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文帝生死之謎是古代十大謎案之一。建文帝四年,燕王朱棣已“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下令火燒皇宮,朱棣在宮中尋跡三天仍舊找不到建文帝的身影,只找到馬皇后和朱文奎的遺骸。侍衛們均不知朱允炆是生是死,找了一具殘骸說是建文帝的屍骨,屍骸被燒得根本已經辨不出性別,沒有辦法,朱棣只能下令將其下葬。
劇《穿越時空的愛戀》建文帝劇照(徐崢飾)
關於明建文帝生死之謎,民間大致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建文帝下令火燒皇宮之後,自己與少數隨從秘道逃出,乘船前往寺廟做了和尚。而後的明成祖一直相信建文帝還在世,認為他可能逃到海外,於是派鄭和下西洋,其目的之一便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另有一種說法便是建文帝的的確確是葬身於火海,但是他為什麼要下令縱火火燒皇宮,甚至要將自己燒死呢?這似乎說不通。歷史學家對明建文帝生死之謎討論得非常熱烈,但是各抒己見,並沒有統一的答案。
南京電廠退休工程師讓慶光帶著自己儲存多年的家譜找到記者,力再證明自己是朱允炆的後代,他告訴記者建文帝當年沒有被燒死,而是逃到了別地並且改名為讓鑾,而他自己就是建文帝的第十五代孫。然而明建文帝的生死之謎終究沒有確定的答案,因為沒有存在足夠的證據斷定明建文帝的生死。
建文帝評價
建文帝是大明朝的一位特殊的皇帝,他在位時間很短,僅為四年。在四年中的政治舞臺上,建文帝朱允炆的表現如何?他對大明朝的後世產生了如何的影響?後世之人對於建文帝的評價又是怎樣的呢?建文帝評價可以分為幾個方面呢?
建文帝朱允炆
首先,必須澄清為何用特殊兩字來形容建文帝,建文帝的特殊之處在於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建文帝是第一位直接從皇長孫成為皇帝之人,中間跳過了太子這個職位;
其二建文帝也是第一個被藩王逼迫離開皇位的君主,並且被下一任繼任君主永樂帝徹底否定,成為一位無廟號、無諡號的兩無皇帝。
建文帝在位僅僅四年的時間,他的政治治理對整個大明朝的發展有何種影響呢,後世之人如何評價建文帝呢,接下來主要來談談這個話題。
其一建文帝不同於明太祖朱元璋,他生在太平盛世且從小在愛的環境之中長大,所以建文帝的人格中有著極其善良的一面,他富有同情心並且為人親和;其二建文帝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的政治理念是希望明朝治理不再僅僅依靠嚴酷的刑罰,而是由百姓們自覺而發的覺悟,也可以說建文帝是一個理想化的人格,有著美好的期許。其三在百姓心目之中,建文帝是一個親民的好皇帝,他讓百姓們的生活在經濟程度和精神程度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緩和與好轉。
建文帝皇后
建文帝皇后同樣姓馬,死於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建文帝的馬皇后名為恩惠。公元一三九六年,馬氏為朱允炆生下了長子朱文奎。同年十月份,馬氏被封為皇太孫妃。
馬皇后畫像
公元一四零二年,建文帝朱允炆的皇叔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率兵攻入南京。攻入南京之時,朱允炆已經下令放火火燒皇宮,之後建文帝下落不明,而建文帝皇后馬氏則自焚而死。因為馬皇后之死是在“靖難之變”中發生,正是這個特殊的背景,所以後世歷代史料中都很少提到馬皇后的事情。而有關馬皇后的事蹟是從《明史·后妃傳》、《諸王傳》及《罪惟錄》等書中的隻言片語中提煉出來,因此馬皇后的身影才一步步被揭開。
當時燕王朱棣進入南京之後,搜尋宮殿三天三夜,目的就是要找到建文帝的屍體。宮人最終從灰燼中扒出一具屍體,這具屍體面目全非,連是男是女也分不清,就連朱棣本人也禁不住流下同情的淚水。然而這具屍體是真的是建文帝嗎?這具屍體的真實身份是建文帝皇后馬氏。在這場骨肉相殘的戰亂中,建文帝馬皇后成了明朝第一個殉國的皇后,而其他妃嬪不是被燕王殺死就是葬身火海,很少有人逃出宮。因此能夠在史冊記載的名列中只有皇后馬氏一人。
建文帝削藩
建文帝削藩是明初的一件改變歷史的大事件,同時也是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導火索,這場明朝皇室內部的權力鬥爭,最終導致建文帝下臺,不知所蹤,而朱棣卻登上皇位,成為明朝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
