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在湖北江陵發掘的一號楚墓中發現了越王勾踐劍,此劍長55.7釐米,寬4.6釐米,劍寬5釐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線纏縛,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劍身一面近格處刻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越王寶劍
此劍埋藏2000多年,依然鋒利無比,當時有記載說:“拔劍出鞘,寒光閃閃。毫無鏽蝕,刃薄鋒利,試之以紙,二十餘層一劃而破。”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它為什麼不鏽呢?1977年12月,上海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器實驗室的專家們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組一道,採用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法對越王勾踐劍進行了無損科學檢測,得出了劍身青銅合金分配比的準確資料表。
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分是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刃的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代在精密磨床上生產出的產品相媲美,比如說寶劍的尾部是圓錐體底座,座內內空,有極其規整的11個同心圓刻紋,間隔只有0.2毫米,圓圈中間還有細繩紋,這是現代的車床技術都無法實現的。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硫化處理”這個結論,簡單地說,“硫化處理”就是將一些物質稀釋後包裹在物體表面。學者們認為,越王勾踐劍是經過硫化銅的處理,這樣就可以防止鏽蝕,以保持花紋的豔麗。但後來許多仿製“越王勾踐劍”的商家和個人,在經過無數次的對比後發現,最接近“越王勾踐劍”原始“包漿”的只有硫化鉻,而非硫化銅。
這樣一來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春秋時期的中國人是否掌握“硫化處理”技術?據說“硫化鉻”是德國於1937年、美國於1950年才發明的,並列為專利。其實像這樣不可思議的技術原素,在中國並非孤證。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馬俑研究》有這樣一句話:“一號兵馬俑坑T2第十一過洞的一件青銅劍,出土時因被陶俑碎片壓住而彎曲,當把陶俑碎片拿掉後,劍立刻反彈恢復平直。”這其中涉及到一個名詞“記憶金屬”,又叫形狀記憶合金,此項技術出現於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世界材料科學中。
越王勾踐
由於袁文中沒有細節的描述,人們自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把秦代的青銅劍被陶俑的碎片壓彎了幾千年,當把碎片移開後,劍身立刻反彈恢復平直。因為一號坑在建成的初期發生大火,發掘中多處發現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係。如此算來,此劍可能被壓2200多年。
或者有人說:可能只是發掘時不小心掉落的碎片砸中了寶劍。但這樣一個小意外會被鄭重其事寫在研究報告中嗎?
寶劍
“羅馬帝國”城為何在中國發現?
上個世紀50年代,在我國一個歷史文獻中記載了一支百餘人的神秘部隊,有部分史學家認為,它是中國境內的一支羅馬軍隊,在中國有一座羅馬城,但至今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軍隊排列成“魚鱗陣”
問題是由《漢書陳湯月繃引起的》又書陳湯才勃中記載,在公元前36年的秋天,由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率領的4萬漢朝軍隊,分兵兩路,在康居與匈奴邪支單于率領的軍隊短兵相接。書中寫道:“望見年於城上立五彩9幟,數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餘騎往來城下,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這“魚鱗陣”個字,引起了史學家們的極大興趣,因為在我國的歷史典籍中,關於“魚鱗陣”的記載只此一處。
學者們分析,要想把軍隊排列成“魚鱗陣”,需要高度的組織訓練並有相應的陣列條規來指導。這對於任何遊牧部落或其他未開化的民族來說,都是難以做到的。尤其像匈奴這樣的遊牧部落,打仗只是靠勇敢的精神,從未經過什麼嚴格訓練。而這支訓練有素、陣列周密的部隊到底是哪裡來的呢?有人分析它很可能是一支羅馬軍隊。
