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殘奧越野滑雪男子長距離(坐姿)比賽中,中國選手鄭鵬(前)獲得金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崢苨/攝
北京冬殘奧會單板滑雪男子障礙追逐-UL級比賽今天在張家口賽區雲頂滑雪公園進行,中國選手紀立家、王鵬耀、朱永鋼分別將金、銀、銅牌收入囊中。紀立家的這枚金牌是中國代表團開賽後的第7金,截至記者發稿,中國隊以7金8銀10銅25枚獎牌暫列獎牌榜、金牌榜首位。
自3月5日劉子旭奪得殘奧冬季兩項男子短距離(坐姿)比賽冠軍,拿下中國隊在殘奧雪上項目中的首枚金牌,中國殘奧代表團就開啓了無縫銜接的“奪牌”模式。這和中國代表團此前5屆冬殘奧會僅收穫1枚金牌形成強烈反差。
突破背後,是參與人數的明顯變化。在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殘奧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首次參賽,運動員僅有4名,而本屆冬殘奧會上,共有96名中國殘奧運動員拿到“入場券”,參與項目覆蓋全部6個大項。這是我國參加冬殘奧會以來,代表團規模最大、運動員人數最多、參賽項目最全的一次。
而在訓練效率提升、運動成績提高的背後,離不開我國殘疾人冬季體育科研領域的探索。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冬殘奧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吸引更多的殘障人士參加到冰雪運動中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特別設立了“冬殘奧運動員運動表現提升關鍵技術”項目,為我國參加冬殘奧的運動員助力。
從2018年10月起,清華大學智能與生物機械研究室主任季林紅帶領國內十幾個科研單位組成的科研團隊,從選材、訓練、提高運動表現、輔助技術與器械等全方位承擔了該項攻關任務。
有温度的科研
我國冬殘奧雪上項目起步較晚,根基比較薄弱,在本屆冬殘奧會前,鄭鵬在2018年平昌冬季殘奧會越野滑雪男子坐姿15公里比賽中獲得的第四名,就是中國隊冬殘奧會個人項目最好成績。當時,他就定下了要在北京冬殘奧會上實現突破的目標,“拼一枚獎牌”。
在本屆賽會上,鄭鵬、毛忠武在殘奧越野滑雪男子長距離坐姿比賽中分別為中國隊奪得冠亞軍,老將直接圓了金牌夢,“感謝我自己沒有放棄。”賽後,鄭鵬坦言,一年多前,自己的訓練遇到瓶頸,一度萌生退意,但隊友的鼓勵和傾盡心力提供保障的團隊讓他無法放棄,最終,當年在汽配廠實習期間因為同事操作不慎造成截癱的福建小夥,成為冬殘奧會冠軍。
鄭鵬提及的“團隊保障”包括他身下的滑雪架,“器材跟我們的身體融為一體,舒適度極為重要。”他透露,每名運動員的器材都是根據自身情況和要求定製的,“無論高、矮、胖、瘦,固定的角度、寬度等,只要我們有需求,都會重新調試。”
“毛忠武的滑雪架就換過十幾個,楊洪瓊等選手的器材都還在根據她們的需求迭代中。”季林紅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透露,由於存在姿態、發力方式等差異,無論是殘奧冬季兩項、越野滑雪隊員使用的滑雪架,還是殘奧高山滑雪隊員使用的座艙,都必須“因人而異”,因為大到整體的材料、結構,小到一處關節假肢接口的舒適度,每個細節都會影響運動員的競技水平發揮。
調研中,團隊還發現一個細節,“在冬季户外競技中,有些截肢運動員對冷的感覺非常弱,等他發現冷的時候,可能已經凍傷了。”季林紅表示,因此,團隊便針對性地研發了保暖護具,為運動員維持身體感覺,保持舒適恆定的温度。
在季林紅看來,大量細節的捕捉得益於“科研訓練一體化”,他透露,從項目開始之初,課題組就選派科研人員進隊跟蹤測試,在健全人運動員身上使用的數字化監控平台更廣泛地使用在冬殘奧選手的備戰中,“通過平台可以每天獲得運動員的生理生化方面的參數,包括他每天的訓練負荷,甚至疲勞狀況等,根據參數變化再來調整訓練方案。”他表示,“一人一案”在提升運動員運動表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跟隊過程中,團隊還發現,運動員常常反映腰痠背痛,但檢查後並無明顯的肌肉損傷情況。“我們發現很多運動員做一些標準動作時姿態不穩,尤其有肢體殘疾的,特別是單側截肢的運動員習慣於單側發力,很容易出現核心肌肉力量不對稱。”一旦這種情況長期得不到糾正,會導致二次損傷。在深入感受到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後,團隊找到了提升冬殘奧運動員運動能力的關鍵點,專門研發了動態訓練設備,使他們肌力不對稱等情況得到了緩解,“殘疾人運動員都有很強的意志力,我們能做的就是用科學的手段激發他們的潛能,使他們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提升。”
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不能少了殘疾人
季林紅參與殘疾人假肢設計和康復輔具等領域的研發工作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他曾跟隨老師見證過一位三鐵運動員(鐵餅、標槍、鉛球——記者注)因為假肢接受腔不適配,殘肢被磨得鮮血淋漓,“但他還在堅持比賽。”這一幕讓他印象深刻,也堅定了他繼續在相關領域探索的信心,“在中國殘聯的支持下,我們開始研發假肢,希望自己的運動員能穿戴自己的器械去挑戰和突破。”1992年巴塞羅那殘奧會上,中國運動員孫長亭正是穿着季林紅所在研究室研發的運動假肢奪金。
“這麼多年過去,殘疾人運動員超越身體障礙、追逐夢想的願望始終沒變。”季林紅表示,為了幫運動員圓夢,科技助殘在競技賽場的成果不斷更新迭代,尤其在夏季殘奧會中,運動員的突破與獎牌裏已經能經常看見前沿科技的影子,“競技場是最好的展現平台,我們可以藉此形成為殘疾人服務的認知和設計理念,用科技更好地實現功能的代償,幫助殘疾人羣體更好地融入社會。”
北京冬殘奧會的召開,在季林紅看來是個契機,“現在藉助冬殘奧會,希望更多人也能看到殘疾人在冬季項目的可能性,當更多殘疾人走上冰場或雪場,社會肯定會響應,到時候相應的輔助器械也會出現。”他表示,“三億人蔘與冰雪運動的號召,也應當包括殘疾人。”
“不可思議。”戴上仿生手臂的一刻,在東京殘奧會上獲得4塊金牌並4次打破紀錄的游泳冠軍鄭濤盯着深灰色金屬質感的手臂感嘆道。在智能仿生手的幫助下,小時候因為調皮遭電擊失去了雙臂的他,久違地“握住”了別人的手、“握住”了北京冬殘奧會的火炬——3月2日,北京冬殘奧會城市火種接力在天壇公園圜丘舉行,鄭濤戴着仿生手臂完成了第16棒火炬傳遞。
這次體驗讓他對未來充滿期待,“現在的仿生手是通過採集、處理人體肌肉運動產生的肌電神經電信號來實現運動控制,這種感覺已經很奇妙了,但我相信未來科技能更進步,幫助更多殘疾人走入社會、走進體育,甚至像我們一樣走上賽場。”
本報河北崇禮3月7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