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983年第一期《貴州醫藥》雜誌記載,一位十二歲的農村女孩,連續三天吃發了芽的馬鈴薯,出現頭痛、腹痛、頻繁嘔吐,伴抽搐,四次停止呼吸,面色青灰,嘴唇發紺,四肢厥冷,心律不齊。2010年第五期《福建農業科技》有文指出,嫩綠的莖葉、外皮,特別是胚芽中均含有龍葵素,在馬鈴薯塊的胚芽裡和受陽光照射變紫青的表皮裡,龍葵素含量極高,不能用來餵豬,人更不能吃。查閱近三十年中毒事件,有好幾百起。認知侷限有時是笑話,有時要命。馬鈴薯在休眠期是無毒的,它們休眠期只睡覺,不發芽。其休眠期長達三個月以上,如果管理得當,可以更長。
馬鈴薯在歐洲流浪了一百年才成為重要的糧食作物。這要感謝法國農學家安·奧馬曼奇。安透過長期觀察和實驗,發現馬鈴薯不但能吃,還可以做麵包、麵條。對於種植的推廣,法國國王和王后,沙皇尼古拉一世都作出過貢獻。俄國1842年發生饑荒,尼古拉一世強令農民種馬鈴薯,早就不耐煩的俄國農民發動了著名的“馬鈴薯暴動”。當時,尼古拉一世根據財政部的建議,下令在數省設立馬鈴薯育種地段,按公有方式種植馬鈴薯。這引起官屬農民的懷疑,以為要他們重新當農奴。這成了葉卡捷林堡、皮爾姆、喀山、諾夫戈羅德省等地農民暴動的導火索。尼古拉一世盛怒之下出動軍隊,馬鈴薯在槍聲和血淚中慢慢被農民接受,在土豆加牛肉的美味中,土豆猶如家庭成員,再也沒曾分開過。
幾百年來,科研人員對馬鈴薯的研究從未停止。2019年,由德國、秘魯、英國、西班牙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對八十多種馬鈴薯進行測序,以此確認馬鈴薯起源。他們測序的馬鈴薯不僅有現代的,還有保存於1660年至1896年之間的樣本。
來源: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