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為什麼因為存貨積壓會導致當期毛利率的提高?
不管你信不信,積壓的存貨源源不斷地「創造」利潤,甚至帶來毛利率上升、單位成本下降、利潤總額增加、資產規模不斷擴大等等「利好」,企業一片忙碌興旺景象,簡直就是繁榮盛世!
可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
存貨,從實物形態來說,是產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積壓了賣不掉肯定不好,長期盈利不看好,這個很好理解。但是從財務報表角度理解呢?
毛利 = 銷售收入 - 產品成本 =(銷售價—單位產品成本) 銷量
單位產品成本 = 單位固定成本 + 單位變動成本
固定成本就是不生產也要發生的成本,例如廠房租金或折舊,機器裝置折舊,部分車間工人工資等。
關鍵就是單位固定成本與產量成反比,生產多些,平均成本就低些。
試想一個案例,:一個汽車廠商,有年產 30 萬臺的整車產能,而在目前的價格體系下預計市場銷量僅僅有 20 萬臺,理性的做法就是以銷定產,採購 20 萬臺的原材料,那麼 30 萬臺的生產線生產 20 萬的量,閒置的機器裝置折舊也是要進入成本的,單臺汽車成本必然比生產 30 萬臺要高,在市場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單車毛利潤必然下降。
如果廠商開足馬力生產 30 萬臺呢?單車成本下降了,毛利上升了!沒賣出去的 10 萬臺怎麼辦,放存貨科目即可。
生產 30 萬產品的成本,廠房租金,機器裝置折舊,生產人員工資,採購原材料花了多少錢是確定的,關鍵是多少錢計入 10 萬滯銷品的存貨價值,多少錢計入 20 萬已銷售產品的成本是可以操縱的。
例如先進先出,加速折舊等等。這些可以調節利潤。
例如,1. 採購原材料是分批進行的,採購價不一,把貴的計入 20 萬已售產品還是計入 10 萬未售產品?計入前者我們看到利潤下降了,計入後者利潤倒是增加了但是賬面存貨金額很大,體現為滯銷,也就是題主說的後一種情況。(就算沒有實物滯銷,即當期生產 30 萬,當期銷售 30 萬,由於有當期銷售的產品是期生產的、當期生產的產品在下期銷售的情況,也可以用這種計價方法調節利潤。)
2.混淆人員工資。20 萬銷售出去,銷售人員的工資計入銷售費用,管理人員工資計入管理費用,都減少當期利潤,生產人員工資計入 10 萬產品存貨不影響當期利潤。如果把部分管理人員和銷售人員‘錯誤地’歸類為生產人員,存貨價值增加了,當期利潤也增加了。
對於不瞭解的人來說,看到企業利潤增加的同時資產規模也增加了,多麼好啊!
還有很多很多手法,就不一一列舉了。
有人說,滯銷存貨要計提跌價準備,會降低利潤,但是這個要依靠主觀判斷和對市場的深厚理解,會計是一門藝術,提多提少可操作性太強了。話說回來,對市場有深厚理解的人,一般是不看賬面利潤的。
要識別這種企業財務造假的伎倆,只需要與同行業比較存貨週轉率,如果明顯偏低而毛利甚高,則可能有貓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