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斷案歇後語
包公斷案鐵面無私這句歇後語,就是民間讚美包拯在處理百姓的案件中,不會被情感因素左右。更不會因為個人的想法影響整個判決,包拯執法嚴明,從來都只以事實為依據,按事實說話。
包公鐵面無私
有一天,包拯受理一場侄子告伯母不認親侄一案,都說清官難斷家務事,這一次包拯有將怎樣展示他的鐵面無私呢。
原來有戶人家,哥哥劉天祥娶了楊氏,而這楊氏是二婚的,有一位女兒在身邊,哥哥家就沒再要孩子。這弟弟娶了張氏生了個兒子叫安住,安住兩歲的時候,就給他定了娃娃親,是鄰居家的小女兒。
嫂子楊氏想要等女兒長大找個女婿,順便分點家產。所以就和劉安住關係不是很好,有一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官方就下官文,讓居民分戶減口,弟弟就帶著自己的妻女背井離鄉去了,並讓鄰居寫了兩份合同書,說等日後相見的時候,家產再分,兄弟二人共享。
和多年過去,弟弟的兒子劉安住長大了,但是他的父母都不在了,為了讓父母屍骨歸鄉,他決定回老家,沒想到這伯母楊氏動了歪念,想要獨自一人霸佔家產,她騙走劉安住的合同書,翻臉不認人,還讓人打他。
人們同情孩子的遭遇就讓他去找包拯,在公堂上,楊氏一家一口咬定從來沒有合同書,包拯說他們是你的親人,卻把你打成這樣,我來替你討回公道,這劉安住是好人,他沒有同意包拯打自己的伯母,包拯說我知道這孩子是來騙家產的,你們先回去,我一定好好處罰他。
第二天包拯讓人散佈劉安住在監獄裡去世的訊息說是讓楊氏的毒打所致,還說要是楊氏認為這是自己的侄子就拿點錢賠償了,要是不承認,那就是故意傷人罪,是要關大牢的,楊氏非常害怕,就去承認,包拯問有證據嗎,楊氏才拿出合同書,這下真相大白。
包拯表彰劉安住的孝道將劉氏的家產判給劉安住繼承。
包公的故事
有一個無賴,把一個普通老百姓告到包公那裡,保證知道這位老農是無辜的,就答應一定會幫老農洗刷罪名,也會讓那個無賴得到應有的懲罰。
包公的故事
包拯告訴農民,你照我說的做,回家以後把自己家中的牛殺了,你留一部分自己吃,其他部分你拿到市場上去賣,然後換一些錢自己用。
按照當時宋朝的法律在民間私自殺耕田用的牛市犯法的,是可以被告上朝廷的,但是在包拯的許可下,那名老農就真的回家吧牛殺了。
第二天,包拯就得到有人控告農民殺了牛的訊息,包拯微微一笑,王朝馬漢,給我把這個舉報的人抓起來,人們都蒙了,說包公你怎麼不去抓那個犯法的農名啊,包拯說農民殺牛是經過我的允許的,倒是你,為什麼把農名家牛的舌頭割了。
這下告狀的人啞口無言,被這突如其來的問題弄得驚慌失措,只能把想要害老農名的事件從實招來。
在場的人沒有不佩服包公斷案的,原來包拯用了一招引蛇出洞的妙計,他假裝不知道有人要害農民,故意賣個破綻,讓這人一位自己的計謀得逞。包拯乾脆將計就計,來個欲擒故縱,最後再來個甕中捉鱉,殺他個措手不及,還農民一個公道,給不法分子應有的懲罰。
其實包拯在就到牛舌頭被割的報案後,就有了一些眉目,可以說策劃的著一些,就是等著被法分子自投羅網的,這一前一後的妙計足以見得包公斷案手段的高超。
包公的鍘刀歇後語
包公的鍘刀不認人這句歇後語說的就是包青天的鐵面無私,在斷案上,剛正不阿,在中國古典名著《三俠五義》中開封府包拯最高的刑具就是這三口鍘刀。
