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與鄭成功誰會打仗 李定國抗清兵

李定國與鄭成功誰會打仗

明朝時期可謂是出來了很多有能力的文官和武將,提及武將就不得不說兩位抗清名將李定國和鄭成功了,在當時可謂是非常有名的,這樣的兩位武將都出生在明末清初時期,所以很多的人就都會不自覺的拿過來相比較,看看誰到底更勝一籌,更加懂謀略勝戰。

鄭成功歷史畫像

後世從戰績和謀略上面分析,李定國在打仗上面還是略勝一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李定國的戰略眼光和指揮作戰都是要比鄭成功強很多,歷史記載在多次主動出擊進攻當時清軍所佔領的土地,就不難看出這點。但缺點是他還是受到義父張獻忠和李自成的影響,僅僅是佔領地區而往往因為缺防守,也使得他吃了不少虧。雖然鄭成功在謀略上面遜色了點,但鄭成功這這方面就要比李定國做的好很多,更加懂得應該如何防守防禦。

鄭成功生於明朝1624年8月,死於清朝1662年6月是明末清初有為的軍事將領,也是一代名族英雄現在的福建泉州南安人士,本來鄭成功不姓鄭,也不叫成功,本命為森福松,之所以後來改為鄭成功,是因為他的赫赫戰績受到隆武帝恩寵,所以賜姓“鄭”,並且一併封為忠孝伯,被世稱為“國姓爺”、“鄭國姓”等稱呼。

李定國生於明朝1621年,辭逝於清朝1662年,出生在現在的陝西榆林,家境貧寒,1630年因為張獻忠發動當時的陝北起義之時,將李頂國首位養子,從年幼事情就隨著養父南征北戰,也為李定國後期勇敢善終打下了堅定的基礎,被張獻忠特別鍾愛,為當時的南明立下赫赫功勞。

李定國抗清兵

當腐敗明朝引起全國各地百姓的不滿時,起義鬥爭也就無可避免地發生了,從而湧現了張獻忠等著名起義人士。在張獻忠麾下,有幾位頗有才能的養子,其中一位名為李定國。這個人是貧民出身,所以小小年紀便參加了起義鬥爭,並且憑藉其出眾的外表而贏得了張獻忠重視,從而被其收為義子。在隨後十幾年之間,他便跟隨義父出生入死,能力也日漸增強。

李定國連環畫形象

因為表現出色,李定國的地位也日漸提升,並受到軍中眾人的讚賞,贏得了“小尉遲”等綽號,可見其是何等英勇善戰。不過,就在李定國威名大振之時,張獻忠卻出了意外,在一次與清軍的鬥爭中喪命,其部隊也因此而迅速分散,而李定國等人幾經努力,終於保住了一支隊伍。但是,這支隊伍的幾位將領之間卻出現了分歧,並且相互爭權奪利。

李定國主張聯明抗清,因此便逐漸向南明靠攏,並竭力對抗清軍。在這一段時間內,他屢次取得勝利,南明的勢力也逐漸增強,雖然其依然無法恢復中原,但也令清軍大為受挫,令當時的戰爭局勢有了極大轉變。可以這樣說,李定國在抗清鬥爭中是做出了突出貢獻的。

可是,南明畢竟勢力有限,而且內部鬥爭不斷髮生,最後被清軍鑽了空子,實力大大受損。後來,南明皇帝身亡,該政權從此覆滅,李定國也無力迴天,所以心中憤懣不已,並因此而感染疾病,不久之後便帶著滿心遺憾撒手離去。可是,李定國依然不失為一名英雄人物,特別是對於雲南漢人而言,所以他在當地人心中很有份量,而且至今仍未改變。

李定國軍事才能如何

李定國,抗擊清朝軍隊的著名將領,在明末清初,李定國在南方邊陲對清朝軍隊進行過多次致命打擊,一直堅持和清軍作戰十幾年之久,憑藉少數兵力能夠多次打破清軍的圍剿,可以說軍事才能是相當卓著的。

李定國畫像

在李定國對清朝軍隊作戰之前,他是大西政權的起義軍將領,十七歲就能率領兩萬人作戰,二十四歲就封王,曾經率領二十多騎兵攻下一座城池,這樣的軍事才能相當少見,和前輩名將也不逞多讓。

而在和清朝的作戰當中,和地方守將的作戰就不用說了,當時很少能有守將能和他作戰。李定國還打敗過兩個王爺,並在洪承疇的眼前作戰多年而不被具有優勢兵力的清軍剿滅,足見他的軍事才能。

被李定國打敗並死去的兩個王爺分別是定南王孔有德,滿族親王尼堪。這兩個人也都是清軍中非常著名的將領,孔有德隨著清朝軍隊入關,一路南下攻陷諸多大明城池,打敗了諸多起義軍的首領,尼堪作為親王也是身經百戰。

而這兩個人在帶有優勢兵力的情況下,被兵力少於他們的李定國打敗,孔有德兵敗自殺身亡,而尼堪被李定國斬殺。如果不是軍事才能卓著的人,想必不可能打敗他們。

最終李定國的失敗是在於他自己和他們內部,首先是他們內部出現內訌,導致整體實力下降。其次是在一定時期內李定國產生了自滿情緒,這也使他遭受了致命打擊,最終失敗病亡,但是他的軍事才能是相當了不起的。


