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6月6日電 題:明豔色彩裝點盛世狂歡
——寫在第十四屆全運會倒計時100天之際(上)
新華社記者吳俊寬、姚友明
進入六月,三秦大地上到處閃耀着繽紛的色彩:延安寶塔山下,一段段紅色傳奇被人廣為傳頌;關中平原,滾滾麥浪訴説着一個個金色的致富夢想;古都西安,青灰色的明城牆下躍動着一幅幅明亮的健身圖景;秦嶺腹地,幾隻朱䴉從湛藍的天空中飛過,粉紅色的羽毛宛若天邊雲霞。
全民全運,同心同行。6月7日,第十四屆全運會即將迎來倒計時100天的偉大時刻。金秋9月,來自全國的運動精英和大眾選手們將從這裏出發,攜手為完成在2035年建成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的目標,邁出堅實的一步。
(小標題)傳承不息“聖地紅”
即將舉行十四運乒乓球項目比賽的延安大學體育館,以窯洞符號作為最具特色的元素,整體色調以土黃色為主,建築厚重質樸、大氣端莊,彰顯延安黃土地域文化和陝北紅色文化。不遠處,滾滾的延河水宛若一條時光隧道,將過去和現在緊緊相連。
那是1937年,為鼓舞抗戰士氣,配合軍事鬥爭,豐富根據地文化生活,黨中央到達延安後,舉行了“五一”運動會,在物資匱乏、體育設施極為短缺的情況下,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帶頭向大會捐贈了獎品。
據馬海德醫生回憶,延安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邊區在國民黨軍隊的封鎖包圍下,一針一線都受到禁運,生活嚴峻,但大家都很快樂。那時開展的體育項目很多,籃球、排球、乒乓球、田徑、集體操、舉重、游泳、滑冰、爬山,甚至能夠打上網球,這是馬海德都未曾想到的事。
當時的體育設備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在空地上樹一根木樁,釘塊木板,安上鐵圈就是籃球架;自己動手用麻繩結織排球網;牛羊皮內裝着棉線或鬃毛包縫起來就是球。即使在最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沒有阻隔體育運動的開展。
1942年,延安“九一”擴大運動會吸引到1300餘名運動員參賽,這次運動會也成為延安時期黨中央舉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體育盛會:田徑場設在延河西岸的沙灘上;游泳、跳水放在了延河;籃球、排球場建在北山根一塊平坦的土地上;賽場附近的山坡成了觀眾的天然看台。
“延安是中共中央和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軍隊奔赴抗日前線、走向新中國的出發點。選擇延安承辦全運會部分賽事,是對紅色體育精神的傳承。”延安市志丹縣足協主席丁常保説,“身為一名體育人,我要落實好黨和政府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相關指示精神,為建成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盡一份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