古代陣法中的魚鱗陣
1955年,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家德伯斯教授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中國人在康居城見到計程車兵列於城門兩側的陣列,是典型的羅馬陣列—龜甲形攻城陣,這種陣列世界其他軍隊中都不曾有過。士兵使用的是長方形盾牌,盾牌的正面呈現圓凸狀,手持盾牌計程車兵並肩站在一起,這種景象若用一個典型的中國平面繪畫者的眼光來看,跟魚鱗很相似。
後來,他又以《古代中國的一座羅馬古城》為題,撰文寫道,當年甘延壽、陳湯在這次戰爭中斬邪支闊氏、太子、名王以下共1500人,生擒145人,降虜千餘人,並把這些人分配給了周圍參戰的15個小國。他說,生擒的145人就是佈陣的“百餘人”,他們見到邪支人兵敗後,就停止了抵抗。他們被安置在一個特設的邊境城鎮中。這座中國境內的羅馬城,直到公元746年之前一直存在著。
這支羅馬軍隊是怎麼來到東方的呢?澳大利亞歷史學家戴維,哈瑞斯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透過研究,他得出了與德伯斯相近的結論。據他掌握的材料,在公元前60年,羅馬的龐培因戰功受到了元老院的獎勵。可當他回到羅馬時,發現自己在政治上已沒有了地位,雖在表面上看他與愷撒和克拉蘇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實際權力則掌握在後兩人手中。
公元前55年,出任敘利亞總督的克拉蘇,因缺乏為羅馬人所敬重的軍事上的建樹,不顧手下人的反對,急不可耐地發動了對帕提亞的戰爭。公元前54年,他率領4萬多人的大軍,入侵帕提亞,雙方在卡雷展開了激戰。戰鬥開始後羅馬人就處於劣勢。帕提亞人以優勢兵力,包圍了羅馬人,箭發如雨,羅馬人為了抵禦利箭的進攻,只好組成方陣,把盾牌立在周圍。
全面戰爭
這是典型的羅馬戰術隊形,即送鎖盾龜甲形攻城陣。而帕提亞人卻有辦法破壞他們這種陣法,他們從盾牌的上方或下方射入利箭,造成了羅馬人的大量傷亡。在這場戰鬥中,克拉蘇死在了戰場上,有1萬多人喪生,1萬多人被俘,有近1/4的人逃到敘利亞。剩下的一小部分,由克拉蘇的兒子率領,經過10多年的輾轉遷移,最後成為北匈奴的附庸。
但對上述說法也有不同的意見。1962年,華裔歷史學家余英時在他的英文著作極代中外經濟交)中,對上述說法進行了駁斥。他認為,根據漢朝制度,設縣至少要有幾千人口,只有145名羅馬軍人是不可能設縣的。而臺灣秦漢史研究專家邢義田對上述兩種意見不置可否,認為誰是誰非一時還很難確定。
戴維哈瑞斯認為中國的羅馬城還是存在的,必須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為此他於1989年再次來到中國。他與蘭州西北民族學院歷史系的關意權和在蘭州大學任教的前蘇聯專家弗維瓦謝尼金合作,在一份公元前9年的地圖的幫助下,確認了“羅馬城”位於蘭州西北約300千米的永昌鎮附近,並準確地找到了這處廢墟。但他找到的到底是不是羅馬城,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湖南古墓內出土兩千年前青銅寶劍 光亮如新
瀟湘晨報10月24日報道,10月23日,記者從岳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近日汨羅市羅城社群桐子坡一在建工地發現一處古墓群,已發掘墓葬23座,出土青銅兵器、玉器、陶器等文物60餘件,初步判斷為岳陽地區發現的分佈最為密集的東周墓葬群。
岳陽市文物管理處一位羅姓研究員介紹,23座墓都呈東西向,墓葬內,墓壁製作規範,墓內填土都是經過製作的“五花土”。
墓群分佈的特點是聚族而葬,墓地既有貴族墓,也有平民奴隸墓。貴族墓主要相當於“大夫”“士”這一級別的墓。貴族墓的墓葬規模較大,並有生土二層臺和墓道。
根據這些特徵判斷,這是典型的家族墓葬群。
這批墓葬已出土的文物有青銅器、玉器、陶器、滑石器。青銅器以劍、戈、矛、箭鏃為主,玉器有玉佩、玉飾等,陶器有鼎、敦、壺、豆等,滑石器有滑石壁等。
“墓葬內,還發現了一把青銅兵器,雖然已過2000多年,但還閃閃發光。”羅研究員說,這件青銅器非常鋒利,儲存狀況非常好,約50多公分長。
至於青銅兵器經過2000多年依然閃閃發光的原因,羅研究員解釋稱,是由於白膏泥的保護作用,而在那個年代,青銅器造型別致,生產工藝複雜。
桐子坡墓葬群所發掘的這批古墓,年度跨越2000多年,以楚文化的特徵為主,內涵十分豐富。
考古人員分析稱,這批發掘資料,不僅為人們展示了東周時期的喪葬風俗,而且可以透過這些出土文物遺蹟,看到當時社會的物質、文化生活等多個方面,對研究當地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價值。
據岳陽市文物管理處副主任黃軍認介紹,汨羅是春秋戰國古墓葬埋藏非常密集的一個區域。
越王勾踐是史上最具創造性的皮條客!
