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一條永無止境的道路,只有不斷地加以學習,自己才可以變成優秀的人。而荀子勸學講的也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很多的時候。我們不登上高山是永遠都不知道高山有多高的,正如我們不去看看大海,永遠都不知道大海有多深一般。
荀子畫像
荀子說,在平時學習的時候,就應該要做到廣泛地學習,不管是直線的木材還是彎曲的車輪,其實都是有著一個過程的,並不是說無緣無故而存在的,有些木材其實也可以像圓形一般,不管是經歷了多少的歲月,終究是如此,可是有些木材卻經過了歷練,總是可以變傢俱良品。這就是一個區別。
所以,在平時應該要懂得不斷地對自己加以反省,告訴自己,應該要隨時保持一顆向高處看的心,讓自己最終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不管在什麼時候,藉助什麼樣的工具,其實歷練的過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一開始就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也不要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人都是有變得優秀的潛質的,而這一切就是需要一個過程而已,你需要給自己充足地信心,讓自己腳下的步伐邁得更遠。而學習也是如此的。要相信,不管是什麼事情,只要有持之以恆的決心就一定可以成功!
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是要學習荀子說的精神,別輕易地放棄自己,在堅定不移的步伐下才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條大路,並且才能夠讓自己變成優秀的人。
荀子簡介
荀子作為戰國的一位儒學大師,生平有著比較多的作品,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所以很多的人對於荀子的印象也是比較深刻的。荀子是趙國人,名字叫做況,是儒學大師。在古書中經常以孫卿的身份出現,如此優秀的大師,讓後世還是念念不忘的,但是這位大師是什麼時候離開人世間的,在書籍中卻沒有任何的記載。
荀子畫像
在我們所看到的書籍中,記載著一些荀子的資料是荀子的思想。
所以,荀子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學識方面比較出色淵博,並且也繼承了儒家的一些思想,在那個時代對當時的人們也有著比較大的幫助,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還吸收了其他思想家的一些精華,從而在儒學中變成自己的一派,也是如此令後世難忘的原因之一。
而荀子的死亡時間,有些書籍記載著應該是在春申君死後不久,但是並不是十分的明確。所以,荀子的這個死亡時間總是成為一個謎一的問題存在著,但是荀子的傑出成果還是令世人們肯定的。
不管怎麼說荀子都是儒家學派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位,因為荀子的書籍還有一些主張,讓後世獲得了更多更為巨大的文學薰陶,而在現在的課堂上,荀子的思想也是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讓學生們都在荀子的思想下不斷地成長起來,從而漸漸地變成一個優秀的人,或許這就是荀子為後世所留下的最珍貴的寶藏。
荀子的思想主張
每一位思想家都會擁有著屬於自己的思想,每一種思想的出現,其實也是有著一定的道理。而作為一位思想家,荀子的思想主張也是與其他的思想家有著比較大的區別的。比如說孟子是主張性善的,可是荀子卻是主張性惡的,所以在人性這個問題上,荀子與孟子的主張就有了爭鋒相對的結果。
荀子畫像
在這個世界上,總是存在這樣的兩種人的,善人還有惡人,所以有這樣的兩種思想家的出現也是非常正常的。在人性問題上,荀子的性惡思想,其實也是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世界上都是好人的話,那麼這個世界也註定不完美,而有了性惡思想的出現,正是詮釋著世界的不夠完美。
其次,荀子的思想主張在天道觀方面是認為天是沒有意志的,只是作為萬物生長的自然界而已,從根本上是不能夠決定一個人的福禍,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提出了順應自然但是也是要改變自然的思想。
當然荀子的主張還有禮,荀子對於禮是非常重視的,他覺得在社會關係中,禮總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且也是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倡以德服人,反對以暴力壓人。
這些就是荀子的思想主張,作為中國古代有名的思想家,他思想主張在後世也具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達到不斷地教化他人的目的,讓人們可以學到更多。
荀子大略
荀子出生於公元前313年,死於公元前238年,是戰國時期的趙國人。荀子的大略主要講的是人的善惡觀念,嘴巴上講講善與惡是容易的,問題的關鍵是看行動,哪怕善事再小也要去完成,惡事再小也不能去做。
荀子石像
荀子小時候非常的聰敏,在荀子10歲的時候就有神童的稱號,學問很好、長大後遊歷過許多的國家曾經到過燕國,不過很可惜荀子沒有被燕國的君王賞識。到了荀子50歲的時候,齊國的君王張榜要招賢才,許多人都紛紛趕往齊國,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齊國。
荀子在齊國住了很長的時間,一直受到齊王的尊敬,荀子在齊國當了齊國的顧問。關於荀子大略的觀點也在齊國傳播開來。由於荀子一直受到齊王的賞識遭到很多人的眼紅,還到處說荀子的壞話,誰知道這些話卻傳到了齊王的耳朵裡,因此齊王開始慢慢疏遠了荀子。
荀子看到這樣的情況便離開了齊國。這時荀子都已經81歲了。荀子聽說楚國在招賢才,荀子便決定去楚國。楚國的春申君聽說過荀子,便讓他在楚國當了蘭陵令。但是沒想到荀子去到了楚國還是有人在說他的壞話,春申君被這話蠱惑了,後來春申君辭退了荀子。
荀子去到秦國見了秦國的君王。而此時的秦王正想攻打天下,對荀子對他講的道理一點也聽不進去,荀子心灰意冷只好回到了趙國。春申君趕走了荀子便心生悔意,就派人到趙國去請荀子回來。荀子拗不過春申君的好意,便又回到了楚國當官。春申君死後,荀子也90多歲了,就辭官退隱了。
荀子非十二子
著名文章《荀子非十二子》是荀子的著作《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六篇。其對我國古代史的發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該篇文章的內容主要是對戰國時期墨翟、宋鈃等學派思想進行批駁。
荀子畫像
在文章《荀子非十二子》中,荀子透過逐一、全面的對陳仲、孟軻等十二人的觀點主張進行的批判與駁斥,最終將文章的批駁重點引向孟、思學派,並提出了要統一天下,必先在改善諸家各異的言行上下功夫。
荀子對諸家學說的批判主要是圍繞什麼理論才是能夠幫助君主治理國家。如荀子對他囂和魏牟的“利己”主義進行了批駁,並批判了陳仲、史魚酋又太過於對人的性情加以抑制,以致幾乎偏離了人的正常性情;對墨翟、宋鈃的功利之觀進行了批判,指責慎到、田駢雖然也以法治國,但未與禮相結合,法同虛設;認為田駢和惠施兩位大家只會在文字上做文章,嚴重缺乏實踐基礎,繼而嚴重背離了治國之道,同時,對子思、孟軻的學說予以犀利的批判,指出子思和孟軻在根本不知曉孔子思想的前提下,就根據有限的事實編造出五行學說,嚴重影響世人的思想。
荀子認為,這些學說都無法作為君主治理國家的理論依據,更不能在治理國家上,向君主提供任何參考。且提出只有自己的思想學說才可作為君主治理國家的依據,才可以滿足君主治理國家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