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給個工作定義吧:我認為軸線是任意兩個畫面主體在場景中的假想連接面以及延伸面(如果從延伸線面過同樣越軸)。此平面與觀者的水平面垂直。
定義中引入“軸面”的概念,主要是考慮到諸如深海太空等主體活動範圍更加立體的場景。
定義中用畫面“主體”而不用“人物”、“角色”等說法,是因為我認為軸線其實反映了一個視覺空間參照體系,該參照系可以藉由兩個人構建、也可以藉由兩個擬人物、或是兩個物體構建(可能是一個霍位元人和一枚戒指,也可能是兩架飛行中的飛機);觀眾在該“軸線”所劃界面的一側完成視知覺空間的模型建構,使得觀者對該空間關係的表現有了一定的心理預期。
然而,如果觀者、或說攝影機,越過“軸面“,所見物體便會發生 180 度的方位反轉,這使得觀眾重新定位自己與畫面內容的空間關係變得更加困難,因為增加了心理運算的負擔。(有一種心理學實驗便是讓實驗物件想象立體影象被反轉 180,而該心理任務是人類到達一定年齡才能完成的,是耗費心力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跳軸“後關中會有突兀感。
所以,我想軸線,或說軸面的作用是減少觀眾的空間想象負擔,騰出腦力理解情節、欣賞畫面等。
至於說越軸的方式,我認為分為兩大類情況:符合直覺的和反直覺的。
符合直覺的方式有:
一,單鏡越軸。這中方式完全不會產生視覺突兀感。
1 觀眾看到了越軸的過程。這種情況在電影中可能是攝影機移動,也可能是角色物體移動所造成越軸。
上圖為視角移動所造成的越軸。
上圖為物件移動造成的越軸。
二,多鏡越軸。
1 在越軸之前視角(或說攝影機)位於”軸線“上。有些影人將之稱作騎線拍攝。只要跳軸之前有這麼一個騎線鏡頭,越軸的就不會帶來太大的突兀感。
上圖中軸線任意一側的淡藍色鏡頭與其軸線對側的淡藍色鏡頭間的切換如果先切換到深藍色鏡頭進行過渡,就是這種騎線越軸。
2 越軸前切換被攝物件或者場景。這個沒什麼好說的,其實我覺得就是觀眾的空間感已經被破壞了所以再切換場景時那條”軸線“已經沒有心理基礎了。
上圖中軸線任意一側的淡藍色鏡頭與其軸線對側的淡藍色鏡頭間的切換如果先切換到深藍色鏡頭進行過渡,就是這種變景越軸。
反直覺的方式有:
1 雙鏡跳軸。也就是直接使用軸線兩邊的鏡頭進行鏡頭切換。
上圖中任何藍鏡頭切換至紅鏡頭都將跳軸。
2 心理跳軸。也即實際上沒有越軸。比如拍攝獄中兩個背靠背坐著的人,鏡頭一開始只是單獨拍攝兩人中的一個,臉前留白,以使得兩人像面對面對話一樣在兩者之間切換鏡頭,使觀眾產生兩人面對面的錯覺,最後一個全景拉出才交代兩人其實是背靠背,而非面對面。
上圖中,若開始以在藍鏡頭間切換,則當切換到紅鏡頭時便會產生心理上的跳軸感。
作用上,符合直覺的越軸無非增加影像動感與節奏、增加描述角度等。
至於反直覺的跳軸的作用我試著說幾點吧:
1 破壞觀眾心理預期。比如使觀眾以為甲的刀砍向了乙,而實際上乙在其對面。
2 產生混亂感。有意識的製造觀眾的心理混亂,突出某種混亂的情緒。比如嗑藥的蹦迪場景?
3 場地技術所迫。比如場景過於擁擠。
4 拍攝更多佈景。沒啥,有的時候花了錢的佈景不拍白不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