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滅吳憑的是大夫文種獻的包括用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的“九術”,也就是九個絕招。除此之外,勾踐自己也有一個絕招,就是為鼓舞士氣,為士兵們拉皮條,提供性服務。
第一:勾踐覺察到不對,靈機一動,便弄了些犯了過錯的寡婦上山,其用意十分清楚,不用明說。這一招還真管用,得到滿足計程車兵們死心塌地地衝向了吳國,結果大家也都知道,吳國被滅了。
當年勾踐為了滅掉吳國,率領軍隊出征,途中路過獨婦山或者獨女山時,可能是因為士兵們覺得此戰九死一生,有去無回,難免產生了消極情緒。勾踐覺察到不對,靈機一動,便弄了些犯了過錯的寡婦上山,其用意十分清楚,不用明說。這一招還真管用,得到滿足計程車兵們死心塌地地衝向了吳國,結果大家也都知道,吳國被滅了。
第二: 遊女既不是妓女,也不是普通民女,而是介於民女與妓女之間的臨時性伴侶,今天稱之為一夜情女人。為什麼不說勾踐以“饗”或以“慰”軍士,而用了一個“遊”字?這要從《詩經》中的“遊女”說起。《詩經·周南·漢廣》曰:“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此遊女,有人解釋為出遊的女子,也有人解釋為漢水的女神。
這種遊女在當時很多,《韓詩外傳》就記載了鄭交甫遊漢江巧遇兩個遊女,羨慕不已,向遊女索取佩帶上的飾物,遊女解佩贈之,但霎時,遊女及佩飾均不見。有人說遊女是妓女。
不過,從“不可求思”的詩意和鄭交甫的失敗來看,遊女並非純粹意義上的妓女。根據一些書籍所記兩位遊女形象推斷,我個人認為遊女既不是妓女,也不是普通民女,而是介於民女與妓女之間的臨時性伴侶,今天稱之為一夜情女人。
這種女人才藝雙絕,非情投意合不會輕易和人交易。鄭交甫本來想交點桃花運的,誰知人家沒看上。正因為不那麼容易讓人得手,卻又總讓人難以思慕,因而才被美化為神女,神女可以說是文學家們意淫的產物,根本就不現實。
而那時對這種一夜情現象叫做“野合”,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比如說孔老二的父親叔梁與顏徵的野合,還比如宋玉的《高唐賦》就記述了楚襄王於雲夢之臺夢見與一婦人的野合。
第三: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勾踐真的是聰明至極,想出這麼個絕招,當皮條客,解決了士兵們的生理問題就是解決了思想問題,當然也就是解決了戰鬥力的問題。難怪後人在他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揚廣大,專門建立了營妓隊伍。
勾踐為士兵們提供的“有過寡婦”便是此類,她們絕對不是妓女。但寡婦有過,多半是男女方面之過。將這些有過寡婦送給士兵們,真是一舉數得,即解決了士兵們的性飢渴問題,又懲罰了寡婦,當然同時也解決了寡婦的生理問題,省得她們再犯錯誤。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勾踐真的是聰明至極,想出這麼個絕招,當皮條客,解決了士兵們的生理問題就是解決了思想問題,當然也就是解決了戰鬥力的問題。難怪後人在他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發揚廣大,專門建立了營妓隊伍。
可勾踐這麼做的遺留問題是很嚴重的,居然導致了一種地位低賤的“墮民”出現。清茹敦和《越言釋·上》雲:“頗聞句踐時,簡國中之寡婦淫泆者,則皆輸山上,壯士憂愁者,令遊山下,以適其意。此其所孕育皆出於野合,其勢自不得與齊民齒,或者支流蔓延,遂成此一種乎?” 由此看來,勾踐如果不把越國全國的寡婦都拉來,一時半會恐怕也造不出這麼多人來。
免死金牌與尚方寶劍“誰更厲害”?
