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紳的詩意境風格分析 李紳寫憫農詩的背景揭秘

由 希學英 釋出於 經典

李紳的詩

李紳唐朝著名詩人之一,從小跟隨母親飽讀詩書,胸懷大志,二十多歲考取進士進入仕途。但他仕途坎坷,一直到晚年才慢慢的平穩下來。他一生最輝煌的部份是詩歌方面的成就,曾與元稹,李德裕號稱為“三俊”。

李紳的詩

李紳的詩別具一格,題材多樣,有長律和樂府,感情剛勁有力。李紳的詩很多書籍當中只是針對某首詩零星片語的加以評價,其實對於他的詩歌是值得大家加以論述的。

李紳的《追昔遊集》描述了他在仕途上的所見所聞,感慨自己年事已高,很多事情無能為力。他的詩年輕和晚年的時候很多都沒有被記載下來,記載比較多的被收集在《全唐詩》裡面。李紳的詩《憫農》在現代也常常被世人鑑賞,而對於其它的作品則沒有人過多去了解。總的來看,李紳的詩有剛勁有力的一面,又有“恬雅”的風格。他的詩內容十分深遠,曾經有人讀了他的《憫農》之後認為此人有為相的心胸,後來李紳確實做了宰相。

他詩從意境方面看,不拘一格,有長句和短句,有五言與雜言,有樂府與詩歌。他的詩內容主要有“追昔遊”記載自己的所見所聞,一般的詩體很難表述清楚,所以採用的是多形式題材。還有一方面就是他那個時期,受樂府詩和元和體的影響比較大,多以敘事為主導。

李紳是元白詩的重要成員之一,他的詩具有一種和內容相對稱的簡樸風格。常常採用虛實結合,相互映襯的手法,增強了表現力。他的詩表面上讀起來通俗易懂,實則內容深遠,值得讀者深思。

李紳簡介

李紳是唐朝一位著名的詩人,出生於烏程縣,父親李晤曾經是一位地方縣令。他一生命運坎坷,從小父親就去逝了,後來跟隨母親讀書學習。年輕的時候跟隨母親,生活十分艱辛。當時他看到農民每天沒日沒夜的辛苦勞作,卻最終還是吃不飽穿不暖,心中無比憤恨。

李紳像

由於內心的同情與感慨他寫出了千古名詩《憫農》,當時裡面的千古名句“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等詩句流傳至今。

李紳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詩人,一生的官路也十分坎坷,起初應試都以失敗而告終。後來考取進士,才慢慢的進入官場。後來離開京城去了金陵,住在節度使李掎的府中,由於當時李掎野心勃勃有謀反之心,李紳對他有異議,最終入獄。後來直到李掎被朝廷誅殺,他才得以釋放。

李紳最大的成就不在官場,他從小就勤奮好學,雖然為謀求功名考取了進士,但是一生當中官職波瀾起伏。曾經在長安任職過校書郎,後來升職為右拾遺與翰林學士等官職。後來又由於李黨失利,李紳被貶放逐至端州任司馬一職。中年之後在朝中擔任過諸多官職,為朝廷做了不少的貢獻。

李紳不僅是唐朝的一位好官員,曾與一些著名的詩人一起留下了很多千古名詩。當看到農民耕種的艱辛時,寫出了《憫農》詩兩首。這兩首詩成為了千古絕唱,裡面把整個農民的生活狀態描述得歷歷在目。這兩首詩不僅寫出了李紳對百姓生活艱苦的同情與感慨,對當時社會狀態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刻畫。不僅描述了自己的心聲,也說出了勞苦大眾心中想說的話。

李紳寫憫農詩的背景

唐朝著名詩人李紳出生於毫州的烏程縣,從小勤奮好學,憂國憂民。他幼小的時候父親就去逝了,後來一直跟隨母親生活。當時母親一心想他考取功名,進朝為官。在他二十七歲的時候終於考取了進士,當時得到皇帝的賞識,他才學出眾,被任職為翰林學士。從此以後,他就踏上了仕途之路,在官場中起伏度過一生。但他人生最閃光的部份並不在官場,而是成為唐朝一位著名的詩人。

李紳像

李紳出生於唐朝,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詩人。他雖然身處朝廷,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在詩歌方面的成就。曾經有一年夏天,他回家鄉毫州探望親人。當時在毫州正好碰到他的同窗好友李逢吉,李逢吉那時候任職浙東節度使,正好也是經過毫州。兩人久別重逢,都非常高興,相互暢談了一番。

