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民 邱昆樹 王一濤:強化可持續競爭優勢 促進民辦高校發展

作者單位:浙江樹人大學民辦高等教育研究院;蘇州大學教育學院

民辦高校轉型發展既可以指一般意義上從規模擴張到內涵建設,實現辦學質量的提升;也可以指民辦高校在辦學模式上轉向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好培養應用型人才。本文討論主要聚焦於後一種意義上的轉型發展。可持續競爭優勢理論為研究民辦高校在轉型發展中,如何利用已具備的有利條件,克服現有的疑難困境,並真正彰顯優勢實現突破,提供了分析框架。可持續競爭優勢理論注重闡釋組織特別是企業如何維持競爭優勢並實現持續性的成長。其指出當企業所實施的某種價值創造戰略無法被現有或潛在的競爭者踐行時,企業就具備了競爭優勢;而如果其他企業也不能複製這種戰略利益時,企業就擁有了可持續競爭優勢。在產教融合的改革背景下,面對外部環境的動態變化,民辦高校也需要進一步挖掘自身在機制、資源及文化等方面的優勢,更好地推動自身轉型發展。

啟用獨特機制優勢 開闢應用市場

民辦體制機制就是市場體制機制,其基本特性是市場性。以市場性為基本特性的民辦高校體制機制非常靈活,具有兩個基本而又明顯的優勢。一是民辦高校內部執行高效。民辦高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董事會是決策機構,重大事項由董事會決定,校長執行董事會決議,這樣既有助於保證決策的正確性,也有利於校長髮揮特長致力於內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與此同時,民辦高校的機構設定和人員編制特別注重績效,“機構精練、隊伍精幹、成本低廉、行事高效可以說是民辦高校的一大特點”。二是具有較強的外部適應性。公辦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是在計劃經濟時期所形成的,“校內各級領導管理幹部實行任期制,在有限的任職期間,重視管理而不重視經營,改革、創新的動力不足”,而民辦高校因其在體制機制上的改革和創新阻力小、動力強而具有快速調適的優勢。

具有體制機制優勢,是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啟用民辦高校獨特機制需要面向應用市場,以應用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應用型的人才。為此,需要做好如下工作。第一,落實並擴大辦學自主權。從宏觀政策看,《國務院關於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擴大民辦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定自主權,鼓勵學校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產業發展需要,依法依規設定和調整學科專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2016年11月7日修正版)規定,“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收費的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營利性民辦學校的收費標準,實行市場調節,由學校自主決定”。相關法規已經為民辦高校自主設定專業和自主學費定價提供了政策依據。第二,強化二級學院的主體地位。學校與學院的關係影響到整個大學的辦學活力。當前民辦高校的院校關係中,校級層面基本上處於支配、強勢地位,而學院一級處於依附、弱勢地位,不利於面向應用市場。強化二級學院的主體地位,需要民辦高校依據高校特點和管理中心下移的要求,建立有序的校院兩級管理體系,明確校級、院級管理職責和工作流程,建立導向應用的二級單位考核體系。同時需要舉辦者以更大的胸懷建立“固定 浮動”相對透明的員工薪酬體系,革除目前普遍存在的薪酬體系“隨意性大不穩定、偏重理論授課實踐導向不足”等弊端。第三,賦予學生更大自主權。透過解除對學生的封閉或半封閉化規訓,保障學生作為個體所享有的自由和權利,同時為學生的創造性學習提供更加優越的條件,這不僅包括校內豐富的圖書資料、合格的師資、安全的食宿,還包括提供優越的校外產業學院、創新基地、實習實訓實踐基地等。

盤活企業資源優勢 推進產教融合

我國民辦高校型別複雜多樣,在眾多的民辦高校型別中,相當體量的民辦高校是企業辦學型。筆者對我國100餘所民辦高校的調研發現,我國23.3%的民辦高校是由一家企業舉辦的,還有4.44%的民辦高校是由兩家企業舉辦的。這些高校依託公司或企業集團的豐厚收益和充足的資金流量進行規模化投資,引進現代化企業管理機制的執行模式,進行教育教學活動,並針對市場需求進行人才的培養。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髮展,教育資源供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與此同時伴隨著民辦教育分類管理的實施,個人辦學的熱潮將激發更多企業家對教育的關注。

