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於3月13日晚閉幕。北京冬殘奧會設殘奧高山滑雪、殘奧冬季兩項、殘奧越野滑雪、殘奧單板滑雪、殘奧冰球、輪椅冰壺6個大項,共產生78枚金牌。來自世界49個國家和地區的殘疾人運動員,在北京、延慶和張家口三大賽區逐夢。中國體育代表團穩居金牌榜、獎牌榜“雙第一”。與上屆取得的1金成績相比,競技層面取得歷史性跨越。不少網友們感嘆,“祝賀的速度趕不上奪牌的速度”。這反映出以北京冬殘奧會為契機,中國殘疾人體育事業迎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更是殘疾人運動員們努力拼搏的證明。
每名殘疾運動員都是生活的強者,他們挑戰自我、逐夢賽場的身影,值得被更多人看見。冬殘奧會期間,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快手公益共同發起“致敬自強拼搏的你”公益倡導活動,以快手#中國人的故事##致敬自強拼搏的你#微話題為陣地,邀請快手短視頻達人及高校青年學生通過短視頻拍攝、話題討論、互動轉發,共同講述温暖助殘故事,傳播科學助殘理念,為冬殘奧運動員加油!
在互動討論中,《中國人的故事|致敬自強拼搏的你》主視頻聚焦三位在殘奧賽場上爭金奪銀的運動員,這些拼搏向上的故事,引發了不少青年網友的共鳴。體育,帶給他們什麼?
王蒙:推杆擲壺,滑出夢想的軌跡
3月12日,中國輪椅冰壺隊衞冕冠軍。在北京市殘疾人文化體育服務中心院內的氣膜式冰壺冰球運動館裏,屏幕前的王蒙鬆了一口氣。2018年平昌冬殘奧會,中國輪椅冰壺隊險勝挪威奪冠,取得中國冬殘奧會歷史上首枚金牌,王蒙是首金冠軍陣容裏唯一的女運動員。今年的比賽,令她印象最深的,是3月9日,北京冬殘奧會輪椅冰壺循環賽時中國隊的第八個對手——挪威隊。
當時,比賽進行得異常膠着,前七局過後,中國隊暫時落後,最後一局顯得尤為關鍵。最後時刻,四壘王海濤上場,如若成功,中國隊就能得到至少4分,並使這場比賽反敗為勝,如若不成功,挪威隊就能得到1分並贏下比賽。
隨着洪亮的撞擊聲,挪威隊的紅色冰壺被撞飛,但並未與其他任何壺發生碰撞!大本營內只剩下4只中國隊的黃色冰壺,中國輪椅冰壺隊隊長王海濤振臂高呼,昭示着這場比賽的勝利。依靠這記精彩絕倫的絕殺,中國輪椅冰壺隊實現了驚天逆轉,將比分從3:4改寫為7:4。
王蒙知道這場“絕地反擊”的意義,不僅是讓中國輪椅冰壺隊在積分榜上登頂,更能極大提升全隊自信心。挪威隊是中國輪椅冰壺隊在平昌冬殘奧會上的決賽對手,當時,中國隊正是在戰勝挪威隊之後為中國代表團拿下了參加冬殘奧會以來的歷史首金。
王蒙是北京市輪椅冰壺隊的一名運動員,她的運動生涯始於2006年,最初她是被選入北京輪椅乒乓球隊進行訓練。2015年,北京隊開始組建輪椅冰壺隊,在乒乓球項目上遲遲沒有賽出好成績的王蒙決定“賭”一次。帶着不服輸的韌勁,王蒙轉項來到了輪椅冰壺隊,從球類運動轉為冰上運動,對王蒙來説,適應的過程並沒有那麼容易。冰壺隊訓練的場地寒氣逼人,製冷設備不斷冒着涼氣,冬天冰場温度低到零下十幾度,夏天也多不過十度,每次訓練前,王蒙都會貼上“暖寶寶”,下場後還要馬上衝個熱水澡。
冰壺被稱為冰上象棋,拼的是智慧與謀略。輪椅冰壺與冰壺項目最大的區別在於輪椅冰壺比賽沒有刷冰,擲冰壺時,輪椅冰壺運動員坐在靜止的輪椅上,以特製的投壺推杆卡住冰壺後,手臂及手腕發力,通過推杆將冰壺推出去,是腦力與體力的雙重博弈。
