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全運會賽艇項目14枚金牌已各有歸屬,盤點本屆賽事,奧運選手表現搶眼,年輕隊員也不乏驚豔之處。
繼奧運賽場完美綻放之後,東京奧運選手表現出在該項目上的絕對實力,陳雲霞、張靈、呂揚、崔曉桐“四朵金花”在全運賽場延續輝煌。男子雙人雙槳項目中,奧運銅牌得主劉治宇和張亮組合奪得冠軍。
9月18日,聯合隊選手陳雲霞(左一)/張靈(左二)/呂揚(右二)/崔曉桐(右一)和教練張秀雲在頒獎儀式上
各省(區市)隊之間競爭同樣激烈。本屆全運會賽艇項目共有來自全國的21支代表隊、565名運動員參加。廣東、山東、河南、上海等傳統強隊實力不減。作為中國西北地區第一支賽艇隊,東道主陝西賽艇隊收穫兩金一銀一銅。女子單人雙槳金牌爭奪戰中,陝西小將劉睿琦面對奧運金牌得主的包圍,成功突破,最終奪冠。八人單槳有舵手比賽最能體現團隊綜合實力。男子組較量中,廣東、山東幾乎同時衝過終點,最終山東以微弱優勢奪金。
“現在各省隊實力都起來了,很多年輕隊員的表現讓我們看到了賽艇在中國光明的發展前景。”中國女子賽艇隊金牌教練張秀雲説,希望藉助東京奧運會上的奪冠,讓更多人瞭解賽艇運動。
流暢的肌肉線條,古銅色的皮膚,賽場上,運動員們展現着力與美。賽艇是公認最苦的體育項目之一,雖然在國際體育界享有很高地位,但在國內依然是個偏冷門項目,大眾認知度、運動普及度尚未達到預期,市場化還缺乏系統性設計和實踐。
教練員們坦言,和馬拉松一樣,隊員們每週休息時間不到一天,水上訓練加陸地大強度體能訓練需要隊員極度自律,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來吃這種苦。針對人才匱乏,一些教練員建議借鑑“跨界選材”,增強後備隊伍建設。同時,通過政策引導等,讓隊員們有清晰的發展規劃。
9月19日,聯合隊選手劉治宇(右)/張亮在比賽中
再苦也要有人練,歐美隊伍再強也要去拼。經歷倫敦和里約的失意,更新換代的中國賽艇隊正迎來曙光,其間科技成為助中國賽艇破浪前行的重要力量。
中國賽艇皮划艇協會體能康復組組長羅晨説,賽艇國家隊訓練艇只上裝有生物力學系統,可以監測到每名運動員的槳葉功率等數據,若運動員左右兩側槳葉功率不一致,則可能導致賽艇歪斜,功率小的一側就需要加強體能訓練。
“大數據助力的核心是對標。”羅晨説,國家隊女子四人雙槳訓練就對標世界最好成績在不同賽段的艇速、槳頻等,再與同水平男子賽艇隊打對抗賽,訓練目標更明確。來自不同省份、接受不同訓練方式的隊員得到更快磨合。
賽艇是大團體、重器材項目,出去打比賽都有四五十人,二三十條艇,現在國家隊在器材保障、康復治療、營養補給等各方面也做得更加到位了。
羅晨説,目前體育部門聯合高校開展相關科研項目,如聯合清華大學開發減阻塗料,塗在艇上減少阻力,速度更快;與浙江大學聯合研發出智能餐盤,可自動測算出食物中的卡路里等數據,幫助運動員科學飲食……
河南省女子賽艇隊助理教練劉航説,各方保障解決了隊員的後顧之憂,讓他們能夠安心訓練比賽。“但我堅信,一個好的賽艇隊員一定是吃了別人沒吃過的苦。有了好的體能和技術儲備,才能在大賽中脱穎而出。”
不斷向好的生態也讓各地適合開展賽艇運動的水域越來越多,隨着各地賽艇俱樂部和高校賽艇隊雨後春筍般興起,賽艇運動植根的土壤更加深厚。
羅晨説:“希望巴黎週期我們能借助良好發展勢頭讓運動員和教練員數量再翻一番,女隊的成功經驗不斷向男子隊伍轉化,在巴黎延續賽艇隊的夢想與榮耀。”
文/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 馬思嘉 蔡馨逸
編輯/徐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