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皇帝一天內斬殺70員大將,後世卻無人指責,反而稱頌其明君

因此,皇帝們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自然有著殺伐大權,正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有些皇帝殘暴,嗜好殺人,因此便有伴君如伴虎之俗語流落民間。

這位皇帝一天內斬殺70員大將,後世卻無人指責,反而稱頌其明君

我們在肯定趙匡胤成為北宋政權的建立者的同時,也決不能忽視柴榮的貢獻,趙匡胤是站在柴榮這個巨人的肩膀上獲得空前的成功。或者說,沒有柴榮的奠基,宋朝不會這麼快完成統一,或者說沒有柴榮的早逝,也就沒有趙匡胤什麼事兒了。

這位皇帝一天內斬殺70員大將,後世卻無人指責,反而稱頌其明君

柴榮即位時,正值中國最動盪、最黑暗的時期五代時期,在這五十年間,中原大地朝代更迭頻繁,民不聊生,商業凋零,百廢待興,四周又有強敵虎視眈眈,諸如北邊的遼國契丹,胡人部族等。柴榮自幼生活在社會底層,深知民間疾苦,等成為郭威養子,並順利接班成為大周皇帝后立下宏願,希望能 “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然而,柴榮剛剛登基之時,北漢趁著後周政局動盪,北引契丹南侵,柴榮毅然決然御駕親征,率領大軍北進,雙方在高平相遇,擺開陣勢,準備大戰一場。當時柴榮兵分兩路,李重進、白重贊率領左路兵馬,樊愛能、何徽率右路,向訓、史彥超居中軍,張永德率禁兵殿後。然而,就在大戰一觸即發之際,眼見得敵方來勢洶洶,右路軍樊愛能、何輝等將領為畏戰退縮,帶兵後撤,做了逃兵。情況危急之時,柴榮親自率兵殺入了重圍,身先士卒,率軍奮戰,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戰後按照軍法論功行賞,樊愛能、何輝等70名將領臨陣脫逃,應當處斬。然而,柴榮還是不忍心將這70名將領全部斬首,這時大將張永德站出來說:“愛能等素無大功,忝冒節鉞,望敵先逃,死未塞責。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軍法不立,雖有熊羆之士,百萬之眾,安得而用之!”

柴榮隨即果斷下令,殺掉了這70位將領,以正軍紀。所以這不僅不能說明柴榮殘暴,反而凸顯出了柴榮對於拯救國家於水火的決心。

這位皇帝一天內斬殺70員大將,後世卻無人指責,反而稱頌其明君

後來,柴榮吸取高平之戰“將不用命、士不能戰”的教訓,積極整軍備武,廣募天下壯士“選取優者為殿前諸班”,升趙匡胤為殿前都虞侯,張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揮使。透過一段時間的整頓,柴榮麾下擁有一支威震天下的強大軍隊,南征北戰,無往不勝。同時進行多項改革措施,不但後周政權漸趨穩定,百姓生活水平也漸有起色。

如果柴榮是位長壽之君,北宋的版圖又怎會龜縮在長城以南呢!可惜歷史雖然可以假設,卻永遠只屬於過去式。

感謝您的閱讀,您有任何想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943 字。

轉載請註明: 這位皇帝一天內斬殺70員大將,後世卻無人指責,反而稱頌其明君 - 楠木軒