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進取心自信心,已成為青年人網絡社交消費的巨大潛能

文化進取心自信心,已成為青年人網絡社交消費的巨大潛能

疫情以來,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平台流量、日活躍用户、新增客户呈現上揚勢頭,增速超過往年同期,其中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視頻產品表現尤為突出。視頻化發展是互聯網的一大趨勢,而中國年輕人中,有一半都在使用B站。B站的數據上揚與內容升級,無疑是在線新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成就。

2019年12月27日,84歲的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孫紹振入駐B站,成為最年長UP主。這位搞不清“彈幕”發音,將“二次元”誤解為數學名詞“二次方”的老學者,發佈的內容卻與青年人的喜好、需求高度匹配:他會分析熱劇《慶餘年》中的杜甫詩文,也會教大家高考作文怎麼寫。這些傳統文化知識,一個月內為孫紹振吸引來兩萬多粉絲。B站中類似的傳遞科學文化知識的內容還有更多。法律法規案例分析、上市公司財報解讀、古生物科普、心理學入門、醫療常識、英式音標、應用手語……每個知識領域下,都有大量內容產品,專業人士與學者屢屢成為網紅UP主。而這些視頻內容,又因糅雜了B站獨樹一幟的趣味文化基因,形成了比傳統教學視頻更深遠的傳播效應。

B站2019年度財報顯示,其總營收達67.8億元,月均活躍用户達1.3億。其中,尤以生活、娛樂、科技、學習等品類內容增長最迅猛。因此,有業內人士將2019年稱為B站“嚴肅內容流行元年”,巧合的是,2019年亦是B站成立十週年。十年光陰,正好見證一代人的更迭成長。在文化傳播學者看來,青年人的文化需求本就是多元的,需要娛樂也呼喚知識,教育類視頻在B站走紅並不令人意外。這類內容影響力逐步超越動漫遊戲,頻繁形成熱點,釋放出的信號鼓舞人心——文化進取心與文化自信心,正成為中國年輕一代的社交共識。

專業硬知識為何屢屢成就爆款?參與式互動造就豐富傳播“副文本”

讓很多人意外的是,被貼上 “二次元”“惡搞”等非主流標籤的B站,其實是中國最大的在線自學平台之一。數據顯示,2019年B站上有超420萬個學習類視頻,觀看這些視頻的人數超1827萬。一句“眾所周知,B站是一個學習網站” 成為B站重度用户的自豪宣言,不少優質科普內容的屢屢出圈,也刷新了大眾對B站的認知。尤其是疫情期間,大量防疫科普視頻與教育類視頻,頻頻成為爆款。

引起傳播學者高度關注的是,在B站上走紅乃至出圈的知識類視頻,往往帶有強烈而又獨特的青年文化基因,並能在用户的參與互動中不斷實現自我“增值”。“這與B站的社區參與式文化生態有關:青年用户用自身智慧與獨特表達,創造出的彈幕、二次創作等‘副文本’,不但是對‘原文本’價值的重要補充,更為優質內容搭建起強大的傳播矩陣。”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周葆華看來,追蹤B站知識類視頻的出圈軌跡,為嚴肅、硬核內容的傳播提供了有效樣本。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的視頻就是典型一例。“人成熟的標誌不是積極地去張揚自己的權利,而是不斷地對他人有同理心”“法律要尊重民眾的情感,但要超越民眾的偏見”……羅翔用頗具情懷的金句、腦洞大開的幽默案例,顛覆了大眾對法律課程枯燥乏味的認知,頻繁引發“彈幕禮”,讓不少網友直言上癮。正式入駐B站後,羅翔一週內就成功圈粉200萬,登頂人氣榜。讓羅翔爆紅的除了其獨樹一幟的教育方式,更離不開B站社區文化生態的助力。有UP主自發將羅翔課程中的經典“段子”剪輯成短視頻合集,進一步傳播發酵。羅翔講解案例中時常提及的虛擬人物張三也成了名梗,大量以張三為主人公的衍生作品頻頻現身B站熱門。網絡上甚至出現了“羅老師粉絲團”,其應援曲便是一首粉絲原創的《張三的歌》。

