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oT領域,與各互聯網企業相比,螢石網絡的知名度並不算高。螢石網絡CEO蔣海青也清楚意識到,這將會成為螢石擴張市場的短板,所以從去年開始,他辭去了海康威視高級副總裁的職位,專注螢石網絡。
尚未廣為人知的是,螢石網絡是2015年從海康威視分拆出來的子公司。與海康威視主打B端市場不同,螢石主要補齊的是ToC市場。蔣海青認為,To B和To C的打法不同,後者更重視用户需求、品牌和渠道,但在實操中,螢石和海康的打法又有相似之處,都不走泛智能硬件的短平快路線、不跟進價格戰,而是沿着視頻IOT領域“做專做深”。
在新基建概念的推動下,物聯網成為互聯網之後的下一個風口,但是這個行業觸角豐富零散,玩家濟濟,企業如何打造自身的護城河?
在蔣海青看來,企業競爭策略無非三種:低成本、差異化和集中式,而螢石網絡採用的是差異化的策略。
去年,螢石確立了“1 4 N”的路線,圍繞視頻雲平台技術,拓展以視頻為主的智能安防、智能控制、智能入户和智能機器人四個方向,不久前,螢石網絡也宣佈開放平台,為其他IoT公司開放核心技術視頻模組。
“1 X N”,是小米、榮耀等公司切入IoT的統一公式,大家都想借助某一項優勢產品或者核心能力,發展自有產品,最終促成帶動供應鏈分工。不過,當公司們高談闊論“生態”時,蔣海青卻認為,在大自然以外,IT界其實很難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生態。
在他看來,真正的站到最後的贏家,應該是那些更加低調、有所捨棄的公司。
以下是36氪對螢石網絡CEO、海康威視副總裁蔣海青的採訪實錄(略有刪減)
螢石產品
談業務:補齊2C端,像打井一樣做深
36氪:我聽説最近螢石有上市的計劃,進展如何?螢石2019年的營收情況如何?
蔣海青:關於上市,目前沒有更多具體的信息可以透露。螢石2019年營收情況有25個多億,利潤大概兩個多億,主要來自增值服務。
36氪:螢石主要還是以攝像頭為主的產品,為什麼會圍繞這種攝像頭去打造產品線? 接下來還會怎麼去拓展IoT產品類型?
蔣海青:因為海康它本身是一個安防企業,它的視頻產品在行業和企業端已經做到了領先地位,在行業跟企業都已經佈局好以後,12年的時候公司開始籌劃進入消費類市場,採用互聯網雲平台 智能視頻硬件的創新模式,開發新的市場和客户。13年的時候開始正式運作,當時取了一個新的品牌名,叫做螢石。
36氪:“1 4 N”,分別是什麼?現在的進展如何?
蔣海青:1指的是螢石雲,4是智能安防、智能入户(貓眼、指紋鎖)、智能控制(燈光控制、窗簾控制)、智能機器人板塊。N就是N種第三方子系統的合作產品,如智能照明、智能影音、智能晾曬等。
在視頻IoT這一塊,我們判斷自己是領先的,2019年我們全新定義了智能家居攝像機,SHC(smart home camera),SHC具備安裝便捷、存儲方便、語音交互良好、注重隱私、功耗低、與家居聯動性強等特點,螢石雲的連接的視頻IoT設備,數量上應該也是全球第一的。智能入户這一塊還在進展中,智能控制這一塊也是打了基礎,各種控制的產品線已經有了,但是規模還不夠大;機器人這塊, 我們也發佈了基於視覺的掃地機器人、兒童陪伴機器人等。
目前4大板塊已經形成一定基礎,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和突破,我們也有信心逐步把它也拉到更高的水平線上。
36氪:螢石在To C上面的打法是怎麼樣的?
蔣海青:To C首先還是要有核心產品和技術才能進入到這個市場,在家用安防這一塊,消費者已經多少知道螢石的存在,對螢石品牌有一定的感知,但在消費者心智中還沒有達到一線品牌的位置,這是我們自己意識到的問題。
但是我們的做法和其他品牌做法不一樣的是,在這4大品類裏頭我們會做專做深。如果都能做到一定的規模的話,我覺得這個品牌自然就起來了。
我們沒有采用一味把價格拉到最低,即低價流量模式,而是首先依靠技術創新,做更強更專業的產品和服務,其次考慮產品不同定位的層次滿足市場需求,做到創新模式和流量模式的共存。
我們通過視頻這樣的一個比較強黏性的入口,再帶動我們其他的智能硬件,用户使用視頻硬件的頻率相比非視頻的智能硬件更加高頻,我們的APP月活基本近2000萬,根據艾瑞報告,螢石雲視頻APP目前位列智能家居類APP月度活躍榜榜首。
我希望樹立一個專業一點的平台,而不是包羅萬象。一旦選中某個板塊,就像打井一樣往下打,一個是技術,一個是產品,還有一個是渠道,不走那種短平快的路線。我們願意投入研發,在技術上做很多細緻的研究和改善,在業內我們有很多首創的技術及應用。
渠道的拓展,我們首先是自建了一個分銷加零售的線下渠道,更貼近用户,提供更多線上不能滿足的差異化服務,其次不斷的延伸到B2B2C的行業裏面去,比如地產、家裝、建材等市場。
36氪:你們的開放平台模式是什麼樣的?