“尚方寶劍”乃是皇帝御賜欽差大臣之物,不僅具有先斬後奏的權力,同時也是地位、權力的象徵。“尚方寶劍”就是由尚方所鍛鍊的寶劍,亦稱為勢劍。尚方(即上方)是掌管供應制造帝皇所用刀、劍等器物的一個機構。這個機構是秦朝開始設立的,負責官吏稱為尚方令、尚方丞。尚方劍本為斬馬劍,非常鋒利,可以斷馬,由於藏在尚方,便俗名“尚方寶劍”。
“免死金牌”一般指丹書鐵券,是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享受優遇或免罪的憑證。丹書鐵券是用硃砂寫字,鐵製的憑證。始於漢高祖,後代沿之。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將鐵券從中剖開,左半頒給持有人,右半內藏朝廷府庫。有事就將鐵券勘合,以作為憑據。
南北朝以後,開始具有免罪免死的功用。梁時用銀填字,即銀券,隋時用金填字,亦稱金券金書。所以後世稱鐵券為金書鐵券,又因鐵券可以世代相傳,又稱鐵券為世券。
國家博物館珍藏有公元896年唐昭宗嘉獎吳越王錢繆討伐董昌有功頒賜於吳越王的鐵券。該鐵券鐵質鑄成,形如覆瓦狀,上嵌金字350個。其中有“卿恕九死,子孫三死”的內容。
誰能握有尚方寶劍?當然是德高望重深受皇帝信任的官員。手握尚方寶劍,就等於掌握了幾乎與皇帝一樣的審判權柄,可以對犯罪的官員先斬後奏,既使對方是位列三公九卿也照斬不誤。
而免死金牌則是一種護身符,擁有免死金牌的官員通常都是大功臣,皇帝為了感謝他們對江山社稷作出的貢獻,特賜他們免死金牌,在他們將來犯下死罪時(謀反罪除外),可以保全性命。由此可見,尚方寶劍是用於奪取人的性命,而免死金牌則用於保全自己的性命。
那麼,當一位持有尚方寶劍的欽差準備動用先斬後奏的權力殺人時,卻發現對方竟持有免死金牌,這種情況下又怎麼辦呢?也就是說,尚方寶劍與免死金牌相遇,誰更厲害?誰服從誰?
這尚方寶劍和免死金牌,一件是逾越所有訴訟程式,可以斬殺任何等級的犯罪官員的御賜利劍,一件是具有刑事豁免權,可逃脫除謀反罪外任何罪責的皇授金牌,兩者作用相對立,但法力相當,它們似乎既能剋制對方,卻又無法壓制對方。
對於尚方寶劍和免死金牌,我們大多是從小說、戲劇以及影視作品中瞭解到的。但是,我們又從未見到過這兩者同時出現,針鋒相對的一面。在上述作品中,只要出現尚方寶劍的時候,往往不會冒出免死金牌。只要免死金牌一登場,尚方寶劍必定躲到了天邊,兩者老死不相往來。這兩件珍貴之物只能由皇帝親自賜給,且頒發的數量極少,皇帝怎麼會“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呢?
翻閱中國古代歷史,在漫長的政權鬥爭中,自尚方寶劍與免死金牌誕生以後,它們真正能發揮作用的機會事實上並不多。簡而言之,皇帝在操控著呢!
就一般情況下,尚方寶劍是隨著事件(例如督師)而頒發的,待事件結束後必須交回朝廷。尚方寶劍不能由一個官員長期持有。戲劇中,宋朝八賢王趙德芳有一凹面金鐧,屬尚方寶劍性質,持有它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讒臣。八賢王長期持有,上殿不參,下殿不辭。然而,這是杜撰的戲劇人物與情節,跟真實的歷史一點兒也不沾邊兒。
現實中,對於持有尚方寶劍的官員來說,得到尚方寶劍,更多代表的是獲得一種榮譽,絕大多數人是不會拿著尚方寶劍去殺人的,即便要殺也只能殺一些級別低且犯了死罪的官員。如明代楊嗣昌在遞交皇帝請用尚方劍的奏章中就說:“巡撫不用命,立解其兵柄,簡一監司代之;總兵不用命,立奪其帥印,簡一副將代之;監司、副將以下,悉以尚方劍從事。”他即便擁有尚方寶劍,也不敢隨意斬殺巡撫和總兵這樣的地方大員,必須要向皇帝請示,以皇帝的示下為準。
明朝的袁祟煥,他的性格狂傲不羈,任性使氣,動用尚方寶劍殺掉了正一品且也持有尚方寶劍的皮島守將總兵毛文龍,崇禎帝聽到毛文龍被殺,非常驚駭,可見崇禎皇帝根本不想殺毛文龍。雖然毛文龍“十二當斬首”,但卻不能由袁崇煥擅自作主誅殺,使得疑心重重的崇禎心生疑竇。結果獲罪“專戮大帥”,給自己惹來了殺身之禍。袁崇煥上奏說:“毛文龍是大將,不是臣可以擅自誅殺的,臣謹坐在草蓆上請罪。”明知不可為,又何必為之?由此可見,尚方寶劍的使用是受到制約的。
