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
2014年8月,前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的《優秀的綿羊:失當的美國精英教育以及如何擁有富有意義的人生》一書出版在美國引起熱議,一年後,這種思想再度引起中國熱議。
長期以來,中國一些人欣賞美式教育及思想開放的探索精神,因此出現了不少將年幼的孩子送到國外,接受西方式教育。而今年疫情,國外小留學生的數量,確實令人驚訝。
“美國人頭腦中有一套中國學生必須什麼樣的印象。但當真見到中國同學時,他們意識到‘啊,這人也喜歡跑步、看電影、參加各種校外活動。他們不是學習機器’。”
這是來自一位曾留學北大的學生給出的答案。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不少學生既是上了大學,也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任何想法,這包括了中國名校的學子。或許,這也是為什麼這些年中國強調素質教育的原因吧!
曾在北京外交學院教書的馬特·德巴茨,覺得自己的中國學生“與美國學生非常相似,只是處於不同環境”。中國學生重視分數和政治課,而美國學生往往自己做異想天開的事,翻譯詩歌,到外校上博弈理論課或研究獸醫學。不過,美國年輕人的高談闊論,是不是會淪為紙上談兵?
然而,近些年,有人認為中國正採取初步步驟向美式的教育模式轉變,而美國似乎也有些朝著中國的方向發展。當下的教育模式,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不完美。
俄勒岡大學趙勇教授2014年出版的英文書《誰害怕大壞龍:為什麼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優秀(及最惡劣)的教育體制》認為,美國教育改革正朝向更多標準化考試轉變,以考試為基礎的績效制度已成為“美國教育的標尺”。比如:布什2001年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2009年奧巴馬的“力爭上游”倡議等。
雖然,應試教育被很多人吐槽,但是不可否認,應試教育更容易讓教育變得公平,更可以讓社會階層流動。因為,應試教育可以憑藉自身努力減少因貧富帶來的教育差距,而素質教育其實考驗的並不是孩子的智力,更多考驗的是家長的腰包。多數孩子生下來,天賦差異並不是很大,但是因為後天因素的影響,才產生了距離。富人的孩子能夠接受全方位教育,更加適應素質教育帶來的優勢。
然而,美國擁有令人羨慕的素質教育,卻也做出了改變。正是如布什2001年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一樣,想要在素質教育的弊端下,為更多貧窮孩子爭取一份競爭的公平,這或許是美國教育試圖靠近中國教育的原因。
因此,我們不能盲目的否定應試教育,因為多數人正是因為這樣的教育從貧窮中走了出來。
當然,這也並不是意味著素質教育不好,素質教育有著自身的優勢,讓富裕家庭,能夠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而這或許是中國向美國教育靠近的原因。
而這就意味著教育決然不能脫離公平,只有兼顧教育公平,才是當下最合適的模式。也就是說,可能對於窮人的孩子來說,更加適合應試教育,對於富人孩子來說,更加適應於素質教育。所以,中國和美國教育都在吸收彼時的優勢,試圖用對方的優勢來剋制本國教育模式帶來的問題。
應試教育靠努力,素質教育看家庭。
不知道,有沒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學生自己可以選擇一條自己合適的教育方式,從教育選人轉變為人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