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聚集了超過2萬家民營及中小企業,其中產生了全區88%的高新技術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授權發明專利、創新成果和新產品。
知識產權是創新的載體,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彰顯着創新的價值。廣州開發區依託全國首個“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區”——中新廣州知識城,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以知識產權綜合改革為抓手,為廣大民營中小企業構建良好的知識產權營商環境。
盤活知識產權,融資反哺研發
對廣州華銀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春波來説,“融資難”一直是塊心病。作為一家高速成長中的第三方獨立醫學實驗室,大量且持續的資金投入需求,是對企業持續創新的考驗。
去年9月11日,全國首個純專利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在廣州開發區落地,為華銀打開了一個融資新渠道。華銀通過該產品,將4件發明專利進行質押,獲得2300萬元融資,有效反哺了研發。
“我區相當一部分中小民營企業都有自主創新的獨家技術,但普遍缺乏龐大的固定資產。支持中小企業辦大事,必須將他們手中的知識產權資本化、價值化。”廣州開發區知識產權局局長藍偉鋒説。
實現目標,從頂層設計做起。2017年7月新一輪區機構優化調整,廣州開發區成為廣州全市唯一單獨設立區級知識產權局的行政區,實現了專利、版權行政管理職能、中新廣州知識城範圍內的商標和特殊標誌日常管理“三合一”;出台了《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促進辦法》等全鏈條政策激勵體系。
頂層設計之下,廣州開發區培育和引導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市場,加速知識產權市場流轉和價值實現。除了成功發行全國首隻純專利權證券化產品外,還探索形成了“質押融資—投資基金—融資租賃—證券化”知識產權支持供應鏈,為企業提供了多渠道、低成本、高速度的融資方式。
廣州開發區由區財政出資,撬動廣東省首家“知識產權特色支行”,2019年為全區98家企業提供專利權質押融資23.63億元;圍繞擁有或控制核心專利、高價值專利的成長期企業,區知識產權局引導市區兩級知識產權運營基金,累計提供9筆股權投資,金額約2.1億元。
保護知識產權,從國內到海外
“有了這份保障,再遇到海外糾紛,企業的負擔會大大減輕。”前段時間,在廣州科學城會議中心,京信通信簽下了全國首份“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保單,公司副總裁李學鋒鬆了一口氣。
原來,作為一家從事天線產品生產研發的企業,京信通信曾在南美一國家遇到專利訴訟。儘管最終勝訴,支出卻達3000萬元,給公司帶來很大資金壓力。如今,京信通信和廣州開發區內另一家企業金髮科技一道,共獲得725萬元的出海風險保障。
廣州開發區發揮知識產權保護要素集聚的優勢,形成了“司法 仲裁”知識產權保護格局。隨着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為企業量身定製的“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將保護範圍從國內拓展到海外。
走訪廣州開發區,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廣州知識產權仲裁院、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協作廣東中心以及210多家知識產權服務機構遍佈科學城、中新知識城、生物島等各產業功能區;強有力的機構人員、更強的執法權限、完善的政策體系,為企業構築了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的“軟環境”。
2019年,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全區專利申請量27315件,專利授權量17644件,增長20%;PCT國際專利申請量756件。在當年全國219家國家級經開區中,廣州開發區“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發明專利授權量”兩項指標均居首位。
互認知識產權,建大灣區創新樞紐
去年12月5日—6日,在香港舉行的第九屆亞洲知識產權營商論壇上,剛剛發佈不久的《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推進粵港澳知識產權互認互通辦法(試行)》(下稱“粵港澳知識產權互認10條”)引起與會嘉賓熱議。
作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一極,廣州開發區正全力打造大灣區創新中心核心樞紐,深化粵港澳三地知識產權合作新機制。“將知識產權打造成營商環境的金字招牌,努力建立‘立足廣東、輻射華南、示範全國’的知識產權引領型創新驅動發展之區。”廣州市委常委、黃埔區委書記、廣州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周亞偉説。
“粵港澳知識產權互認10條”在知識產權的服務融通、仲裁調解、融資租賃等方面推進粵港澳三地知識產權互認互通,一經發布即引起國內外特別是大灣區知識產權界的高度關注。“作為植根澳門多年的本地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很開心看到三地知識產權互認互通的探索和改變。”澳門凱旋集團總裁王愛民表示。
廣東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認為,廣州開發區並非高校雲集的區域,但隨着知識環境的改善,強大的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將確保其未來在大灣區的創新引領重要地位。廣深港澳乃至全球的知識資源流入,與當地的產業鏈相遇,將迸發出非凡的知識創造力。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1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