免死金牌並不是有功勞就能得到的。皇帝只能把免死金牌頒給皇室宗親、建國元勳、天子近臣等。這些人不是出身顯赫、功勳卓著,就是皇帝身邊的大紅人,而那些持有尚方寶劍的大臣有幾個象袁崇煥那樣敢不請示皇帝擅自作主,動手殺這些人的?一旦殺錯,自己的性命也就不保了。再者,如果大臣動用尚方寶劍殺了持有免死金牌的人,必然會有人彈劾說,皇帝既然已給人一面盾,為何又要以矛相攻?皇帝的信譽難免要受損。在這種情況下,皇帝也會象唐高宗李治那樣把罪名推到上官議們的頭上,也就是動用尚方寶劍的大臣身上,丟車保帥,殺之以平息輿論。
所以說,尚方寶劍的持有者只要是有點智慧,聰明一點,都會躲著免死金牌。這並不是因為尚方寶劍的法律効力不夠高,只是因為持有者還要顧慮到那個賜予自己“法律效力”的天子。
那麼,持有免死金牌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為所欲為呢?一般情況下是這樣,有勢卷罩著,奈何不了他。但是,凡事有度,過為己甚。禍惹大了,捅到皇帝那兒,就要看皇帝的決斷了,免死金牌算不算數最終還是要由皇帝說了算。這就是皇帝至高無上,法律、祖制都可以改,何況此焉。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江山穩定之時大封功臣,公六人,侯二十八人,並賜鐵卷。但是,後來朱元璋擔心自己死後幼帝制服不了權高望重的功臣們,於是尋找種種藉口,殺戮功臣以消除隱患。獲賜免死金牌的李善長、藍玉等人被送上了斷頭臺,顯赫的馮勝被朱元璋賜毒酒毒死。
清朝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之前也向朝廷討要了所謂的尚方寶劍,並且得到了賠款、割地的授權。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的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兩項實權被剝奪,拔掉三眼花翎,收回黃馬掛,成了清廷的替罪羊,那所謂的尚方劍也沒起什麼護身作用。
綜上所述,尚方劍與鐵券是有很高的法力。但是,這兩者都是源於皇帝,不過是為了籠絡功臣人心,維護皇權為目的,它們是皇權的延伸,但決不能讓它危害到皇權。尚方寶劍和免死金牌再厲害,最終還是要受制於天子,一切由皇帝拍板定奪。
這麼說來雖然你得到了免死金牌、尚方寶劍,但是生殺大權還是在皇帝手裡。看似高大上的東西只是變成了榮譽的象徵,沒能發揮其真正作用。搞不好用錯地方反而連累自己。你說得到這兩樣東西是幸,還是不幸。
揭秘:包青天為什麼不可能有“尚方寶劍”
在一些電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對尚方寶劍的描寫,比如《包青天》中的包公就有一把尚方寶劍。
在中國歷史上真的有尚方寶劍存在嗎?尚方寶劍究竟是哪些人用的?這個問題要從秦漢時期說起。
“尚方”是專門為皇室製造刀劍兵器和珍服器玩的機構,秦已有之,漢負盛名。由於“尚方”所制的寶劍,鋒銳無比,利可斬馬,所以又被稱為“斬馬劍”。
影視劇中包青天手持尚方寶劍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禮法,由於尚方制劍只能由皇室使用,所以這種寶劍從產生之初就被賦予了皇權和特權。
“尚方寶劍”的稱謂源於西漢成帝時,據《漢書·朱雲傳》記載,直言敢諫的朱雲希望皇帝賜給他一把“尚方斬馬劍”,用以誅殺皇帝的老師安昌侯張禹。
尚方寶劍
結果朱雲不但沒有得到“尚方寶劍”,反而差點丟了性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折檻朱雲”的故事。在漢以後的幾個朝代中,用“尚方寶劍”誅殺奸臣賊子仍然只是人們心目中的美好願望。
以尚方劍為名,象徵專斷權力,並有隆重的授劍儀式開始於元代。據《宋史》記載,在忽必烈時,道士張留孫以神道治癒了皇后的病,“帝后大悅,命尚方鑄寶劍以賜”。
此時的“尚方寶劍”雖有專斷權力的象徵,但還沒有被用於政務和軍事。
建立尚方寶劍制度,並賦予以專斷、專殺和便宜行事的權力,開始於明朝萬曆。
尚方寶劍
據《明史》記載,萬曆20年,寧夏叛亂,萬曆皇帝先後賜總督魏學曾、巡撫葉夢熊尚方劍督戰,結果戰勝。
自此賜尚方劍,授予專斷、專殺和便宜行事權力做法開始逐漸頻繁起來。
“尚方寶劍”反映出的是一種人治觀念。縱觀歷史,在漢唐盛世,政治清明時期,“尚方寶劍”只是人民思想中的象徵物,在明朝中後期,他才成為現實中的一種制度。
真實的包青天生活在宋朝,是不可能有“尚方寶劍”的。
副標題#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