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2018年12月27日,北斗導航系統開始向全球提供服務。這個由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與世界其他衞星導航系統兼容共用的全球衞星導航系統,經過近三十年的創新發展,已經具備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
在衞星導航裝備系統與裝備技術國家實驗室裏,依託北斗三號,命名為“天空之鏡”的星基航空安全監視系統研究正在緊張有序的推進中。
北斗衞星導航系統從中國的國情國力出發,選擇以雙星定位理論為基石,確定了先有源後無源,先區域後全球“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然而,北斗一號系統建設啓動的時候,面對的更多是質疑和擔憂。
面對困難,北斗一號的建設者沒有退縮,一批北斗專家、院士身先士卒,帶着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在五十四所的一間大平房裏,通宵達旦發現問題,討論方案,硬是闖過了一道道難關。
北斗一號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不僅僅解決了我國衞星導航有和沒有的問題,開闢出一條衞星導航的新路徑,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人才、積累了經驗、堅定了自信。從此後,北斗系統建設進入快車道,從2000年第一顆北斗衞星發射至今,已成功發射46顆,無一失敗;從2000年北斗一號系統建成,僅為中國客户提供服務,到2018年年底北斗三號開啓全球服務,走出了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衞星導航發展之路。
伴隨北斗衞星導航系統的穩步成長,相關產業規模也迅速壯大。目前,我國衞星導航與位置服務企業已達14000家,從業人員超過50萬人,形成珠三角、京津冀、長三角、鄂豫湘、川陝渝五大產業區域;自主北斗芯片跨入28納米工藝,我國衞星導航專利申請總量累計已達5.4萬件,躍居全球第一。
在交通運輸、海洋漁業等領域,全國已有600多萬輛道路營運車輛,3萬輛郵政和快遞車輛,30多箇中心城市約8萬輛公交車,約6000座內河及海上導航設施使用北斗系統。同時,北斗高精度產品出口90多個國家和地區,北斗系統服務性能和產品質量贏得了良好聲譽。北斗系統還進入了國際民航、國際海事、國際移動通信等多個國際組織標準。
中新網北京11月5日電(郭超凱楊欣)北京時間11月5日1時43分,中國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49顆北斗導航衞星。該衞星發射成功,標誌着北斗三號系統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衞星全部發射完畢。
劉旭 攝影
劉旭 攝影
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號首發星順利升空、成功入軌,開啓北斗系統全球組網新時代。兩年時間,北斗工程7大系統、300多家參研參建單位、數萬名科研人員圓滿完成16次衞星發射任務,成功將24顆北斗三號組網衞星和2顆北斗二號備份衞星送入預定軌道。
劉旭 攝影
目前,北斗三號系統建設已進入決戰決勝衝刺階段,後續還將發射6顆北斗三號組網衞星,全面建成北斗全球系統。
劉旭 攝影
此次發射的北斗導航衞星和配套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17次飛行。(完)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 題:成功發射40多次 中國北斗導航衞星在軌數量突破50顆!
新華社記者胡喆
11月23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抓總研製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搭配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兩顆北斗三號衞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是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的第107次發射,也是該系列運載火箭今年的第11次發射。
從2007年發射首顆北斗二號導航試驗衞星算起,12年間,長三甲系列火箭用37次發射成功的表現,將51顆北斗導航衞星送入預定軌道。如果再算上更早前發射的北斗導航試驗衞星,那麼長三甲系列火箭已經41次、護送55顆北斗衞星進入軌道。
“一月雙射”:長征火箭家族大“勞模”
繼11月5日發射北斗三號導航衞星之後,23日上午,長征三號乙火箭再次將兩顆北斗三號導航衞星送入預定軌道,以18天兩發的高頻率,完成“一月雙射”。而在此之前,長三甲系列火箭已先後兩次完成了這樣的“壯舉”。
長三甲系列火箭因其入軌精度高、軌道選擇多、適應能力強,成為發射北斗導航衞星的“專屬列車”。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指揮金志強介紹,長三甲火箭入軌精度高,既可“一箭單星”發射,也可“一箭多星”發射;既可用於標準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也可用於超同步轉移軌道或低傾角同步轉移軌道發射,火箭在飛行過程中能夠實現側向機動變軌、多次起旋、消旋、定向等,滿足衞星不同的入軌要求。