紀念李定國

李定國是明末清初的時候最著名的大西起義軍的將領,他十歲從軍開始征戰,十七歲的時候就已經率領一支兩萬人的部隊作戰,而到了二十四歲的時候已經被封為“西安將軍”了。在大西政權的領導者張獻忠去世以後,他帶領大西起義軍的殘部進入南方,開始了反清扶明的鬥爭。

紀念李定國

在反抗清朝統治的戰鬥中,李定國多次打敗清朝名將,一直堅持在南方戰鬥,最終於康熙元年的時候病故於勐臘。在現在的勐臘縣有一座漢王廟,這座漢王廟就是當地人們為了紀念李定國而建設的。

這裡的人民在李定國時期就受到他的照顧,因為李定國是一位非常愛護民眾的將領,所以當地的人們對於他十分尊敬。而在李定國病逝以後,人們在當地建設了這座廟宇,並在初一或十五的時候前來拜祭,而到了春節更是有諸多村民前來拜祭。

在春節的紀念儀式上,這裡的各族人民會身著民族盛裝,所有人都聚集在漢王廟周圍進行集會。這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祭祀活動,當雞叫頭遍時,當地村民就開始祭祀,放禮炮、放槍、放鞭炮,再由李定國部下的後裔實行三跪九叩大禮等,十分隆重。

除了這裡還有一個地方也有人祭祀李定國,那就是雲南的大理下雞邑村的白族人,他們對李定國也是非常崇敬的,在他們那裡奉李定國為“本主”,同時也建有廟宇,在節日的時候展開隆重祭祀。

孫可望李定國

孫可望和李定國都是明朝後期抗擊清朝軍隊的將領,但是兩個人的氣節和結局都是不一樣的。孫可望被批抗擊清軍,一心想自己稱帝,最終在內鬥中失敗,投降清軍後被殺。而李定國則堅持反清復明,最後兵敗病死。

孫可望劇照

孫可望和李定國兩人都是張獻忠的義子,也是他的心腹大將,孫可望居首,李定國居次,兩個人是名義上的兄弟。張獻忠死後,他們和另外兩個張獻忠的義子實際上掌握了張獻忠的軍隊,並推選孫可望為首領。

但是在戰略上孫可望和李定國出現了分歧,孫可望希望去廣東一帶,如果軍事上失敗了就乘船出海;但是李定國卻認為現在是民族矛盾,要求聯合明朝抗擊清朝,最終孫可望妥協,幾人聯合明朝軍隊抗擊清朝。

在作戰中由於李定國的功勞要比孫可望高,孫可望為了打壓李定國曾經設計陷害,但是被李定國識破。為了保持得來不易的大好局面,李定國忍耐了孫可望,但是孫可望並沒有因此而改變,而是變本加厲。

隨著軍事上的成功孫可望產生了稱帝的念頭,但是他受到了極大的阻力,最反對的就是孫定國。於是孫可望開始改變策略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挾持了永曆皇帝朱由榔,想以此來控制住局面。

但是最終永曆皇帝逃脫,孫可望和李定國開戰,臨戰孫可望的幾員大將趁勢反叛,孫可望自己逃脫頭像了清朝,在一次圍獵中被射死。

李定國傳

當清軍佔領京城之後,雖然當時的明皇帝已經身亡,可在南方依然有很多人在與清軍對抗,並且有人擁戴一位朱姓王爺建立了南明王朝,與北方的清朝形成了對峙之勢。在這個小王朝之中,善於作戰的大將有好幾位,而李定國便是其中非常強悍、非常著名的一位。不過,無論這些大將如何勇敢地作戰,也無法改變當時的大局,所以最終都隨著南明一起消逝。

李定國畫像

李定國生活的年代是充滿苦難的,朝廷已經到了苟延殘喘的地步,各地饑荒頻發,外族入侵也不斷髮生,因而百姓生活更為苦難。在這種情況下,張獻忠等人藉機造反,而出身微寒的李定國便加入了這支隊伍。最初,他是以張獻忠養子的身份待在隊伍裡,因此也逐漸學會了很多作戰的本領,當他成年之後,已經是一名很優秀的將領,所以其養父對他特別器重。

在養父過世之後,李定國便加入了南明王朝的陣營,並且在其中佔據了重要地位,曾多次在戰爭中獲勝,為南明立下了很多戰功,並一度扭轉了南明在戰爭中的地位。可見,李定國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將領,如果不是因為吳三桂的所作所為,那麼南明可能還能堅持更長時間,而他本人也不會英年早逝。

在李定國的一生中,有近二十年時間都是耗費在抗清戰爭中,而且屢次立下大功,所以在南明很有威望,在西南漢人心中也有很高的地位。時至今日,雲南人都是很崇敬這位大將軍的,並且視其為楷模。雖然,李定國的存在令清朝統一程序受到阻礙,但他卻憑藉其英勇氣概而深得人心,是一位值得敬仰的英雄人物。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650 字。

轉載請註明: 李定國與鄭成功誰會打仗 李定國抗清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