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戊戌變法中所倡導的思想主張是怎樣的

戊戌變法的思想主張

戊戌變法又被稱為是百日維新,發生在公元1898年的6月11日到9月21日,戊戌變法的思想主張是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要求改革政治、教育制度,並大力鼓勵發展工農商等行業。

戊戌變法舊照

戊戌變法之所以有這樣的思想主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近代以來新思想的迅猛發展,鴉片戰爭後中國的民族危機越來越嚴重,封建統治的危機也一步一步地加深,當時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思考怎樣來挽救中國,林則徐、魏源等人主張向西方學習,發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這也是中國學習西方的最早的聲音。

第二便是早期的資產階級開始萌發新思想,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中的很多人都參加了洋務運動的實踐,這些人瞭解中國的國情,他們的思想對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新思想的產生起到先導的作用。

第三是維新思想的進一步的發展,但是康有為打著託古改制的旗號將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結合起來去宣傳變法,梁啟超將維新思想的影響進一步擴大,而嚴復認為要挽救當時的中國必須要維新,這些愛國人士的先進思想都為戊戌變法提供了強而有力的思想。

最後是維新派和頑固派的論戰三個要不要論戰對戊戌變法思想的宣傳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維新派抓住這次的機會使自己的思想迅速且廣泛的傳播開來。

戊戌變法頑固派

戊戌變法的失敗,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戊戌變法頑固派的阻撓,具體來說是因為戊戌變法的頑固派發動了戊戌政變直接導致戊戌變法以失敗收場。

戊戌變法頑固派代表人物——慈禧太后圖片

在戊戌變法過程中,清政府的內部一共分為兩股勢力,一部分是以光緒皇帝為代表的支援維新派變法的人士,另一部分則是以手握實權的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在戊戌變法時期,晚清政府面對西方的侵略勢力,能做的只是被動挨打,然後割地賠款。這使得一些有識之士非常心痛,他們憂國憂民,想要擺脫這種被動的局面,為此他們開始尋求富強的出口。

維新派作為這群人中的佼佼者,將目光房放在了西方的制度和思想上,他們想要在中國實行資本主義。與之相對的就是頑固派,維新派是少數人,而守舊派則是大多數人,因為維新派脫離群眾,所以除了政府官員裡的盲目守舊分子,大多數的國民才會真正的頑固派。

封建制度在中國傳承了上千年,國人很難接受新事物,更何況是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所以若要改革首先要改的便是國人的封建思想,但是維新派卻忽略了這一點,缺乏民眾基礎的他們才會給戊戌變法頑固派可趁之機。

以慈禧為首的戊戌變法頑固派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並不考慮整個國家的命運,所以在戊戌變法損害了他們的利益之後,他們便想要扼殺戊戌變法,這是中國的悲哀,也是封建禮教束縛下的頑固派的悲哀。

戊戌變法的過程

戊戌變法又稱戊戌維新,是發生在1898年(農曆戊戌年)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治運動。那麼戊戌變法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戊戌變法代表人物

中日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為首的維新派,主張在不動搖封建階級統治的前提下,實行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以挽救民族危機,富強國家。1895年4月,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失敗,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訊息傳到北京,群情激奮,正在參加會試的康有為和他的學生梁啟超聯合全國18省在京舉人,聚集達智橋松筠庵,討論上書請願。會後由康有為起草萬言書,提出拒絕《馬關條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三項建議,聯絡1300多舉人簽名,呈遞都察院,都察院拒絕代呈。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它是維新變法運動的起點。

從1895年夏到1898年春,維新派積極組織學會、創辦報紙、開辦學堂,為維新運動製造輿論、培養人才。1895年8月,在康有為、梁啟超奔走推動下,由翰林院侍讀學士文廷式出面組織了強學會,這是維新派創立的第一個政治團體。11月,上海成立強學分會,但強學會遭到封建頑固派的攻擊、誹謗,不久被查封。1896年8月,黃遵憲、汪康年在上海創辦《時務報》,邀請梁啟超擔任主筆。1897年10月,嚴復在天津創辦《國聞報》。1897年至1898年,譚嗣同、黃遵憲、唐才常、梁啟超等彙集湖南,在湖南巡撫陳寶箴的支援下,出版《湘學報》(初名《湘學新報》)、《湘報》,創辦時務學堂,組織南學會,使湖南維新運動得到了蓬勃發展。

1898年9月21日,慈禧囚禁了光緒帝,並開始下令捕殺戊戌變法的人員,戊戌六公子犧牲,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戊戌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