建文帝畫像
建文帝削藩的原因是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後,由於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導致民怨沸騰,政局不穩。而建文帝登基後的一個舉措便是改革吏治,用溫和的統治手段穩定政局,緩和矛盾,使得當時政壇上出現一股清流。但是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地方藩王勢力過大,尤其是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實力最強,阻礙了建文帝的改革計劃,於是建文帝在一幫謀臣的建議下開始削藩。
但是建文帝削藩的計劃並不成功,原因是當時建文帝剛剛登基,局勢不穩,削藩顯得操之過急,過於盲目,而且建文帝性格懦弱,根本沒有行軍打仗的經驗,身邊又只有一些只講仁義的儒生,這些人也根本不是軍事人才,建文帝不過是被這些人蠱惑下匆匆下令削藩,導致藩王與中央的關係徹底決裂,也給了以燕王為首的藩王“靖難”的口實,而朱棣的膽識和實力,根本是建文帝所無法與之抗衡的,短短四年,朱棣就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順利登上了皇位,而建文帝也不知所蹤,他手下的那幫謀臣要麼被誅滅九族,要麼被迫自殺,建文帝的勢力被消滅殆盡,而朱棣卻在大封功臣,這場建文帝削藩最終以建文帝徹底失敗而告終。
建文帝廟號
特殊的時期產生了一位特殊的君主,這位特殊的君主又有了一個特殊的結局。這卻是真實存在於歷史之中的一件特殊案例,那便是建文帝的一生的真實寫照,建文帝在度過了短暫的一生後,被後世追封了什麼廟號呢?提到建文帝廟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建文帝的特殊性的真實反映。
建文帝劇照
首先要了解一下廟號這個名詞的定義,也就是什麼是廟號?
廟號形容的主體只能是皇帝,而且是死後的皇帝。簡單來說,廟號就是皇帝死後,被供奉於太廟之中的稱號,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會有廟號的,只有居功至偉、對整個國家發展做出重大貢獻者才能有廟號,這個廟號一般來說都是由後世繼位的皇帝下旨頒佈的。
建文帝由於在位只有短短四年,而後發生靖難戰役,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名號明目張膽地謀朝篡位,併成功將建文帝趕下了皇帝之位。登基後的永樂帝朱棣,並沒有給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頒佈任何廟號,非但沒有廟號,更是恨不得將所有建文帝曾經存在過的所有事實進行抹殺和篡改。永樂帝朱棣之所以這樣做,是有著必須這樣做的原因,首先朱棣的皇位並沒有得到明太祖或者建文帝的承認,朱棣為了讓四海皆臣服於他,就必須抹殺掉建文帝朱允炆的一切。其次,朱棣不願意揹負著謀朝篡位、謀殺侄子的罪名,於是他只有努力的纂改歷史,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
建文帝下落
明建文帝即位之後不久,燕王朱棣就起兵叛亂奪取了皇位,此次叛亂是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燕王攻入南京之時,皇宮內已然是一片汪洋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後,民間流傳的建文帝已經出逃的傳聞越來越多,明成祖朱棣對建文帝下落情況心悸不已。幾百年過去了,建文帝下落仍舊是一個迷。
建文帝畫像
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有人稱建文帝乘舟去了南洋,在一個無人知曉的島嶼中過著悠然見南山的隱居生活。也有人考證,建文帝去了泉州的開元寺避難,最終出海隱居蘇門答臘島東海島。然而這些傳言都沒有真憑實據,僅僅靠人們的猜想繼而流傳下來。
據說明成祖朱棣非常擔心朱允炆捲土重來,害怕他正在招兵買馬,準備興兵。他特地派鄭和下西洋,目的不僅僅是宣揚國威,還有尋找朱允炆。在鄭和的船隊裡,有一部分人是專門負責偵查的,但是否是為了偵查建文帝下落便不得而知了。
另有說法稱建文帝並沒有死,而是去了寺廟裡做了和尚。據說當時燕王圍城,突然一太監拿出密匣給建文帝,裡頭有封信,建文帝一看便知原來太祖皇帝早就料到今天的局面,於是告知自己剃髮為僧,保全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