當時,李紳和李逢吉兩人一起登上觀稼臺遊玩。雖然兩人都身處官職,但是心中也是頗多感慨。當即李逢吉站在高臺上不驚感嘆吟了一首詩,意思是如果自己的升官能像登高一樣這麼快就好了。但是李紳卻被下面田野裡辛勤勞作的農民深深感動了,他們頭頂烈日,手持鋤頭辛勤的勞作著。李紳看到此景十分感慨,不禁寫下了《憫農》詩兩首。這兩首詩成為了千古絕唱,一直被流傳至今。

李紳寫下《憫農》,李逢吉聽了之後,心裡暗想李紳詩中暗地裡不是有指責朝廷之意嗎?他雖然表面上與李紳是非常好的朋友,但為了官位卻想利用李紳作墊腳石,再升一級。他回朝之後把李紳寫的《憫農》詩上報給了皇上。當時皇上看過之後召見了李紳,不但沒有怪罪於他,反而還提升了他的官職。


 

李紳的憫農

唐朝著名詩人李紳出生於烏程縣,他是唐朝中書令李敬玄的曾孫,從小勤奮好學。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心想考取功名,為朝廷效力。起初應試都以落榜而告終,直到二十七歲考取了進士,從此進入仕途之路。

李紳像

他在官場上所任的官職可以說不計其數,但一生當中最輝煌的部分不在官場,而在於詩歌上。他曾經與白居易,元稹等著名詩人交往十分密切,後來著有《憫農》詩兩首成為千古名詩。

李紳的《憫農》詩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首詩前兩句寫出了當時風調雨順,春天農民辛勤播種,秋天農民糧食豐收的美好景象。但是後面兩句卻發人深省,既然糧食大豐收,田地沒有一塊是空閒的,為什麼農民還是吃不飽呢?人們不難知道,這首詩深刻的揭露了當時統治者對農民剝削十分殘酷。

《憫農》詩二,這首詩表面上寫的是農民耕種十分艱苦,感慨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這首詩不僅告訴我們每一個人要懂得珍惜糧食,不要隨意浪費糧食,一米一粟都來之不易。但結合《憫農》詩一不難看出,詩人從中暗斥當時統治階級對勞苦大眾的嚴重剝削。

《憫農》詩兩首是一對姐妹篇,詩中描繪的內容與景緻都大同小異,同時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是一樣的。這兩首詩讓人看了之後,不僅把農民的辛苦表現得淋淋盡致,更深層次的表達了農民當時有苦說不出的艱辛。《憫農》這兩首詩在唐朝詩詞當中被評為唐詩十佳中的第八佳,至今在很多的教科書裡面也經常出現,影響十分深遠。

李紳讀音

李紳不僅是唐朝宰相,還是一位著名詩人,他出生於烏程縣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曾經是一個縣級小官員,但在他年幼的時候就去逝了。後來李紳跟隨母親相依為命,他勤奮好學,飽讀詩書。在二十多歲的時候考取了進士,正式進入仕途之路,一生中仕途之路十分坎坷。

李紳的憫農

他與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等人交往十分密切,人生最輝煌部份並非在官場上,而在於他的詩歌創作上。他在歷史文學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作品《憫農》成為了千古絕唱。

李紳的詩詞在現代的很多教科書裡面都經常出現,很多人對於李紳的讀音經常查閱資料。李紳(Li Shen第一聲)的拼音很簡單,但對於李紳一生的事蹟卻十分複雜。這裡先從李紳的仕途說起,他一生所任官職非常多,高到朝中宰相,低到地方小官員。他為人正直,所以在官場上很容易得罪一些勢力官僚,一生屢次遭貶。

李紳曾因得罪過諫官李逢吉,後來此人在皇帝面前說其壞話,於是皇帝找了個藉口把李紳貶為了康州司馬。李紳在去往康州途中,巧遇一條河,當地人說此河有一條龍,想要河水漲就必須禮品祭拜它。當時李紳非常氣憤,寫文痛斥此龍一翻,嚇壞了當地官員。沒想到,話音剛落,河水就漲了。當時地方官員又喜又驚,都說道:“此龍都怕李紳的言詞。”

李紳人生最出彩的部份就是他的詩詞,他的《憫農》詩兩首,成為千古絕唱,流傳至今。這首詩表面看是寫農民勞作的艱辛,實際上表達了詩人對社會不平,統治階級殘酷剝削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