包公的鍘刀
傳說當年宋仁宗親自給包拯的權力,見到這三口鍘刀就是見到了當今聖上,而且這三口鍘刀可以先斬後奏,當時朝中大臣沒有不怕這鍘刀的,這三把鍘刀分別可以斬殺不同身份的人。
龍頭鍘,可以鍘皇親國戚,就算太子也不在話下;虎頭鍘則是為朝中的貪官汙吏準備的,對那些危害國家安全的奸賊臣子,這是等待他們的下場;狗頭鍘則可以處置一些地方官員,無賴。
這三口銅鍘是在清朝的《三俠五義》中流傳開來的,之後被運用到各種戲劇當中,加了不少的修飾和美化,但凡有包拯出現的藝術作品中,鍘刀的描述都是一大亮點,包青天的故事被不斷改編,樣式也越來越多,但是隻有這鍘刀是數百年來不曾變化的,詩中扮演包拯剛正威嚴形象的象徵物。
在諸多元雜劇中都有包拯用鍘刀處理犯人的場景,但是在元朝其實是沒有鍘刀這種刑具的,甚至沒有腰斬這種死刑,可能是元朝的統治者橫行不法,私自用鍘刀用刑,所以在當時社會留下了這樣的影響。
到了清代,在《三俠五義》的說明解釋後,人間更相信包拯和三口鍘刀的;聯絡密切,文學作品對文化的傳播,人們價值觀的改變,甚至是後期一系列文化風氣的傳承都有極大的影響。
包公的臉譜
戲曲中的臉譜往往是依據人物的個性而制定的,有一種誇張的變現手法在裡面,包拯的臉譜是黑色的,代表他鐵面無私,正氣凜然。那麼包公的臉為什麼要塗黑呢?
包公的臉譜
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包拯小的時候在鄉下放牛,在路邊睡著了,結果被馬踩傷,留下了傷痕,就是在藝術表現上的月牙。
另外根據郭維庚的記載來看,包拯原來的名字叫包文正,他長大的後對著鏡子裡的自己說我叫包文正,那就是我將來做官的時候要公正,要不畏強權,愛戴百姓,他在自己額頭上畫了一個太陽,太陽裡又畫一個月亮,他認為這樣子才是當官的樣子。
有一天,嫂子看到包拯的臉笑哭了,包拯問嫂子自己這樣像不像清官,嫂子說應該把下面的臉塗黑,他覺得這樣和剛強,就在孩子面前展示,包拯小時候是孩子王,結果把小夥伴們都嚇了一跳,不知道他是神是鬼,他對孩子們說,我將來要扶持大宋為民伸冤,包拯還指著一旁農民的鍘刀,說有誰不服的,我就用鍘刀鍘他。
之後戲劇舞臺上,鍘刀就被藝術化成龍頭、虎頭、狗頭鍘,這鍘刀對那些貪官汙吏來說就是噩夢一般的存在,一想到自己要是繼續犯錯,有朝一日一定會死在鍘刀下。
在京劇裡,包拯嘿嘿的額頭上有個很大的月亮圖案,傳說包拯小的時候家裡窮,放牛的時候給牛踢了,但是早期的戲劇舞臺上包公的臉譜是沒有月牙的,到了清朝末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希望救星來拯救自己,就希望包拯能夠青天轉世,將臉譜加上了月牙圖案。
包公打鑾駕
《打鑾駕》是京劇的重要劇目,跟這個內容差不多的有川劇的《打鑾清宮》,漢劇的《打金鑾》,另外滇劇、秦腔、河北梆子等都有這個劇目,這些劇目的內容都是根據著名的古典小說《三俠五義》中的第久回合和第十五回合所改編的,但是又與原著有些不同。
周杰飾演包拯
在原著中,被包公鍘的是國舅龐昱,龐昱是龐太師的兒子,但在戲曲中的國舅卻是馬龍;原著中是寫國舅龐昱憑藉自己的權勢剋扣賑災的糧食,強搶民女,有人把龐昱的罪名告到了包公的府中,包公上奏皇帝,想要親自去查賑,並且讓公孫策來設計御賜的同鍘以此來震懾那些貪官汙吏,戲曲中將此段改編成了馬妃千般阻攔不讓包公去查賑,裡面的劇情相當曲折,從而體現出包公的鐵面無私的辦事方式。