作為長征火箭家族中的大“勞模”,長三甲系列火箭也是我國目前唯一進入“百次發射俱樂部”的系列火箭,保持了多項紀錄:2015年,長三甲系列火箭創下109天執行7次發射的高密度發射紀錄;2018年,長三甲系列火箭圓滿完成14次發射任務,創造年度發射數量紀錄;2019年4月,長征三號乙遙五十九火箭將北斗導航衞星送入預定軌道,長三甲系列火箭成為首個發射次數過百的單一系列火箭。
“高效統一”:連戰連捷背後有“訣竅”
一直以來,長三甲系列火箭追求成功的腳步從未放緩。面對型號高強密度研製、生產、發射成為常態的局面,為了讓管理流程更加精細,將型號工作中總結的經驗得到有效的固化、傳遞和應用,型號在精細化流程管理體系建設上下足了功夫。
航天型號研製作為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各個參研單位的緊密配合,還需要每個環節、每名人員的通力協作、順暢銜接,才能確保每一項工作可以正確、規範、高效地完成,確保發射萬無一失。
“精細化流程管理是精細化管理、流程再造、知識管理等與航天實踐相融合而形成的一套管理理論和方法,其最大的優勢在於,提供了一種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將火箭研製工作與各環節、各崗位有機、高效地統一了起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李明華説。
“為了更好地優化完善現場工作流程,型號在流程梳理、數據分析、工作‘雙想’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確要求,要用‘一張網’過濾現場工程流程項目,用‘放大鏡’找尋隱藏的問題及隱患,用‘放電影’的方式做好預想和回想工作。”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陳閩慷説。
“金牌火箭”:成功的另一面是“汗水”
憑藉高可靠、高成功率的表現,長三甲系列火箭享有“金牌火箭”的美譽,發射成功的背後,一支富有朝氣、充滿戰鬥力的研製團隊,默默支撐着這型金牌火箭成長。
為了滿足北斗工程的建設需要,長三甲系列火箭研製團隊開展了大量的創新性工作,突破了以多軌道面設計技術、起飛滾轉定向、雙向高空風補償、冷氦增壓系統冗餘等為代表的幾十項關鍵技術,飛行可靠度提高到0.94的水平。
執行此次任務的長征三號乙火箭在可靠性和安全性上不斷提升:箭上測量系統增加保護裝置和防護手段,提升數據採集的可靠性;地面設備通過升級改造和優化,安全性進一步加強,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近年來,長三甲系列火箭高密度發射逐漸成為常態,雖然通過流程優化、火箭發射準備時間已經大大縮短,但研製團隊在發射場出差的時間依然很長,團隊骨幹成員的年均出差時長超過200天,他們經常開玩笑將回北京稱為“出差”,發射基地則成了他們的“第二個家”。
擔任火箭常規動力指揮的朱平平,在一次常規推進劑加註過程中突然感到身體不適,為了不影響工作進度,他忍着病痛堅守在指揮崗位上,時刻關注着顯示屏上加註量數據。加註完畢,他發現加註量比要求值低了一些,神經頓時繃緊了。他迅即對數據進行判讀分析、對加註量重新計算,精準地完成了一系列危機處理動作。只有偶然間從額頭滑落的幾滴疼痛的汗水,訴説着他正在經歷的煎熬。
經過緊張的討論,大家認為加註結果滿足任務需求,不影響後續工作。後來,火箭準時發射,精確入軌,朱平平卻因急性腸梗阻住進了醫院。
“我們不僅追求結果圓滿,也追求過程的圓滿。”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指揮金志強説,正是這樣的執着,支撐着這個團隊向着更高的目標不斷前進。
此時此刻,第55顆北斗導航衞星正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蓄勢待發。作為北斗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衞星,它於4月4日運抵西昌,在這裏開展測試、總裝等工作,並計劃於5月發射升空。屆時,北斗導航系統全球星座部署將全面完成。
北斗系統建設先後經歷了北斗一號、二號、三號系統3個階段,目前北斗一號4顆試驗衞星已全部退役,從北斗二號首顆星起算,中國已發射54顆北斗導航衞星,距離北斗三號系統建成,僅一星之遙。
完成全球
核心星座部署
去年底召開的北斗三號系統提供全球服務一週年發佈會上,中國衞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衞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介紹,北斗系統提供全球服務一年來,在系統建設、應用推廣、國際化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北斗系統全球覆蓋和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向建成世界一流衞星導航系統目標邁出了堅實一步。
2019年,北斗系統實施7箭10星高密度發射。2019年12月16日,完成了由24顆中圓地球軌道衞星組成的核心星座的部署。北斗三號所有中圓地球軌道衞星完成組網,標誌着北斗三號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我們建設的北斗三號系統,完全是自主創新、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可控,是響噹噹的中國創造產品。”冉承其表示。