類似的高度凝練的網紅表達還有更多。B站UP主芳斯塔夫以傳播小眾古生物知識走紅,他用“六親不認的演化步伐”來形容棘皮類動物外形的豐富獨特,三葉蟲家族中早早放棄進化每天悠閒漂浮於海中的球接子則被冠以 “鹹魚”之稱;B站用户中更是出現不少“課代表”,利用評論區進一步造梗,有人將節肢動物、軟體動物、脊椎動物,分別類比成3G、4G、5G網絡,收穫一片贊同之聲。這些從文化學習類視頻中提煉出來的趣味表達,不斷形成B站社交中的“俚語暗話”,又反過來促使更多用户去追溯知識點源頭。在傳播學者看來,這種來源於自身情感認同與社交需求的學習熱情,比自上而下的強行植入更具生命力。

青年文化何以大規模出圈?自我超越、關注社會正成為00後關鍵詞

調查數據顯示,B站用户中,18歲到35歲之間的青年人佔到78%,平均中國每兩個年輕人中,就有一個是B站用户。以B站用户為代表的年輕網生代用户,體現出道德自律、文化自信、人文修養這三大特徵。

“青年文化本就是豐富多彩、開放進取的。‘二次元’只是青年文化光譜中的一部分,將其等同於青年文化本身,是市場的一種誤讀與偏見。十年間,青年文化不斷成長,沉澱下成熟的文化產品與表達方式。這些能夠切實打動青年人的內容,往往具有跨越圈層的魅力。”周葆華説。作為中國青年文化的最大網絡自留地,從圈地自萌的虛擬動漫遊戲,到豐富優質的科技文化學習產品,B站“內容輸出”的轉向,也展現出中國青年文化近十年間的成長。

前不久,某知名互聯網企業調研團隊通過走訪深圳、西安、瀋陽、靈石等九個城市,以深度訪談與調查問卷結合的方式,對當代00後的行為認知進行了調研總結。這份《00後研究報告》指出,“開放”“自我超越”“關注社會”以及“成長”,是00後的生活關鍵詞——他們不會過分追求個人成功,不強調感官和物質回報,不會為自己犧牲他人利益,相反更願意關懷、提升他人的福祉,對社會話題參與熱情很高。此外,00後對民族文化認同感極高。在滿分10分的情況下,00後給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平均打分9.4,在不同代際中得分最高。

正是這樣文化心態,讓一些極具社會意義與大愛情懷的原創內容,得以沉澱發展。

今年2月初,B站科技UP主回形針發佈的短視頻《關於新冠肺炎的一切》六小時內獲得百萬觀看量,迅速刷屏。視頻從病毒RNA(核糖核酸)與細胞的關係説起,用動畫效果模擬出不同直徑大小飛沫在空氣中的運動軌跡。為視頻專業性背書的則是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的幾十篇論文等。這樣一段嚴謹又不乏生動感的短視頻,讓人們迅速瞭解新冠肺炎的傳播方式,有效紓解了大眾因未知而起的焦慮。

B站甚至還有年輕人自發的手語教程。福建UP主禿草的父母都是聽障人士,這促使他自小學會了手語。有一次禿草替父親去醫院拿藥,正好遇到一位因聽障無法與醫務人員交流的老太太。禿草幫助老太太“翻譯”了病症,順利確診,但老人焦急、無措的眼神還是深深觸動了他。從此,他便開始在B站推出手語教程,展示一些最日常的交流手勢。

“在物質環境相對富裕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擁有更開闊的視野與多樣的選擇,他們更熱衷於思考自己應該成為怎樣的人、擁抱怎樣的精神生活、對社會作出怎樣的貢獻。此外,90後、00後們從小就面對過載的網絡信息,對真實且有價值的內容往往更為敏感。”社會學者陸曉文分析。

作者:張禎希

製圖:王梓涵

編輯:蘇展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01 字。

轉載請註明: 文化進取心自信心,已成為青年人網絡社交消費的巨大潛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