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缺月掛疏桐 蘇軾留侯論
蘇軾缺月掛疏桐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蘇軾畫像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是蘇軾被貶黃州在住所定慧院所作,是其明志的一首詞。蘇軾當時被貶,可見心境很是鬱悶,缺月、疏桐、幽人、孤鴻道盡心中淒涼。後四句“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卻表達了自己志存高潔心存高遠不與流俗同流合汙的心境,也表達了自己對現在這種不好的境遇的一種預見性。
因為烏臺詩案蘇軾險些被殺,之後就被貶黃州,《卜算子﹒缺月掛疏桐》也是誕生於此,蘇軾當時一個人孤獨悽苦,親戚朋友都不在身邊,雖然是被貶但是也和被監視被軟禁差不多,連個話衷腸的人都沒有,所以詞中才以幽人、孤鴻自居,以景喻情,以物喻人,短短數語就將蘇軾當時的情境點畫出來。
跟著詞句,想想當時的情景,一個頭發花白的男人孤獨的坐在窗前,窗外殘月如鉤,映襯著院子裡輸液落盡的梧桐樹,怎一個淒涼了得,而這個坐著的男人內心也是不平靜的,此刻他的思緒百轉千回,一時想到自己的境遇想到自己的不得志,內心愁苦不堪,但轉念自己經歷的這些終歸會過去,絲毫不能動搖自己的想法與目標,內心又迴歸平靜與堅定。
《卜算子﹒缺月掛疏桐》中的最後兩句“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成了千古絕句,道盡天下清流人士的決心,成為很多仁人志士的座右銘。
蘇軾留侯論
蘇東坡從司馬遷的史記裡截取了張良幫助漢高祖成就統一天下大業的故事,揭露忍小而思大謀,等候敵人鋒芒過後勢力衰敗這兩個策略的道理。文章論述講理,引經據典,起承轉合,跌宕起伏,文風雄略大氣。
蘇軾雕像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文章開頭就直奔主題,寫到具有宏偉抱負的人往往胸懷廣闊,能做到真正的寵辱不驚臨危不懼。接著寫張良遇到一位橋上的老人,被後人臆測為仙人,但是蘇東坡認為這位老人也可以是秦國的智者,為了檢測張良的脾性而故意羞辱張良。蘇東坡提出對待秦王應該讓秦王充分滿足他的優秀嬌縱之心,縱其鋒芒等到後期開始衰敗再開始謀略對付秦王,這樣的策略才是真正謀略。
張良選擇刺殺秦王,能逃脫實在太僥倖了,也是下下策。蘇軾認為張良應該珍視自己的生命,做深謀遠慮之事,要有長遠目標,而不是冒險。老人唐突冒犯張良,可是張良卻沒有生氣,這也是張良從秦國危險情勢下逃脫的原因。文章末尾再次羅列古代國君的品德,指出能成功都是因為有足夠的氣量。前代漢高祖成功項羽失敗的對比,再次強調張良的氣度。最後寫張良的外貌和內在不同,讚美了張良的優異品質和才德。
這篇文章對張良的評論有著獨到見解,並沒有簡單的敘述他的事蹟而是特別立意張良的忍耐,是為了表明君主應該有更廣闊的胸懷氣度才能成為明君的觀點。
蘇軾的人生觀
蘇軾,出生於公元一零三七年,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之一,他所創作的詩詞至今仍為人們所傳唱。如若要提及一個人的人生觀,就不得不提及他的人生經歷,因為人生經歷是會改變人的觀念。蘇軾的一生更是充滿了荊棘,但也是這些生活中的荊棘才讓這位詩人在詩的領域裡創作出一首又一首的奇蹟。
蘇軾圖片
蘇軾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父親對蘇軾兄弟的教育是充滿了期盼的,連女兒小妹也因為處於這樣的獨特氣氛中成為一個才女。蘇軾正是因為飽懷著對國家與百姓的熱情,所以決意投身於官場中。在朝廷的選拔考試中一舉成名,此時的蘇軾人生觀是樂觀,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期待。
然而官場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蘇軾是一個擁有獨特思想的人,在向在位的君主提出自己的主見後,卻被君主調離京城,開始了自己苦悶的外放生活,此刻的蘇軾人生觀是不明朗的,鬱悶的,一片低沉的。
或許有的人會因為遇到困難後便從此不思進取,然而蘇軾卻讓所有的人相看,他沒多久之後立即將自己的人生觀進行一個調整,在被貶地區結識好友知己,用自己的才華向眾人展現自己新生活的開始。此刻蘇軾的人生觀又是一片光明,即使官場不得意又如何,蘇軾照樣有自己獨特開朗的人生觀,他還默默地用自己的人生觀感染著周邊的眾人。這就體現在當他有為難之時,不少人為他挺身而出,不計後果。
一代詩人蘇軾的人生觀總的來說是樂觀的,向上的,更是豁然豪放的。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人生觀,才創作出了不同的詩詞為人樂道。
