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位武狀元,6年時間狀元及第,但接下來的事令人唏噓不已

古代人才的選拔制度中,科舉制度還是很有效的,它能讓底層的優秀學子走上仕途,為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培養了大量的人才。

古時透過科舉考試取得第一名被稱為狀元,而這裡面又分文狀元和武狀元。武舉是在唐朝的時候武則天創立的,在清朝的時候是武舉的興盛。

今天,就來說一說歷史上最後一位,也是最悲情的一位武狀元,張三甲。

張三甲,清朝直隸幷州人,他出身在一個清貧卻又尚武的家庭,自幼習武。不論是槍、刀、劍、戟,還是弓箭那是樣樣精通。

他臂力過人,百斤的大刀在他的手裡能揮舞起來毫不費力。他只用了六年時間就考取了武狀元,得授一等侍衛。

殿試中,他的表現震驚考官

能成為武狀元那當然要有一些能震得住人的東西。當時在殿試中,他在考場的表現給在場的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手提一柄180斤重的大刀,威風凜凜。擺定架勢後開始揮起大刀,前後左右寒光閃閃,只見刀光,不見人影,刀舞風生,寒光奪目。

一會兒蛟龍潛水,人刀伏地,如驚濤滾動;一會兒鯤鵬展翅,凌空於半空,似有直上雲霄之勢。

令人目不暇接,就這樣揮舞著很長時間,也不見他有一絲疲倦之色,所謂天生神力大概就是如此吧。

最後一位武狀元,6年時間狀元及第,但接下來的事令人唏噓不已

武舉選拔,難度猶如千軍萬馬過鋼絲

如果說文舉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武舉就是走鋼絲,得武舉的難度,絲毫不比讀書應試來的輕鬆。

武舉考核的第一項往往就是就是力氣,考核中有開弓,武刀,掇石三項,開弓分48公斤,60公斤,72公斤。

刀有80斤,100斤,120斤,必須貼前胸和後背刷出花,清朝武狀元徐華清訓練用刀就達到127斤。

掇石就是搬石頭,有200斤,250斤,300斤,考試時必須把石頭從地上提起來,起碼得和膝蓋高,更猛的可以高到胸口。

光是力量的要求一般人就根本無法做到,即使是民間的武術高手大多也可能在武舉的第一關遭挫。

最後一位武狀元,6年時間狀元及第,但接下來的事令人唏噓不已

但是力量考核只是第一項,在武舉考試中只是基礎,弓馬嫻熟刀法槍法出眾才是王道。《新唐書·選舉志》記載,唐代武舉選拔標準專案主要有四項,負重,騎射,步射,馬槍。

負重之前已經提過,步射方面宋代弓箭手要求在六十步的距離用73公斤的弓射中目標,相比之下奧運會也不過是在七十米的距離用二十公斤的弓進行射擊。

騎射就是在賓士的馬背上朝指定的目標射箭,比起步射難度更高,馬槍的考核內容則是手持一根六米長重八斤的大槍,在飛馳的馬背上將四個木頭人頭上的木板刺落,而木頭人不許倒。

到了明朝隨著科技的發展除了上述這些冷兵器測試外,武舉還增加了地雷,火藥,戰車等專案,兵法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以上這些考試內容選出來了武舉人那的確是貨真價實,非常能打的。

最後一位武狀元,6年時間狀元及第,但接下來的事令人唏噓不已

光緒欽點武狀元,奈何天妒英才

張三甲在殿試中出色的表現,讓光緒帝很滿意,當場欽點他為武狀元,想要讓他為朝廷效力,可惜他在高中武狀元,其妻楊氏喜產貴子的雙喜日子裡,卻因病去世。

張三甲雖然沒有為朝廷做出什麼貢獻,可是當年在殿試中張三甲把一柄大刀耍得如此威風,給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當年打敗天下無敵手的名號更是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1901年,清朝廷認為武科沒有多大作用,下詔永遠停止。武科舉經歷唐、宋、金、明、清數朝,至此終於走到了盡頭。而張三甲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名武狀元。

讀者們,關於武狀元張三甲,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10 字。

轉載請註明: 最後一位武狀元,6年時間狀元及第,但接下來的事令人唏噓不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