通過提升系統智能運維能力,北斗三號系統連續穩定運行,同時服務精度、可用性、連續性等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預期要求;水平和高程定位精度實測均優於5米。
北斗系統初步形成星基增強、精密定位、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服務能力,已提供地基增強完全服務能力,構成了集多種服務能力於一體的北斗特色應用服務體系,將為用户提供精度更高、性能更優、功能更強的多元化服務。
以國際搜救服務為例,北斗三號工程衞星總師林寶軍表示,這是一項免費的公益性服務,主要用於水上、陸地以及空中遇險目標的定位和救援。以前此類搜救系統只能提供從求救者到衞星的單向報警信息,至於求救信息是否發出去了,救援力量是否收到,求救者是無法知道的,只能盲目等待。而北斗系統的特色在於具有返向鏈路的確認功能,可以把回執信息以及地面救援力量的準備情況等發送給求救者,求救者心裏踏實,被救的信心也會大增。
也正是這些特色服務,讓北斗系統區別於其他衞星導航系統——北斗不只導航。
自主研發
打通北斗產業鏈
北斗提供全球服務以來,國家各行各業應用北斗的信心倍增,全面佈局北斗產業,“北斗 ”“ 北斗”的產業生態體系進一步豐富完善,北斗規模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應用再上新台階。
新信號催生新產品。2019年底發佈的支持北斗三號新信號的22納米工藝射頻基帶一體化導航定位芯片,體積更小、功耗更低、精度更高,已實現規模化應用。芯片小到幾乎看不見,但是看不見的小小芯片就能提供非常優質的服務。同時,新一代北斗高精度天線、板卡、寬帶射頻芯片等系列產品完成研發,性能指標持續提升,已具備大規模應用推廣條件。此外,國外主流廠商也紛紛推出北斗三號新信號的基礎產品。
融合應用拓展新領域。北斗系統在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等新興應用領域前景廣闊,自動駕駛、自動泊車、自動物流等創新應用層出不窮。尤為值得注意的是,5G的商用和北斗的聯手被寄予厚望。隨着5G商用時代的到來,北斗正在與新一代通信、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速融合,北斗應用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湧現。
傳統應用增添新活力。北斗系統與交通運輸、農林牧漁、電力能源等傳統應用領域業務融合不斷深化,規模進一步擴大,成效進一步顯現。如交通運輸部建設運行的營運車輛動態監管系統,入網車輛已超過650萬輛,正在向鐵路運輸、內河航運、遠洋航海、航空運輸以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方面縱深推進。
保障環境支撐新發展。積極推進國家衞星導航法治建設,已基本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衞星導航條例》意見徵集。
此外,近年來,我國衞星導航專利申請呈快速增長態勢,截至今年底,累計申請7萬件,位居全球第一;北斗國家標準和專項標準陸續發佈,應用產業保障環境逐步完善。
後北斗時代
更值得期待
邁入全球服務新時代,北斗系統也正在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時空服務共同體貢獻力量。
一是雙邊合作走深走實。中俄衞星導航政府間合作協定,為中俄互建監測站等合作提供組織與法律保障;中美深化信號互操作協調;中歐開展頻率協調。多方持續推動系統兼容共用,讓全球用户更好地享用多系統帶來的好處。
二是多邊合作成果顯著。我國在聯合國全球衞星導航系統國際委員會(ICG)等多邊平台上積極發聲,成功舉辦第二屆中阿北斗合作論壇、第一屆中國—中亞北斗合作論壇,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合作更加廣泛,北斗“朋友圈”持續擴大。
三是北斗應用落地海外。國產北斗基礎產品已出口120餘個國家和地區,基於北斗的土地確權、精準農業、數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東盟、南亞、東歐、西亞、非洲等得到成功應用。
四是國際標準快速推進。北斗全球信號技術指標去年已基本完成驗證,計劃今年進入國際民航組織標準;支持北斗三號新信號的首個5G移動通信國際標準成功立項;正在開展北斗中軌搜救載荷相關標準文件制定和入網測試;首個北斗船載終端檢測標準已經通過國際電工委員會審議。
冉承其表示,2035年,將建成以北斗系統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進一步提升時空信息服務能力,實現北斗高質量建設發展。
今年初,衝刺階段的北斗導航系統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阻撓”,但北斗人加強任務中的疫情防控,建立完善各項防疫制度措施。注重運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前後方通過視頻連線完成遠程測試、遠程故障診斷、遠程技術協調,實現共同把關,確保任務萬無一失。
第55顆北斗導航衞星即將發射,北斗人30多年的“排星佈陣”即將功成。(記者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