蔣海青:簡單地説,開放模式就是把Wi-Fi和視頻模組嵌到合作伙伴的產品中去,他們就不用去開發那麼複雜的技術。嵌進去以後,通過接口就可以做聯動起來了。大多數非視頻IoT主要是一個啓動停止或者是簡單的數據信息傳輸的需求,視頻類IoT涉及到大規模併發接入、轉發、存儲、計算、分析和安全加密,這些如果需要廠商來建,研發投入巨大,你還要考慮到時間和成本。
36氪:和其他的企業有沒有生態上面的合作?
蔣海青:我一直不太提生態這個詞,因為生態是包羅萬象,生態裏頭有飛的,有爬的,有水裏遊的,還有各種微生物,這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我覺得生態只存在自然界,我們觀察到的IoT行業內的生態鏈,主導廠家有很多限制,是難以營造成這麼一個自由開放的生態。
我們覺得叫開放和賦能可能更合適,大家彼此不約束,你的產品是高毛利率還是低毛利、用什麼品牌、誰來製造、怎麼銷售跟我沒關係。
我們更鬆散一點。螢石開放模式不止是開放硬件接入層,上面軟件這一層都開放, 如果合作規模夠大,原來都是不認識的廠家和硬件,可以互相發現、相互調用、提供某些聯動的服務。
我認為,放棄當頭的慾望,才能成就一個開放的平台。
36氪:今年的目標是什麼?
蔣海青:今年目標的話先讓他們去把模組做起來,開放軟件繼續優化,我們自己的4大類還在努力往前走。
36氪:螢石的研發團隊是和海康是共用的嗎?
蔣海青:研發團隊是分開的,目前螢石大概有1500名員工,其中一半左右是研發。和海康在研發上面基本上沒重疊,技術上有一些信息是可以共享的,但活還是自己幹。因為海康是偏向於行業,我們偏向消費者,即使是視覺技術,目標不一樣,場景也不一樣。
談競爭:視頻是差異化的切入點
36氪:未來開放平台的商業模式到底是什麼,如果只是靠收取模組的費用的話,看上去並不性感。
蔣海青:我們的業務裏頭已經有利潤可以養活這個業務,先把它養的再大一點,之後再來考慮商機在哪裏。
首先,我們C端的螢石雲的視頻是免費的,B端是收費的;第二個,我們的基礎服務是免費的,增值服務是收費的;第三個,未來的連接和互動,只要規模足夠大,就會衍生差異化需求,我們相信會有很多增值服務的商機。
我們是研發型公司不是製造型公司,像深圳有很多方案公司,他們的研發成本低多了,但沒有延續性,深度也不夠,走短平快模式,哪個熱門做哪個,而我們自己做可延續可積累,專注於目標市場和客户,又不會被受制於人,但是缺點就是成本高,所以就要這些技術轉化為利潤才行。
利潤是來自於差異化,利潤由技術創新而來。如果大家都差不多的,最終只能打價格戰,即使有規模也沒有利潤,因為C端市場,價位下來就很難上去,品牌低端化後,客户心智就會鎖定而難以更改。
36氪: 差異化競爭中,為什麼選擇視頻為切入點?
蔣海青:大多數的IO(輸入輸出)型智能硬件都是簡單的一種智能硬件,相比之下視頻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技術。視頻能看能識別,可以聯動。IoT傳感技術裏頭,視頻和音頻我們覺得是信息含量最豐富、也是最活躍的信息載體。智能語音是被動型的,你要説才知道,但是智能視頻是主動式的,你不説我也知道。
36氪:今年華為也都在往智能安防這方面靠,你怎麼看?
蔣海青:從發佈會上看,它的產品還是專業定位的產品,不是偏消費者的產品,對於真正的C端買家來説價格可能太貴。
談行業:物聯網是開放的底層技術
36氪:目前用户們對於智能家居的接受度怎麼樣?
蔣海青:現在來看智能家居還只是啓動的階段,處於單品向多品過渡的階段。智能家居特徵是產品線特別多,所以企業發力點不太好找,從媒體數據上看,智能音箱、智能安防和智能照明,這三塊已經有了一定的體量。
36氪:智能物聯接下來的發展趨勢?
蔣海青:就整個社會或者技術導致的產業變遷來説,物聯網肯定是個大趨勢,物物相連才能智能,一旦信息維度豐富以後,它能解決的問題就很多了,所以物聯網連接平台首先是整個社會的底層技術,不是應用技術。物聯網有很多縱深的多元應用,但都離不開物聯網的平台。
36氪:IoT上的很多公司都在提開放平台,你覺得其實什麼樣的公司才能把零散的公司們組合起來?
蔣海青:低調的公司,願意做幕後英雄的、像水一樣的公司,有所為有所不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出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類似這個道理。
36氪:但是要做最後的做局者,如果沒有深度和廣度的能力覆蓋,怎麼串聯起這個分散的行業?
蔣海青:所以現在還是發散的階段,還沒有明顯出現誰把誰都連起來了的現象。但是有一點判斷,就是不能什麼都想做,一定要放棄一些東西。
因為創新總是來自於邊緣,巨頭因為體量大、影響力大,反而難以俯下身來和各中小廠商平等溝通,巨頭和巨頭之間也因為利益關係很難相互依從,它的反應速度不如創新公司。創新公司更專注的、反應更快、也更有衝勁,沒有巨頭條條框框的限制,再則巨頭也是從創新公司發展起來的,所以我更看好創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