,目的不在於產業發展技術提升而是資本運作賺錢的。可見行業技術提質轉型發展是要有基礎、機遇、機緣、認知的。
關於研究院未來的發展,王慶生透露,將在新能源方面加大與企業的合作力度,致力於新型電池技術的開發工作,加大高能正極材料、固態電解質、導電劑技術的開發力度、推進電池3D打印技術的開發應用。
全國能源信息平台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