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體教賽事融合上温下熱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體育

  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 在2020年8月印發的《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深化體教融合文件”)中,第二部分就是“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主辦的青少年賽事的融合被放在重要位置。時隔近兩年,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等國家級賽事的融合邁出關鍵步伐,而省市一級的地方性賽事融合的進展更為迅速、深入。

  學青會融合邁出第一步

  “深化體教融合文件” 第二部分的第十一條提出,“合併全國青年運動會和全國學生運動會,改稱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由教育部牽頭、體育總局配合”。4月18日,國家體育總局官方網站發佈了《體育總局辦公廳關於印發第一屆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公開組)競賽規程總則(徵求意見稿)的通知》。根據這份通知,融合後的首屆學青會將於2023年7月至8月在廣西舉行。

  記者從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獲悉,首屆學青會將設立公開組和學生組兩個組別。公開組的參賽規模和設項與原來的全國青年運動會接近,而學生組的設項跟原來的全國學生運動會接近,公開組和學生組的競賽規程分別由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制訂,公開組的比賽面向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的所有適齡參賽者,而學生組的比賽則面向教育系統的大中學生。

  2021年7月12日,運動員代表在開幕式上宣誓。新華社記者李紫恆攝

  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劉波説,根據目前瞭解到的情況,明年的學青會差不多相當於把原來的兩個賽事在同一個時間放在同一個地方辦,離真正的融合還有一定的距離。原來的青運會和學運會的參賽羣體有較大區別,青運會主要的參賽人羣在體校,而學運會的參賽人員以普通學校學生為主,只是稍有重疊。此外,青運會對標奧運會、設項較多,而學運會設項較少、集中在普通學校比較普及的項目,要想較好地整合在一起確實有一定難度。

  全國性賽事體、教壁壘鬆動

  6月1日,教育部、體育總局、中國足球協會共同研究制定的《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賽事組織工作方案(2022-2024年)》對外發布。聯賽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四個年齡段,設男、女各九個競賽組別,來自學校、體校、俱樂部青訓梯隊、社會青訓機構的球隊均可參賽。教育部體衞藝司司長、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賽事辦公室副主任王登峯表示,這一全國性青少年足球競賽平台之於學校體育改革、體教融合和中國足球改革都具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籃球、排球等項目的賽事融合也有一定進展。中國籃球協會青少部負責人告訴記者,自2017年中國籃協實體化運行以來,體教融合的工作一直在推進之中。目前,中國籃協主辦的各個年齡段的U系列比賽都向普通學校的隊伍開放,而中國中學生體協計劃推出的中職中專組的中學生聯賽也將向體校隊伍敞開大門,原來存在的賽事壁壘正在逐漸消除。

  中國中學生體協秘書長張磊表示,中職學校在三大球、跆拳道、高山滑雪等運動項目上已經具備較高的運動水平且發展潛力巨大。中體協將有計劃、分批次開展中職學校足、籃、排、田徑、冰球、滑雪、武術、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各項比賽,通過單獨辦賽,設置組別,混合參賽三種形式迅速建立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全國體育比賽機制,並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系統化的比賽模式,促進中等職業學校體育競賽蓬勃開展。其中,2022年中國首屆中等職業學校籃球比賽、足球比賽已經納入全國比賽計劃,其他比賽項目將根據項目成熟程度、參賽隊伍數量等情況採取單獨設置中職組別和參與高中組別等形式,確保所有項目全覆蓋。

  在張磊看來,除了體育口和教育口的配合之外,經費也是賽事融合的一個關鍵因素。全國性的賽事涉及面較廣,如果把原有賽事整合在一起並擴大參與規模,對辦賽經費有較高要求。要想在其他項目複製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這樣全覆蓋、一體化的賽事,可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地方賽事融合提速

  新華社記者在採訪調研中發現,地方青少年體育賽事的體教融合比國家級賽事的融合更為迅速、深入。

  以足球為例,目前江蘇省、成都市、武漢市的青少年足球賽事的具體運行都是由當地足協負責,而當地教育行政部門主要負責把握政策方向、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劃撥經費。