轉型發展、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是產教融合。所謂產教融合,是指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和水平上相互適應,形成學校和產業、企業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民辦高校盤活內外資源,強勢推進產教融合,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以務實的作風明確“應用型高校”的辦學定位,改變辦學初期規模為主、應試型的辦學模式,也要摒棄“東方哈佛”“民辦清華”等不切實際的目標,立足應用、面向地方、發揮優勢,走富有自身特色的應用型發展之路。第二,立足自身優勢,創立產教融合的典範。在“應用型高校”的辦學定位下,面向服務區域、行業的發展需求,包括民辦高校自身所依託行業、企業的發展需求,改變當前追求大而全、缺乏特色和優勢的學科結構和專業設定;注重對接區域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主動佈局有特色的學科專業,按照需求導向建立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叢集,同時推動科研專案成果轉化,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第三,大膽創新,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當前有些民辦高校在積極探索行業學院的辦學模式,將高校與龍頭企業緊密融合,政府、行業、其他企業參與,以行業(企業)的生產鏈、產品鏈、技術鏈和服務鏈為物件開展集人才培養和科技服務於一體的應用型辦學模式。透過開辦虛擬或實體的各種行業學院,大膽創新,有助於強勢推進產教融合,形成產教融合新模式。在深化產教融合的背景下,政府也需要完善政策支援體系,特別是針對民辦高校所依託行業、企業,可以落實財政、用地等政策,使其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實現企業和學校、學校和地方經濟社會的協同發展。

激發創業基因 厚植“兩創”文化

很多民辦高校具有企業背景,也有一些民辦高校不是企業辦學型,但它的舉辦者是先在商業領域獲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商業成就之後再來創辦民辦高校;還有一些民辦高校舉辦者原是一介書生,但在創辦民辦高校並在帶領學校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學習掌握了現代商業的遊戲規則和技巧。有學者分析過陝西民辦高校創辦者群體的市場戰略,認為成功的民辦高校創辦者都具有企業家的素質。比如有的採取了“看準目標,籌措資金,負債經營,迅速擴張”的辦學思路,有的開創了“自有資金 規模化貸款 硬體先行”的發展模式,也有的採用了房地產發展融資的觀念等。民辦高校形成於市場經濟之中,從競爭性市場中獲得資源,從誕生之初就帶有濃重的商業性,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

民辦高校具有創新創業的文化基因。在民辦高校轉型發展、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背景下,需要激發創業基因,厚植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文化。第一,要講好民辦高校自身的創業故事,透過校史啟用創業基因。改革開放以來,民辦高等教育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從少到多、從弱到強、從單一到多樣,每一所學校背後都凝聚著創辦者及其團隊的心血。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史,可以說就是民辦高校創辦者抓住改革開放大好時機艱苦創業、不斷探索、不懈奮鬥的歷史。民辦高校可以透過各種方式如校史館、展覽館等,宣傳學校的創業史,透過講好自己的故事激發創業基因。第二,要結合自身優勢,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民辦高校在市場中求生存、謀發展,其中很多高校還具有行業、企業背景,應結合自身優勢透過各種形式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第三,要以創新創業為抓手,撬動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受各種因素影響,“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完全適應,‘兩張皮’問題依然存在”,所以對於民辦高校而言,激發創業基因,推動民辦高校應用型轉型還有待以創新創業為抓手撬動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民辦高校需要藉助體制機制優勢,以創新創業為抓手,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最佳化課程體系結構,建立更加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學科專業體系,同時引導企業深度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教材開發、教學設計、實習實訓等),使企業和學校真正融合,從根本上厚植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文化,從而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和學校的轉型發展。

(本文系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19NDJC265YB)、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關計劃課題(2018GH009)階段性成果)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358 字。

轉載請註明: 陳新民 邱昆樹 王一濤:強化可持續競爭優勢 促進民辦高校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