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嚴查幼兒園小學化傾向」可能會給幼兒教育帶來怎樣的影響?
利益相關:教育學專業,教育行政從業者,孩子在幼兒園,妻子教小學。
理論上,兒童心理發展有幾個特徵:
順序性。兒童心理發展一般遵循“感知、運動、情緒、動機、社會交往、抽象思維”這樣的大致順序,是從低階到高階、從簡單到複雜、從現象到實質的過程,不同孩子的發展可能加速或延緩,但發展的順序或程式不能改變。
階段性與連續性。兒童在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徵,但各階段又保持連續性,前一階段會出現後一階段的萌芽,後一階段會保留前一階段的痕跡。比如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進入具體形象思維階段,但仍會有幼兒期的知覺思維。
不均衡性。一方面孩子的心理發展有關鍵期,在關鍵期掌握某項能力相對容易,提前或錯過後再想掌握就要付出更多努力,比如 2-3 歲是口頭語言關鍵期,4-5 歲是書面語言關鍵期。另一方面男孩和女孩的發展速度不均衡,如女孩 10 歲進入青春期,男孩 12 歲才進入青春期。
穩定性與可變性。兒童的心理發展有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可能一夜長大。教育影響施加到孩子身上,可能過一段時間才會顯現出效果。
個別差異性。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兒童發展雖然整體上有規律可循,但具體到每個孩子,仍需要家長細心觀察判斷。
這裡面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
第一點是關鍵期。孩子入園和上小學的年齡、每學期的學習大綱,這些都不是隨意定的,是全世界和國內大量教育專家進行大量研究才確定的,保證可以給大多數孩子在適當的年齡學習適當的內容。幼兒園小學化違背孩子心理發展的關鍵期規律,一方面幼兒學習小學知識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另一方面幼兒本該用於發展感知、運動、情緒等能力的時間被擠佔,錯過關鍵期後很可能影響其成人後的生活、學習。
第二點是個別差異。每個孩子發展的快慢不一,學會走路、說話,掌握交流能力等的時間有早有晚,這是正常的。有研究表明,不論各項能力發展的早晚,兒童在 6 歲時基本達到接近的水平,不同兒童間的差異會變得很小。家長往往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作比較,或歡喜,或憂心,其實大可不必。天才很稀少,有缺陷的也不多,絕大多數孩子是正常水平。教育,就是靜待花開,急不得。
現實與理論永遠是有差距的。現實中為什麼會產生幼兒園的小學化傾向呢?
家庭教育的盲目性。能主動學習教育常識並按照教育規律進行家庭教育的家長還是少數,大多數家長是憑經驗教育孩子的,但他們的經驗往往靠不住,其教育方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超前學習或者俗話說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是這種盲目性的體現。在很多家長看來,自己的孩子會些同齡孩子不會的東西,就是自己教育的勝利,卻從來意識不到孩子為提前掌握這些東西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
政府對學前教育的長期忽視。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政府毫不重視學前教育,當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需求突顯之後,就出現了沒有合格教師,沒有教學規範的局面。幼兒園無力對抗家長的錯誤觀念,只能迎合,不教寫字算術家長會認為錢白掏了。甚至很多教師沒有開展幼兒活動的能力,不教寫字算術就沒法組織教學活動。
商業培訓機構的過度炒作。”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固然是部分家長的心理需求,但真正讓這句話火起來的,還是商業培訓機構,它們從這句話中看到了家長的恐懼,看到了商機,於是用這句話嚇唬家長,於是越來越多的家長知道了這句話,越來越多的家長對這句話篤信不疑。
小學的推波助瀾。當小學一年級教師發現大多數孩子都已經掌握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就會對這些內容一語帶過,甚至直接跳過。這又綁架了那些反對幼兒園小學化的家長,你不讓孩子在幼兒園裡學小學的東西,到小學老師不講可怎麼辦?於是惡性迴圈,所有家長都被綁架了。這種局面是如此荒謬,我的同事和教育學專業的同學都對此頗多感嘆。
幼兒園小學化對孩子有哪些危害呢?
提前學是在做無用功。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只能在剛進入小學時有所體現,就是孩子學習起來比較容易,比那些沒有提前學習的學生學習好。但到了二、三年級,這種優勢就將消失,因為那時學生們將重新站到相同的起跑線上。只能在一年級保持優勢實際沒什麼意義。
造成幼兒心理發展缺陷。在幼兒園學習小學的教學內容,實際是讓小學擠佔幼兒園的時間。幼兒本來應該在幼兒園裡重點發展感知、運動、情緒等能力,培訓良好習慣,為良好的性格和人格奠基,但小學化嚴重的幼兒園往往忽視或者沒有時間去組織幼兒活動來發展這些能力,而一但錯過視窗期,這是無法彌補的。也許無法從外表觀察,但這會在關鍵時刻暴露出來,並在潛意識和性格中影響孩子終身。人的兒時經歷對人生具有重要意義,很多成年人的心理問題都可以從兒時經歷中找到原因,這在西方已經成為公眾的常識,所以西方家長很注意保護孩子的心理。幼兒園小學化對孩子的影響也許不是致命的,但避免幼兒園小學化無疑會讓孩子更健康更幸福。
造成幼兒心理壓力過大。讓處於知覺思維階段的幼兒去掌握形象思維的知識,是非常困難的。他們很難理解,即使記憶也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在學習過程中也將體會到較大的挫敗感。幼兒心理不成熟,抗挫搞壓能力很差,過大的壓力不利於形成自信積極的性格。大家都說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道理其實都明白。
造成兒童不良的學習習慣。小學低年級是培訓學習習慣的好時機。超前學習的孩子,在小學低年級學習時會對自已的學習能力和學習任務作出錯誤的判斷,誤認為自己學習能力很強,學習任務很簡單,但這只是錯覺。小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本來就差,加上這種錯誤的判斷,更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認真的不良習慣,難以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到高年級開始學習新內容時,必然茫然無措,如果再被其他同學超越,更會造成較大的心理衝擊。
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的“雙生子爬梯實驗”:雙生子爬梯試驗
實驗的物件是一對雙生子,其中一個雙生子從 48 周起每天進行 10 分鐘爬梯訓練,連續 6 周。到第 52 周時,他才能熟練地爬上 5 級樓梯。在此期間,另一個雙生子不進行爬梯訓練,而是從 53 周才開始進行爬梯訓練。結果發現兩週後,第二個雙生子不用成人幫助就可以爬到樓梯頂端。
格塞爾的這個實驗表明,兒童的心理主要是一個自然成熟的過程(自然成熟理論),兒童的成長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機制制約的,教育不能改變發展的主要時間程序,只有在兒童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教育才能使發展有所加快。人為地任意提前訓練,可能會在一定時間裡佔有一定的優勢,但由於這種優勢並非自然形成,不一定能長時期地保持下去,並且還可能影響兒童對學習的興趣。
從這個實驗格塞爾得出的結論是:不成熟就無從產生學習,學習只是對成熟起一種促進作用。
但在我們的現實中,很多父母急於求成,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施加各種培訓,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年齡與培訓內容是否相符。在學校教育中也是如此,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獲高分,片面追求高、難、快,本來到了高年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硬要學生在低年級就理解和掌握。為此,他們往往採取高強度的機械性、模仿性、跟隨性的訓練,來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
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就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等到孩子在身心都達到一定標準的時候為其選擇合適的訓練才能快速地促進孩子的發展。而“合適的時候”就是一個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