  據江蘇省足協競賽部部長劉國祥介紹,現在江蘇省的校園足球賽事“省長杯”、體育局系統的錦標賽和改制後的精英聯賽都由江蘇省足協承辦。因此,省足協可以統籌這幾項賽事的計劃和日程,對資格審查和裁判也進行統一管理。近年來,江蘇省為足球的體教融合創造了比較好的條件。無論是職業俱樂部,還是省隊、市隊的足球運動員,絕大多數都在普通中小學就讀,也可以參加省裏教育系統的比賽。

  成都市教育局每年會拿出280萬元人民幣的經費,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請成都市足協來承辦校園足球賽事以及師資培訓等活動。成都市足協專職副主席劉剛告訴記者,成都市足協把這部分經費與成都市體育局、中國足協每年下撥的經費以及自有經費統籌使用,使成都市足協舉辦的青少年足球賽事達到了每年大約5000場的規模。

  武漢市教育局每年在校園足球方面的經費投入約2400萬元。一方面,武漢市教育局會給全市437所中小學足球試點校每所撥付4萬元,另外每年有六七百萬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交給足協,由其組織市級校園足球賽事和上級教育部門組織的賽事。

  專家建議完善、拓寬體育人才的上升通道

  首都體育學院教授鍾秉樞認為,青運會和學運會的合併往前推進了一大步,但是距離真正的融合還有一段距離。

  “現在是把名稱加括號放到一起,推進了一步。儘管是表面上的融合,也有一定意義。至少是兩邊一起主辦,比賽設項、批運動員等級稱號就聯繫到一起了。體育部門希望把比賽打通,做成一個整體,不管什麼水平的運動員、在哪訓練,都放到一起比賽。但是教育部門和一些學校擔心普通學生的水平與體校和專業體系的運動員水平有差距,放到一起不利於普通學生取得優異成績。從國際經驗來看,比賽應該按水平來分組,而不應以身份劃分,但是學青會的改革很難一步到位。”

  鍾秉樞表示,在賽事融合的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體育行業協會的作用。像這次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由中國足協來具體執行,有利於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把賽事的運行交給行業協會去管,它們超脱於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單項比賽可以由單項協會設計、執行,中學生體協和大體協也都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劉昕教授認為,體教賽事融合的壁壘與雙方有關。體育部門的重點是要保障競技水平,而教育部門則更多考慮教育公平原則。體育系統的參賽運動員大都有專業訓練的經歷,而教育系統的學生運動員大部分是業餘身份,如果完全混合參賽,對於教育系統沒有專業訓練或訓練時間少的學生,可能會有違體育競賽的公平原則。此外,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對於賽事主導權的爭奪,在很大程度源於對運動員等級證發放權的爭奪,而這背後涉及的是兩種體系下成長的體育人才的上升通道問題。

  “賽事不融合歸根結底是利益的衝突,歸根到底是人的發展空間有多大。體教融合要真正打通,要和青少年向上發展通道的完善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劉昕説,“無論是體育系統較早參與專業訓練的運動員,還是國民教育體系裏從事業餘訓練的學生運動員,都要有合適的上升通道。解決這個通道的問題要從兩方面着手:一是完善高水平運動員招生機制,吸引更多既有較高運動能力又有較好學業水平的人才進入大學;二是拓寬專業隊運動員的升學通道,除了原有的單招考試之外,是否還可以考慮以《職業教育法》的頒佈實施為契機,構建體育職業教育的貫通機制,完善體育教育多元化的結構體系,從而為那些從小投身運動訓練,但可能由於後期的身體發育或運動傷病等原因而無法走向運動巔峯的孩子破解向上發展的堵點,降低進入專業訓練體系的機會成本,我認為這是目前要解決的核心的問題。”

  執筆記者:王鏡宇、韋驊

  參與記者:劉陽、馬向菲、林德韌、肖亞卓、季嘉東

  編輯:劉陽、黃緒國、鄭道錦、範子菁(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