戊戌變法的結果

戊戌變法是清政府在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之間進行的一場由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在這場改良運動中中國的資產階級第一次登上政治舞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這場運動中短短的103天的時間內以光緒帝為首的維新派頒佈了大量的改革條令,但是戊戌變法的結果是失敗的,這些改革條令並沒有真正的實施。

譚嗣同銅像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釋出《明定國是詔》,變法正式開始。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廢除新法,變法一共維持了103天,所以歷史上又稱這次變法為“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各種改革措施無疑是觸動了帝國主義還有封建勢力的利益的,因此遭到了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的反對,於是變法變得岌岌可危,維新派於是希望透過政變獲得政權,保證新法的實施。

1898年9月18日譚嗣同找到袁世凱希望袁世凱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太后住的頤和園。兩天後,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報告了反對變法的榮祿。 9月19日,慈禧太后回宮,9月21日發動政變,宣佈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帝,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譚嗣同拒絕逃走,與其他數十人被捕,最終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在9月28日在菜市口被處斬。史稱“戊戌六君子”。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唯一在地方徹底實施變法的地方巡撫湖南巡撫陳寶箴被革職,且永不敘用。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即現北京大學)和各地新式學堂被保留外,其餘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廢止。

透過戊戌變法的結果可以看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進行變革遭遇到的阻力是非常強大的,在中國要進行資產階級改良是不現實的。

戊戌變法是什麼階級

戊戌變法是什麼階級?戊戌變法在性質上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戊戌變法的領導者是資產階級維新派,想要確定戊戌變法是什麼階級,首先要看的就是戊戌變法實行了什麼樣的政策,這些政策都有利於哪一個階級的發展。

戊戌變法

首先看一下戊戌變法的核心內容,也就是戊戌變法推行的一系列的經濟措施。在任何時候變法的核心內容都是對經濟的改革,在戊戌變法的改革措施中明顯的表現出了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有利方面。比如著重鼓勵民辦企業。設鐵路礦務總局、農工商總局……在各地設立工廠。在各省設商務局、商會,保護商務,推廣口岸商埠。 開放八旗經商的禁令,命其學習士農工商自謀生計 。倡辦實業,促進生產。 鼓勵私人開辦工礦企業等等。上面所介紹的這些經濟措施的實施無疑對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最大,正是因此戊戌變法被看做是一場資產階級領導的,具有資產階級改良性質的一場變革。

再者看一下政治體制的建設,政治體制屬於上層建築,政治體制也體現著國家保護什麼樣的經濟形式。戊戌變法在政治上要求:裁減冗員 。設定京卿學士,以集思廣益 。准許地方官與士民上書 。改上海《時務報》為官報,創設京師報館 。開放新聞自由 。按月分類列名每年收支等等。這些政策的實施無疑具有明顯的資產階級民主性質,對封建社會的君主專制統治是具有極大的觸動的。

除了經濟和政治方面的資產階級變革之外,戊戌變法還在教育、軍事等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這些變革也體現著資產階級的要求。瞭解了變法的內容之後戊戌變法是什麼階級這個問題很好回答,戊戌變法無疑是一場資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維新運動。

戊戌變法的特點

戊戌變法是以學習西方文化、科學技術和經濟管理制度為目的的一場變法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其兩大政治目標是想挽救民族的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那麼戊戌變法的而特點是怎樣的呢?

戊戌變法代表人物

戊戌變法最大的特點便是這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當時的中國封建思想的根基還是非常深的,而戊戌變法矛頭直指封建專制制度,旨在打破這種制度,這種思想風潮在之前的變法中是鮮有的。康有為打著託古改制的旗幟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和中國傳統的儒學思想相結合來宣傳變法,為維新變法奠定了鑑定的理論基礎,而這些思想對日後的不少改革運動有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戊戌變法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是它推動了清王朝進行自我改革,激起民眾對滿清政府的憤恨,使得中國不少知識分子由維新向改革轉化。戊戌政變失敗後,支援孫中山的革命人士明顯增多,不少之前對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識分子開始慢慢轉變為革命黨人。

戊戌變法失敗後,變法遺留下來的力量很多都不安變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中堅力量。還有不少參加過戊戌變法的年輕人開始出過留學,更多的西方書籍開始大量流入中國,這對於中國革命先行者的思想轉變和進步都是有非凡意義的。

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戊戌變法不僅大大促進了中國民眾的思想解放,也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706 字。

轉載請註明: 解析戊戌變法中所倡導的思想主張是怎樣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