剛進隊時,王蒙的擊打力量小,且一顆冰壺重達20公斤,相當於40袋洗衣粉的重量,對臂力是不小的考驗。日常上冰訓練之餘,王蒙就“泡”在隊內的健身房裏,練習上肢力量。戰術意識不好,她就看視頻學習如何“排兵佈陣”。為了練習出手的準確性,她為自己安排了每天6個小時以上的冰上訓練,每天上百次的推杆練習,才能夠形成“肌肉記憶”,達到觀眾們看到的“指哪打哪”的效果。
比賽中,王蒙有着屬於自己的節奏。每次比賽前,她都會在手心裏寫下教練的囑咐,或是鼓勵自己的話,平復自己在比賽中的波動情緒。“平昌冬奧會決賽之前,我在自己手心裏寫下了‘安靜’兩個字,我想提醒自己要穩住情緒,集中注意力,才能發揮出好狀態。”
北京冬殘奧會前,中國輪椅冰壺隊的訓練館內,一幅寫着“平昌奪冠已成歷史 從零開始奔向北京”的橫幅格外顯眼,彷彿是在提醒運動員們,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從此刻開始,要準備好迎接新的挑戰。
“北京冬殘奧會這個機會太難得了,每一個運動員都想在自己家門口為國爭光。”今年冬殘奧會,王蒙遺憾沒能進入輪椅冰壺國家隊的選拔名單。不過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些年從事體育訓練的經歷,讓我更自信了。面對困難,我也能夠以更加坦然的心態去接受,就像這次選拔,雖然落選了很失落,但我很快調整好了心情,投入到接下來的訓練中。我們輪椅冰壺隊就像一家人一樣,我會一直為他們加油,期待他們的好成績。”
在3月2日舉行的冬殘奧會火種採集儀式上,王蒙手持投壺推杆,用力推動冰壺,撞擊採火器,引燃火種,用另一種方式參與了北京冬殘奧會。
王蒙將一張寫着“時間未到,資格未夠,請繼續努力”的圖片設為朋友圈封面激勵自己。如今的她,已經開始為明年的輪椅冰壺世錦賽備戰,參加2026年冬殘奧會,也成為了她的夢想。期待她浴火重生,圓夢冰壺賽場!
賈紅光:“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3月2日下午,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城市火炬接力在天壇公園圜丘舉行。東京殘奧會男子100米仰泳S6級冠軍賈紅光在一片掌聲和歡呼聲中跑進觀眾的視野。去年,在東京殘奧會的領獎台上,他用手臂挑起獎牌上的緞帶、堅持自己戴上金牌的視頻,讓很多人淚目。這次,他佩戴一款腦電波仿生手,高高舉起了象徵着閃耀、光輝、光明的金色火炬。
“真的沒想到我能有機會用上仿生手參與火炬接力!這是我這麼多年來第一次體驗到握拳的感覺!”賈紅光激動地説。圓夢的感覺總是難以忘懷,總要親自實現,才感受得真切。
對於東京殘奧會時那段“走紅”的視頻,賈紅光覺得很意外:“當時獲得金牌很激動,我想任何一個運動員都想親自戴上金牌,而且我自己也能做到,所以就嘗試了,沒想到網上會有這麼多人關注到我。”
“我只是習慣了自己做。”就像賈紅光説的那樣,做飯、洗衣服、整理孩子的玩具……健全人能輕鬆做到的,他訓練幾十遍、幾百遍才能做到;別人難以做到的事,比如登上冠軍的領獎台,花了13年的時間,他做到了。
2008年,一首《北京歡迎你》,讓賈紅光第一次知道,原來殘疾人也可以參加體育賽事,為國爭光。“他們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在北京現場觀看了一場殘奧會比賽後,受到極大觸動的賈紅光返回老家,在聊城殘聯的推薦下,開始了在聊城市殘疾人游泳隊的訓練。
彼時已經21歲的賈紅光,是隊裏最年長的選手。身體骨骼基本已經定型,在其他人看來,想要從基本功開始訓練,能“游出來”的可能性並不大。教練張保鋒對賈紅光説:“試試吧!”