蘇軾楷書
蘇軾是宋朝時候的大文學家,同時他在書法上的造詣也處於巔峰,雖然在楷書四大家裡面沒有蘇軾,但是這並不能說明蘇軾的楷書不好。首先蘇軾的楷書用的拙筆比較多一點,而且佈局過密,是普通大眾覺得他的楷書拙而不精。他的楷書水平僅次於二王。
蘇軾楷書作品《羅池廟詩碑》區域性欣賞
在四川眉山的三蘇祠,有著歷代碑刻150多通,其中有88通是蘇軾的手跡。其中最著名的是《羅池廟詩碑》、《表忠觀碑》、《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為蘇軾楷書的四大名碑。每通碑都在兩米以上,每個字的大小都在10釐米以上,被世人稱作擘窠大字。
《羅池廟詩碑》,後世又稱譽為“三絕碑”。蘇軾晚年被貶到了廣東惠州,應柳宗元的請求而寫了這個碑的讚詞部分。《表忠觀碑》,是蘇軾中年時的作品。
《表忠觀碑》四通,八面刻,但是其中三石已殘,但是它也是全國目前已知僅存的最完整的石碑,當然也因為它保留的完整性,因而更顯得珍貴無比。《醉翁亭記》、《豐樂亭記》,共8通,其碑文都是由歐陽修寫的,蘇東坡謄寫的。
世人很多知道蘇東坡的行書首屈一指,但是卻不知道蘇東坡的楷書如何。蘇軾楷書的特點就是點畫造型皆隨心走,不死守楷書法則,每個字都帶著隨性,筆鋒瀟灑,這也與蘇軾的性格有關。透過這些碑文就知道,其書法中的楷書造詣絕不輸於其他大家。
蘇軾被稱為什麼
李白被稱之為“詩仙”,杜甫被稱之為“詩聖”,這兩位的這兩個稱號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可謂是婦孺皆知吧。可是有了“仙”有了“聖”還有個“神”應該是誰呢?人們是把蘇軾稱之為“詩神”。
蘇軾畫像
蘇軾能被稱之為“詩仙”不僅是因為他是一位傑出的文學,留下了無數為人稱讚的詩詞,還是因為他是一位很厲害的文學批評家,給他人的作品以見解,促使他們也成長成一位成熟的詩人。
蘇軾的“神”不是神在他是一位曠世奇才,而是“神”在他那獨特的文學見解。比起文學帶來的“風花雪月”他更加看重文學具有的社會功能。蘇軾一向反對“貴華而賤實”,覺得文學的創作者是要有一定的社會生活感受。他在《答謝民師書》中寫道“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這些,表明了他覺得寫文章必須敢於革新以及獨創。蘇軾也覺得文藝的創作技巧是需要探討的,他在《答謝民師書》用“求物之妙如繫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這樣的話來表達。蘇軾的文藝觀更直觀的感受就是在他的創作中。在作品中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感想還有對人的教導。
多去看看蘇軾的文學作品,體會他的獨特之處,有了這些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他才能被人稱為“詩神”。這是大家對於蘇軾的文學功底以及文學態度的一種最直接肯定。
日喻 蘇軾
《日喻》是蘇軾時任徐州知州時所作,蘇軾的議論文善用比喻的手法,此篇也不例外,從一個盲人認知太陽的事例做比喻來說明凡事要親自觀察多角度考證,不要以耳代目偏聽偏信,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取完整的資訊,進而得到正確的認知。
影視劇中蘇軾形象
文章非常生動的說明了缺乏實踐經驗毫無親身感受,只憑道聽途說的經驗與材料就對事情做出盲目的結論,到頭來是不能還原事情本質與原來面目的。蘇軾的這篇《日喻》強調了深入實地調查論證的重要性,告誡世人要想求得真學問就得先求實。
文章以敘述一個盲人認識太陽的寓言故事為開始,因為故事很生動極富感染性,雖然是抽象的,但是依然顯得很真實很有說服力,以此為論據得出知識的認知來源於感性的經驗,而不是單靠間接經驗,否則就會像盲人那樣鬧出笑話,混淆不同事物的屬性與本質。單有感性經驗也是不夠的,還要親身實踐感受多方探索才能夠掌握事物的本質,進而得到求知的根本。
蘇軾又以南北方人習水的寓言為論據,闡述在求知的過程中是要透過長期的不斷的實踐的,求知的道路沒有捷徑不能一蹴而就,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學不到真正的知識。
蘇軾的《日喻》以寓言做論據夾敘夾議深入淺出,讓人很容易就理解他所要表達的道理。兩個寓言故事代表學習的兩個階段。最後一段是全文的總結,表述了蘇軾的觀點:長學問不是隻靠讀幾本書就行的,要觸類旁通雜學兼收,既要有感性認知又要長期實踐。其實文章背後的意思是針對王安石以經術取士而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