我們來看一下在戲曲中這段的大概內容吧。戲劇中稱在宋仁宗的時候因為三年的乾旱,使得陳州顆粒無收,政府發放糧食和錢幣來救濟百姓。皇帝先是命令馬龍前往賑災的地區,馬龍仗著馬妃的勢力,在陳州胡作非為,還剋扣了百姓的糧食。災民高發了馬龍的行為,皇帝大怒,即刻召回了馬龍,命包拯去查辦關於剋扣的事情。包拯先是不願意去,但是最後發現不能推辭於是奉命前往陳州。馬妃知道包拯鐵面無私,如果讓包拯知道了這些事情,恐怕國舅的地位不保,自己也可能失寵,於是就設計來阻攔包拯出行。
包公臉為什麼是黑的
有很多人問包公的臉為什麼是黑的?這只是個傳說而已,《宋史》中並沒有過多的描述包拯的外貌,所以說包拯長得應該是與常人無異的。包公的黑臉傳說是因為文曲星拿錯了臉譜。北宋末年,民不聊生,百姓處於水生火熱之中,玉皇大帝便派赤腳大仙下凡做皇上,可是赤腳大仙習慣了天上的神仙日子,不願下凡,於是玉帝便答應他派文曲星和武曲星一起下凡陪他。
包拯劇照
赤腳大仙下凡後便是宋仁宗,宋仁宗一生下來便哭鬧不止,其實是赤腳大仙為了催文曲星武曲星下來才鬧的。於是玉帝急忙派他們倆去南鬥星君那裡拿臉譜投胎。他們去拿臉譜的時候碰巧遇上南鬥星君正在興致勃勃地下棋,所以南鬥星君沒有功夫理他們。文曲星等得不耐煩,便自己去南鬥星君的臉譜袋裡胡亂拿了一張臉譜,便急匆匆下凡去了。不想他拿到的卻是武士的臉譜,於是下凡後的文曲星成了黑臉的包拯。
包拯生下來的時候,滿臉烏黑,就如同鍋底一般。父母嫌棄他,便把他丟到路邊。他的嫂嫂看他哭鬧不止,甚是可憐,便把他抱回家撫養長大。所以包拯一直叫他的嫂子為嫂娘。長大後的包拯不負嫂望考中狀元。他為官清廉,剛正不阿,被世人稱作“包青天”。
再說說武曲星,因為武士的臉譜已經被文曲星拿走了,南鬥星君只能把文士的臉譜拿給他。於是下凡後的武曲星便是白臉。
包公廟
包公是人們對北宋時期清官包拯的敬稱。隨著各種形式的傳播,尤其是電視劇和戲曲的廣泛傳播,人們對包公這個詞不但不陌生,反而對他的鐵面無私、執法嚴明的象非常熟悉。因此,有些地方為了紀念包公修建了包公廟,有些地方則是建包公廟為了保地方的平安,所以包公廟在全國也有好多座。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不同的包公廟。
包公廟
首先來看看位於香港地區的包公廟,香港的包公廟位於灣仔的隆安街,創建於清同治時期。這座廟的規模不大,殿上有包公的神像,人們主要是上香為主,不準備其他的祭品。據說,在建廟的時候,香港的貪汙風氣旺盛,經常有很多的冤案發生,因此民間的人們都來供奉包公。更有傳說,香港的檢察官在每次為別人伸冤之前必定會來跪拜包公,因此民間包公在天有靈,所以廟中的香火十分旺盛。
其次,再來看看位於福州的包公廟,福州的包公廟在一個名叫高湖村的小村落中。雖然包公沒有來過福州,但是在高湖村的小巷中卻又一座包公廟。據當地的老百姓說,是因為村裡有一位文人在開封當官的時候,跟包公是好友,關係非常好。等他回到福州後不久,聽到包公去世的訊息非常難過。為了紀念包公,表達自己的緬懷之情,於是就捐資建立了一座包公廟用來紀念包公。這座包公廟儲存十分完整,屬於全封閉式的結構,觀眾們在裡面聽戲看戲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