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凌晨,NBA聯盟和球員工會聯合發表聲明,宣佈將於北京時間週日正式恢復季後賽。
至此,由雄鹿球員喬治-希爾掀起的“罷賽風波”,只持續了不到一天就風平浪靜,史稱“一日維新”。
表面看來,球員們通過這次罷賽抗議達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聯合聲明中,聯盟和球員達成了三點共識:
1、聯盟及球員共同建立一個社會正義同盟,將持續關注各類社會問題;
2、將NBA球館變成美國普選投票點,方便居民安全投票;
3、在季後賽直播中新增與社會議題相關的廣告位。
毋庸置疑,在推動美國社會進步方面,以上三點舉措都是實打實的收穫。由雄鹿隊球員一時起意引發的連鎖罷賽,貌似取得了超出他們預期的積極結果,球員們贏了。
但聯盟其實也贏了。
在新出爐的“三點共識”中,第2條“球館變成投票點”其實不是新鮮事,此前已有多座球館在普選期間向當地居民提供投票便利,即使全員推廣也成本有限而口碑回報極高,屬於順水推舟。此前,NBA已經把平權口號印到了地板和球衣上,第3條“新增廣告位”也只是同一策略的繼續延伸,算不上什麼實質突破。
值得重點關注的是第1條:“共建社會正義同盟”。通過組建這一機構,聯盟實際上將球員對社會議題的表達權利統一收繳,確立了“有事先找同盟、凡事議而後決、嚴禁先斬後奏”的流程,從根本上規避了類似罷賽行為的再次發生。
以上三條,都不涉及任何具體資本的投入。至今為止,除了黃蜂隊老闆喬丹很早就承諾10年內為平權運動捐款1億美元,籃網蔡老闆10年內捐出5000萬美金,資方的其他老闆多數沒有實質投入。他們或許後續會追加投入,但“同盟”的出爐為他們爭取了更多時間來討價還價。
換句話説,聯盟實際上不花分文就成功平息了此次罷賽風波,還一舉三得:
讓球員們一時衝動的罷賽行為有了台階可下;
耗資數億美金才達成的複賽目標可以繼續進行;
還一舉堵死了球員們後續抗議鬧事的可能性。
所以説,聯盟也贏了。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球員和聯盟其實也都輸了。
此次NBA罷賽的直接起因,是球員們不滿29歲黑人男子布雷克被警察連開7槍,聲稱要為布雷克討回公道。從常理來看,在球員們的訴求中,至少應該有一部分要直接指向“布雷克案”,比如要求當地司法機構懲治涉案警察,出台更完善的警察用槍流程,為布雷克家人提供經濟補償等。
但很顯然,僅憑NBA球員遠在千里之外的“罷賽抗議”,遠不足以影響到密爾沃基當地警局,他們根本無力改變此案審理結果,所能做的也只能是秀一把“路見不平一聲吼”的高姿態。
出現這種“重拳打空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因為這次罷賽原本就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沒有明確的訴求、清晰的行動方案和完善的退出機制。它只是幾個雄鹿隊球員被憤怒情緒主導的一時衝動,卻客觀上把其他球員捲入了不得不公開站隊的zz漩渦。在無人敢觸碰的“zz正確”面前,誰敢公開對站上道德制高點的罷賽説不?只能是“你罷我也罷,不停也得停”。
事實上,這次罷賽存在一個經不起推敲的邏輯漏洞:僅憑雄鹿隊裏的這幾個球員,甚至僅憑園區裏的13支球隊,就能代表NBA全部30支球隊的共同意志嗎?喊出“罷賽”口號之前,有沒有人問過其他球隊、球員的感受?他們憑什麼能綁架所有人?
在罷賽事後的球員大會上,真正有意徹底退出的只有湖人、快船兩隊,但即便是這兩支球隊,稍晚些時間又都表示更希望能把比賽打完。也就是説,罷賽並不是絕大多數NBA球員的共同選擇,他們只是被“逼上梁山”。
這就更顯出這次“罷賽風波”中孩子氣、任性的一面,你甚至很難分辨,促使那幾個雄鹿球員揭竿而起的衝動情緒,到底是起源於對社會不公的不滿,還是在園區裏禁閉太久的壓抑。你也很難去求證,他們想要罷賽退出,到底是因為想要用這種形式來表達抗議,還是因為急於要早日擺脱單調沉悶的“囚禁生活”。如果真的賽季終結,他們中又有多少人會真正走上街頭,親身投入到實實在在的社會實踐中。如果真的失去工作機會和巨大財富,他們中又有多少人會痛心疾首、追悔莫及。
被普羅大眾視為“超級英雄”的NBA球員們,在這次事件中所展示出的心智、認知和責任感,實在與他們的社會地位不相匹配。時間越長,這次臨時起意的“罷賽”事件就越發會顯出它的荒唐與幼稚,對NBA品牌的損傷已經客觀造成。破壞容易,建設太難。多少人、多少年艱苦卓絕的努力,被幾個“熱血沸騰”的雄鹿隊球員毀於一旦。
社會進步離不開每一個個體的持續努力,但如果一個人連自身工作都做不好,你如何敢相信他有能力去解決更復雜的大問題?願體育能遠離zz,為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保留住一份相對純粹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