接觸到專業訓練的賈紅光要克服的第一關,就是體能關。每天遊5000米是最基礎的耐力訓練,除此之外,還有上百次的伸展、前行、躍進。練習,只為能夠在水中靈活地調配每一塊肌肉。在山東省隊時,教練組還根據賈紅光的身體條件制定了單獨的訓練計劃。“為了提升速度,我還進行了水下負重訓練、力量負重訓練。在省隊時,只有我一個人是肢殘選手,其他隊友都是視障或聽障,學得比別人慢,我就練幾十次、上百次。”賈紅光説。
就這樣,賈紅光一路從聊城隊游到了山東省省隊,游到國家隊,游到了東京殘奧會最高領獎台上。
“是體育讓我變得更自信。小時候非常自卑,上高中的時候,夏天我都是穿一個長袖去上學,害怕別人的目光。”現在,面對別人的詢問,賈紅光可以直言,是因為6歲時因意外觸摸到變壓器,所以失去了雙手。面對別人的關切,賈紅光也會坦然地説:“沒關係,我自己可以。”賈紅光真正擔心的,是兒子的想法。
一年夏天,賈紅光穿着短袖去幼兒園接兒子放學。好多小朋友看到賈紅光之後説:“他爸爸沒有胳膊”。看到兒子一起被議論,賈紅光心裏很不是滋味,沒想到這時兒子喊了一句:“我爸爸是世界冠軍!”賈紅光頓時紅了眼眶。
2021年東京殘奧會開幕前,媒體到賈紅光家裏採訪,面對鏡頭,原本內向靦腆的兒子卻鏗鏘有力地説:“希望我爸爸在今後的比賽中能奪得更多的金牌!”看到新聞後,已經入住東京殘奧村的賈紅光發微信問妻子,“這句話是你教孩子説的,還是孩子自己做説的?”“是孩子自己想説的。”看到妻子的回覆,正在準備賽前訓練的賈紅光又悄悄抹了抹眼淚。
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中國殘疾運動員再一次走到世界舞台中央,賈紅光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走出小圈子,感受體育運動的魅力。“現在我也擔任聊城市的政協委員,在提案中我寫到,希望為殘疾人提供體育培訓的信息和途徑能更加清晰,讓更多殘疾人融入全民健身的熱潮中。同時我也希望能夠增加公共體育場館無障礙設施建設,讓更多人享受到體育健身資源。”
呂曉磊:“我想把終身體育的理念根植在學生們心間”
新學期伊始,齊魯工業大學的選課平台上,體育教師呂曉磊授課的乒乓球選修課的名額,在幾秒鐘之內被學生一搶而空。有學生髮朋友圈説“呂老師的課太難搶了,要拼手速”,也有學生説“有幸當呂曉磊老師的學生了!這是我離奧運冠軍最近的一次。”
備受同學們歡迎的呂曉磊履歷頗豐,連續3屆殘奧會獲得乒乓球男子團體冠軍、作為教練帶領中國隊在東京殘奧會乒乓球男子團體C4-5級決賽中奪冠、擔任齊魯工業大學教師……他跨界的經歷,激勵着隊員、學生追求積極向上的人生力量。
為備戰這次殘奧會,呂曉磊帶着隊員在河北正定的國家乒乓球訓練基地集訓了兩年多。因疫情延期一年的殘奧會,對每個運動員和教練員來説都是不小的挑戰。呂曉磊回憶:“我們的訓練都是階段性的,比如這個月要練體能,下個月要練柔韌性,再下個月要安排模擬比賽,所有的準備都是按照原定時間推進的。殘奧會推遲一年,我們就要推翻原有的備戰計劃重新來過。疫情的反覆也給運動員們帶來了不少心理負擔。”
與當運動員時的心態不同,作為教練的呂曉磊不僅要關注運動員們的技術動作,還要成為運動員們生活上的“大哥”。運動員的身體情況、心理情況、甚至家庭情況都要關心。每當察覺到運動員的情緒起伏,呂曉磊都會及時上前詢問,幫助運動員緩解壓力。
延期了一年的東京殘奧會終於在觀眾的期盼中到來,即使是參加過5屆殘奧會的“元老”,第一次以教練員身份出戰東京殘奧會的呂曉磊還是坦言“比在場上還緊張”。
從踏進殘奧村的那一刻,“拼”這個字,就刻在了每個人心上。在殘奧村,呂曉磊每天晚上都要開1個多小時的討論會,和整個團隊一起研究戰術。
乒乓球男子團體C4-5級決賽奪冠後,呂曉磊與三名隊員激動相擁的畫面被記者拍下,定格在了東京殘奧會的賽場上。在呂曉磊看來,作為教練員身份參加殘奧會收穫的金牌,與當運動員拿金牌的感覺完全不一樣,身為教練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不能光沉浸在當時的喜悦之中,他還要分析如何讓年輕隊員的技術更精進一些,還要考慮接下來該怎麼訓練。
摘下殘奧冠軍和冠軍教練的光環,回到學校,呂曉磊承擔起了一名普通教師的職責。
“如今,社會對殘疾人蔘與體育運動的態度,已經越來越積極,殘疾人完全可以和健全人一樣,既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廣泛參與體育運動,享受運動快樂和成就感,也能勇敢追逐競技夢想。”在課堂上,除了傳授乒乓球技術,呂曉磊會分享自己參加殘奧會的難忘故事,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
呂曉磊相信,在自己言傳身教的影響下,會有更多學生明白,體育可以讓健全人和殘疾人都獲得自信,找到自己人生的價值。
體育帶給他們什麼?是面對生活的起起落落處變不驚、更加坦然的“強大心臟”;是在拼搏路上更理解默默支持着自己的家人的“感恩的心”;是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汗水後,找到了自己獨特的價值……知名作家史鐵生寫過一段話:“奧林匹斯山上的神火為何而燃燒,那不是為了一個人把另一個人戰敗,而是為了有機會向諸神炫耀人類的不屈。”圓夢時刻,他們滿懷希望站上冰雪之巔,縱有磨難,也全力衝刺,逆風飛翔。競技落幕,生活繼續,願你我都珍視體育帶來的饋贈,擁有挑戰生活、拼搏向上的勇氣。
記者:安俐
設計:安俐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建設性新聞工作坊
江南大學黨委宣傳部
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青島農業大學動漫與傳媒學院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